637年,魏征接连给唐太宗李世民上了四道奏疏,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谏太宗十思疏》。

在这道奏疏中,魏征引用荀子的理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提醒李世民对此要高度谨慎。

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显然和魏征有密切的关系,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后来更是被李世民经常提起,成为他宽仁治天下的理论基础。

先哲的思想往往是相通的,在荀子之前,《道德经》中也曾有相同的论述。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原文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本章在《道藏·道德真经》中的标题是“爱己章第七十二”,阐述了圣人的治理原则。

基本释义

  •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矣。

如果人们不再畏惧来自上层统治的威严,那让治理者恐惧的事情恐怕就会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前面第17章描述了不同层次的君主给民众带来的不同感知和反应:“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高水平的君主,民众知道有这个人的存在;水平稍微差些的君主,民众会有意识地亲近他,给他好听的赞誉;再差些的君主,民众对他怀有畏惧之心。最差的君主,民众看不上他,会轻慢、欺侮或者咒骂他。

四个层次的治理者,让人们畏惧的已经排在了第三个层次,说明其水平不高、地位岌岌可危。到了这章,人们连最起码的对君主的畏惧都没有了,那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当然是最让君主害怕的事,被人看不上,进而被推翻,比如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作为上位者,对此应该有清醒的认识,要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能够给人们带来什么,人们与之相应的举动又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

  •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要重视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不要轻易使其变坏,好像把别人的生活当作儿戏一样;不要压迫百姓,给他们的生活造成过重负担。只有不过分压制百姓,他们才不至于厌弃上方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