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稹

去达州登高望远

岷江轩

1209年前的烟花三月,名满天下的元稹再次被贬,离开繁华帝都长安,一身骑马向通州。蜀道漫漫,跋涉艰辛。见山间枇杷泛黄,元稹触景生情,以山枇杷自喻,抒发郁郁不得志情怀。

“山枇杷,尔托深山何太拙。天高万里看不精,帝在九重声不彻。”

唐朝的通州,即今川东重镇达州。

登翠屏山,拾级而上,就是元稹所建的戛云亭。亭高三层,六边翘角,飞檐尖顶,是达州旧八景之一。俯瞰山下,州河碧水西流。回望山野,鸟鸣深树,满山枇杷竞黄。

元稹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左拾遗、监察御史等职,公元822年拜相,达到人生事业巅峰。

元稹先后两次入川,境遇迥异。

元和四年春,31岁的元稹,光芒万丈,第一次入川。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剑南东川,彻查一桩所谓的聚众谋反案,使案情大反转,劾奏前剑南东川节度使严砺贪赃枉法,为泸州判官任敬仲及八十八户百姓平反昭雪。白居易诗赞:“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元稹第二次入川是元和十年三月,被贬为通州司马。元稹仕途起起伏伏,四次被贬谪,最凄惨的就是这次。

那时的通州,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那是蛮荒之野,地僻人稀,也是统治集团贬放政敌、排斥异己的地方。尚书李实贬谪此地,死在迁调途中。刺史李进贤死在通州任上。

通州四面环山,环境险峻,白天有野兽毒蛇的困扰,夜晚则有蚊蚋的袭击。作为铁哥们的白居易有诗描述元稹所处的艰难:“何罪遣君居此地?天高无处问来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山大峡谷( 张勇摄)

作为一个仅有二百余户的小县城,这里山高路窄,房屋窄小就像鸟巢。元稹的生活十分窘迫,加上司马一职是闲职,基本上就是给被贬官员一个名号。按元稹所述,每日睡到太阳西沉都没事情做。缺衣少食,连蔬菜都无法正常供应,甚至到了要开荒的地步。

元稹贬通州司马,历时近四年,疾病缠身,又染上疟疾,差点命丧黄泉。

元和十三年四月,通州刺史李进贤病故,元稹代理州事,不再是闲人。通州统九县,为元稹提供了“达则兼济天下”的用武之地,他决心改善巢居、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生活状况。

元稹亲拟祝文《告畲三阳神文》《告畲竹山神文》《报三阳神文》,率领官员和百姓登青爱山(今翠屏山),在华阳观祭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康。

劝农垦荒,发展生产。发动百姓开荒种地,“馀夹津而南,开山三十里,为来年农种张本”。出台优惠政策,谁开垦土地归谁所有,第一年不缴租税,收入归己,调动积极性。

兴修水利,保障农业命脉。利用农闲时节,疏通壅塞的河道,防止洪水肆虐;在山谷筑堤蓄水,备旱时浇灌田地庄稼。

恢复市场贸易,整顿交易乱象。鼓励集市贸易,促进产品流通,市无欺夺,秩序井然。

制定规则,整顿吏治。简用纪律,赏信罚必,吏不侵轶。

元稹代理州事时间虽短,只有八个月,但治下的通州面貌,却发生了可喜变化。


贬通州司马,对元稹个人来说,是仕途低谷,人生至暗时刻;对偏居大巴山一隅的通州来说,却是莫大幸事。后世学者认为,元稹以他脍炙人口、广泛流传的诗歌,托举起通州,为天下人知。清嘉庆《达县志》载:“通州,以元稹闻名。”

元稹一生诗作八百三十余篇,贬通州期间作诗一百八十多首,约占其诗作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不乏传世名篇。从这个角度讲,通州也有益于元稹,成就了他的诗歌艺术。他在通州的诗作,按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通州风情实录。如《田家词》《织妇词》《估客乐》《通州》等,涉及地理环境、生产生活、城市、风俗、物产、生态等,为研究地方史提供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尤其是《田家词》《织妇词》等,写尽底层人民被封建统治者盘剥之苦,影响深远。

二是讽谏时事。如《连昌宫词》《夫远征》等。《连昌宫词》通过连昌宫的兴废变化,道安史之乱前后,上层社会荒淫无度,痛斥用兵之罪恶,是叙事诗不可多得的长篇佳作。

三是与诗友唱和。这类诗不少,与白居易的唱和诗最多,如《酬乐天得微之诗知通州事因成四首》《酬乐天见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等,内容也多涉及通州风物,感时发慨,抒胸中意气。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与元九书》所倡导的,元稹是最忠实的实践者,诗歌大放异彩。

元稹及其诗歌,对通州影响特别大。他用俸禄在青爱山(今翠屏山)修建戛云亭,虽是一时浪漫之举,却成了达州文化的标志,文脉传承的泉源。弹指千年,所有建筑都灰飞烟灭,唯有戛云亭,历经劫难,数度被毁,数度重建,至今仍耸立山巅,供人瞻仰和拜谒。

千年古通州,今日新达州。巴人故里、中国气都,得天独厚,拥有双机场等交通便捷优势。游客来达州,处处感受到元稹及其诗歌对这片土地的影响,名胜古迹除戛云亭外,还有胜江亭、六相祠、六相广场、元稹纪念馆、会真湖、巴风楼等。

元稹把诗歌的种子播撒在达州,诗歌之花在巴渠大地长开不败,千年后更加姹紫嫣红。

达州是中国诗歌之乡,杰出诗人辈出,形成了生机勃勃的巴山诗群。梁上泉、杨牧、周啸天等诗人,叱咤诗坛风云。这里有各种诗歌团体,有《巴山文艺·启明星诗卷》《大巴山诗刊》《戛云诗刊》等诗歌阵地,有以诗歌为主题的北山诗歌小镇,有连续举办的全国乡土诗歌大赛,有元九登高广场赛诗会,有农民诗人、打工诗人、棒棒诗人等,诗歌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九登高节,万人登上达州凤凰山山顶凤凰楼(王梦 摄)

元稹在兄弟中排行第九,故称元九。每逢农历正月初九,达州城万人空巷,登高纪念元稹。元九登高节,被评选为四川十大地方名节之一,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登高节这天,官方和民间竞相举办各种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最亮眼的莫过于城市中心广场赛诗会,人人都可以登台朗诵诗歌,男女老少,你方唱罢我登台,观者如潮。

诗润达州,歌出巴山,唱响时代的强音。

物小传

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河南洛阳人,著名政治家、诗人、小说家。与好友白居易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代表作《连昌宫词》《田家词》《织妇词》《离思》《遣悲怀》及传奇《莺莺传》等,有《元氏长庆集》传世。《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被王实甫改编成戏剧《西厢记》,广为流传。

来源:天府新视界

作者:岷江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