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为虚构内容,文中出现的人名、地名、或所涉及的其它方面,均与现实无关(不含任何隐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

人的一生,究竟有多“长”?

6月11日,天津美术学院举行了主题为“生如夏花”的主题毕业展。在一众华丽的作品中,最引人注意的,却是这样一组作品:

没有复杂的构图,没有优雅的设计,只有地上的两把椅子,以及周遭S形排列的杂乱物品。

整幅作品仅长几米,有人说:“这短短的几米,涵盖了每个人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把椅子,一堆物品,涵盖了我们一生所有阶段的象征:从婴儿车到轮椅,从户口本到死亡证明,从奶粉到药物……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承载着我们生命的一切记忆。

这幅作品名叫《生·不息》,它静静地放在那里,仿佛向每个路过的人诉说着生命的短暂、无常。

人们不禁思考:在这短短的一生中,最值得我们珍视的,究竟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苦难中的守望

著名的文学家史铁生,十分喜欢在作品里讨论与生命相关的话题。他年轻时便双腿瘫痪,一生病痛不断,却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未曾屈服。

究竟是什么,让他面对深重的苦难,仍旧选择坚持?

在《病隙随笔》中,史铁生说:“生命像一间空屋,充满了无数”。

这句话,是他在病痛折磨时的感想,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史铁生的一生,就如同他自己说的那样,充满未知的“无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史铁生在北京出生。尽管现在看来难以想象,但幼时的他,最初显露出的天赋便是“运动天赋”。

初中的史铁生,被同学们称为“小飞人”。他在短跑方面极其有天赋,多次拿下学校的短跑冠军。

小时候的史铁生,第一个梦想是做一名短跑运动员。

可在21岁那年,他曾经最为珍视的双腿,却跟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21岁时,下乡插队的史铁生突然瘫痪,医生告诉他,他的双腿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他的后半生,从此只能在轮椅上度过了。

对于任何一个年轻人来讲,这都是一个莫大的打击,更何况是对于一名立志做短跑运动员的年轻人。

在漫长的崩溃、绝望后,史铁生还是选择了重新整理心情,另谋生路。他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曾经的梦想,踏上了写作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年后,震动文坛的巨作《我与地坛》问世,史铁生悲惨的人生,似乎终于迎来了好运。可就在这部作品获奖前夕,史铁生的母亲却突然与世长辞。

命运的重锤又一次敲下,史铁生悲痛欲绝。可悲痛过后,他再一次整理心情,继续踏上了写作之路。

命运的捉弄并未就此结束,母亲去世后不久,史铁生又被查出了尿毒症,医生告诉他必须停止写作。

可为了生活,史铁生还是趁着治病的间隙继续写作。在医院的四年间,他利用空闲时间写出了《病隙随笔》这部书。

在之后的人生里,史铁生一直活在病痛的折磨里。可直到59岁去世之前,他再也没有放下过写作。

他的一生,充满了苦难、波折,似乎从未顺利过。可为何,他面对如此深重、绵长的苦难,能够一次又一次地选择坚持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史铁生能在漫长的苦难中,坚持如此之久,跟另一位女士脱不开关系。

她的名字,叫陈希米。她既是史铁生的初恋,也是陪伴他直到生命终点的妻子。

在史铁生瘫痪在床时,她不厌其烦、不辞辛劳地精心照顾,自始至终,没有一句怨言。

这一照顾,就是几十年,这几十年间,她从未睡过一个好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她为了给史铁生补充营养,在北京凛冽的寒风中,骑着自行车穿越大半个城市,只为买到史铁生爱吃的牛肉。

史铁生在去世前曾说:“如果来世让我在双腿和妻子之间选一个,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我的妻子。”

对史铁生而言,妻子对他的爱,便是人生中最值得珍视的事物,也是支撑他在苦难中踽踽前行的支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

看完《生·不息》这副作品,网友们纷纷发表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探讨起了“生命的真谛”。

每个人都在这幅作品里看到了自己,有的网友说,“我还在课本的那一步,不过马上要到下一个书本啦”,有的网友表示,“我已经跨过书本,现在天天围着灶台转喽”。

大千世界,亿万的人,此刻都凝聚在了这短短的几米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许多人感叹,“人生苦短”,无论生前如何,死后都不过一片虚无。

诚然如此,但生命的意义,从来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厚度。

“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或者说,“要怎样做,才算没有虚度此生?”

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俞吾金曾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你们知道几个已故祖先的姓名?”

大多数学生们哑然,甚至一个都说不上来。俞吾金教授说,他们的祖先们尽管曾经存在过,但已然成了“无名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有两次“死亡”,一次是生理上的死亡,另一次,便是被人们彻底遗忘。

生理上的死亡,取决于生命的长度;而第二次“死亡”,便取决于生命的厚度。

比如古代的孔子、孟子,或者秦皇、汉武,时至今日仍被人们所铭记。他们虽然肉体已然亡故,但已久在历史长河中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那要增加生命的“厚度”,便一定要有所成就吗?并不尽然,生命的厚度,并不仅仅取决于成就的大小。

比如荆轲,即便没有成功刺杀秦始皇,人们还是记住了他勇于抗争的精神;

比如项羽,尽管兵败垓下,那“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也仍然震烁古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错,真正增加生命“厚度”的,从来不是成就,而是精神。

成功,本就是一个受命运、时代、运气影响的小概率事件,我们能够完全决定的,便是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而这,才是生命的真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生命因何而珍贵?或许每颗心中都有各自的答案。

无论因其独特美丽,还是因其彼此联系,每个生命都有她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珍贵,或许就在于我们每一个人心底深处的领悟与理解,或许,就在于生命本身。

生命是焰火,是流星,是一曲神奇而又动人的交响乐,是宇宙赋予世界最珍贵的馈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命璀璨耀目,闪烁着无限的光辉,为我们带来了不可思议的奇迹。

让我们满怀感恩之心,珍惜每一个生灵,珍惜这个充满美好的世界。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