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智,指学识渊博而融会贯通的心识见知能力。

《文子·明微》:“通智得而不劳,其次劳而不病,其下病而益劳。”

在《文子·明微》中,我们得以窥见“通智”的精髓。这一概念,指的是学识渊博且能融会贯通的心识见知能力。文子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境界是“通智得而不劳”,即智慧达到一定高度后,运用起来毫不费力;其次是“劳而不病”,虽然需要努力,但不至于疲惫不堪;最底层则是“病而益劳”,即因智慧不足而倍感劳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子在这里给“智”下了一个具有层次性的定义,当智能通达慧识以后,融、慧智通用的状态,就不会过多地消耗精乐神。层次稍微低一点,也能够实现“劳而不病”,因为在光明态下,既不容易生病,也可以施展智慧,也就是圆融无二地施展智和慧,而能够保证少生病、不生病。如果能量再差一点,可能会生病,但是智慧圆融地运用,对于自己的生存、事业以及学习,都很有益处,能够帮助自己。

追求“通智”,就是向往那种慧智圆融、通用无碍的状态。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探索之旅,向着文子所描述的最高境界迈进,体验智慧带来的无尽魅力。

“通智得而不劳”强调了智慧在获取成果方面的决定性作用。智慧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对规律的把握以及创新思维的运用。拥有高度智慧的人能够准确地判断形势,做出明智的决策,从而以最小的劳动付出获得最大的收益。这种状态下,个体往往能够通过创新的方法和高效的手段解决问题。他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善于发现新的机会和途径,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劳动和资源浪费。

对于个人而言,追求“通智得而不劳”意味着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在社会层面,鼓励智慧的发挥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的高效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劳而不病”描述的是那些通过辛勤努力能够取得一定成果,同时又能保持身心相对健康的人。这一层次的人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并愿意付出努力,但他们能够在劳动过程中掌握一定的节奏和方法,避免过度劳累导致身心受损。

这类人通常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能够通过有条理的工作和持续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他们的努力是有方向、有方法的,能够在付出与收获之间找到相对的平衡。

然而,与“通智得而不劳”相比,“劳而不病”的人可能在创新和突破方面相对较弱,容易受到既有模式和经验的束缚,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适应。

“其下病而益劳”反映了一种不良的状态,即个体在身心已经疲惫甚至出现问题的情况下,仍然不断地进行无效的劳动。这种劳动往往是盲目、缺乏规划和策略的,不仅无法带来预期的成果,反而进一步损害了个体的身心健康。

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可能包括缺乏明确的目标、错误的方法、低效率的工作习惯以及对自身能力和环境的错误评估等。此外,社会压力、心理因素和不良的工作环境也可能导致个体陷入这种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要摆脱“病而益劳”的困境,个体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和方法,学会调整心态,提升自我认知,寻求外部的帮助和支持。同时,社会也应该提供相应的教育和培训资源,营造健康、合理的劳动环境和价值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