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和管理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智慧城市建设进入融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

6月27日至28日,以“数智赋能人民城市建设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智慧城市创新发展成果对接交流研讨会在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举行。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的城市建设专家、企业家们一起探讨了如何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推动城市智慧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交流研讨会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物联网与智慧城市”专项成果对接杨浦区企业为契机,围绕网络强国战略与社会经济转型需求,总结并发布了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创新成果,旨在服务发展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新一代通讯、大数据、云计算等通用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工程建设行业也迎来了向智能化融合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机。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高度重视业务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开展BIM正向设计研发、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打造了自主研发平台的生态圈核心,保障和提高了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下和空间市政工程、南京北站枢纽经济区北站快速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质量和效率。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亮介绍,下一步公司将聚焦数字赋能技术创新、数字创新成果转化、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助力数字技术在城市规划建设、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应用,加强数字孪生、AI等前沿数字技术和智慧技术的集成应用,持续提升员工队伍的数字思维、数字技能和数字素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城市是数字中国建设的综合载体,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发展,是面向未来构筑城市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之举,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智慧城市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广泛深入和综合的城市信息化工程。”清华大学胡事民院士指出,智慧城市应用广泛,涉及城市信息化的方方面面,面临现有信息系统孤岛怎么打通,边界如何破除等诸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必然趋势,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在他看来,智慧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基础、建系统,解决城市各领域数字化、网络化问题,其典型应用是电子政务、数字城管等;第二个阶段是破孤岛、重操作,目前的重点是通过应用场景,实现数据的集成、融合、交互,比如市民一卡通、“最多跑一次”等政务服务,都是解决应用场景的问题。

上海市委、市政府2021年公布的《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意见》中指出,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要坚持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

在同济大学院士朱合华看来,数字化转型应当以场景驱动推进。由其团队开发的IS3数字底座已成功应用于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综合治理、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控和高速公路数字孪生主动管控等场景。

上海申通地铁在建设风险管理中采用IS3数字底座,集成上海地铁建设工地数据,目前已接入十条线路风险数据,23个标段,智慧工地数据和190万条不落地的监测数据,通过统一推送要素和闭环处置数据,实现现场事件及时通知、风险评估和快速闭环处置。“有效的数字化手段,可以实现赋能,通过提高生产力,更好地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不当的数字化手段,则会导致‘负’能,如加重学习负担和数据负担,造成数字化的形式主义等。”

作为上海创新浓度、人才密度最高的区域,杨浦区集聚了10余家的知名高校、100余家的科研院所,70多位的院士专家。近年来,杨浦始终把城市治理现代化作为推动经济提质增量的有效保障,强化“一网统管”建设,推进重点应用场景迭代升级,滨江智慧管理平台试运行,数字城管系统投入使用,加快打造“能感知、会思考、有温度”的智慧之城。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建设,加强对数字空间、智能医疗、智慧社区等场景的科学评估和改进优化,推出更多“群众有感知”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形成基层治理的示范应用。

文字/图片:毛信慧

编辑: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