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的名字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这一次,她成为了阿里巴巴数学决赛的焦点。无数双眼睛盯着这位17岁的小姑娘,好像她就是整个舆论漩涡的中心。对于这件事,大家自然又分成了两派,有人支持她,有人则持质疑态度。对于吃瓜群众来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的“瓜”。

不可否认,姜萍在短时间内经历了太多的风波。无论是过去的事情,还是眼下的赛事,都成为了她不得不面对的挑战。作为一个17岁的年轻人,她的承受力与应对能力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同时,这也让更多人开始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是否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与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与指责呢?

但是,也有人认为,无论姜萍的年龄大小,她所做的事情都应该经得起检验。对于她的质疑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场数学比赛,更是一场关乎公平与正义的较量。

不管怎么说,姜萍的风波还在继续,这场关于她的话题恐怕暂时还不会有结果。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个年轻姑娘会走向何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讨论姜萍参加数学比赛的问题上,出现了两派截然不同的立场。一派支持者称其为“造假派”,他们渴望看到姜萍出丑,以验证自己的高明判断;而另一派则坚信她是“天才派”,相信她是数学天才,有望在比赛中取得成绩,为国家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现象不难理解,因为站队在人类天性中根深蒂固。当众人面对一个争议性话题时,往往会出现阵营分化,各执己见。就像姜萍的情况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信仰,也会对相关事件产生不同的解读和态度。

无论是“造假派”还是“天才派”,都是出于对姜萍的关注和关心。他们对她的评价或许有偏颇,但都希望她在竞赛中发挥出色。毕竟,各自立场不同,并不妨碍大家对姜萍的共同祝福和期待。愿姜萍在比赛中有所斩获,为国家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这场流量盛宴里,唯一没有获利的人,却是姜萍。

不堪其扰的她,甚至在参加决赛前,还要被“保护起来”,连一个安静的复习环境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是啊,“中专”、“女生”、“全球第12”、“数学天才”这些关键词,拼凑在一起,简直是再完美不过的爽文蓝本。

在这个热点轮动频繁的今天,以上任意两个关键词的组合,都能吸睛无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当一切归于沉寂,看着直播中姜萍家里那低矮破旧的瓦房,和莫名其妙火起来的“姜萍家大公鸡”,大众又会不会反思呢。

姜萍和天才的距离,到底有几分?

我们,会不会把姜萍逼上绝路?

碰到这种事,皮哥总是唏嘘不已,其实姜萍的结局,在故事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01、为什么是姜萍?

姜萍在舆论场的横空出世,在于恰如其分地暗合了,大众对“草根逆袭”剧本的一贯逻辑。

但相较于光怪陆离的武侠小说,姜萍的人生,则更显离奇。

一个大侠,在挑战天下第一之前,怎么着也要掉到山洞中白嫖超能力。

但姜萍却像突然在默默无闻里拔地而起,成了拳打清华,脚踢北大,威震达摩院的数学天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萍与韦东奕,构成了大众对天才论调的一体两面。

但比起韦东奕从小被人呵护,被人培养,顺利进入北大,成为大牛的“打怪剧本”,姜萍的突然出现,显然更能代表普通弱势群体,与强势精英阶层的对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萍,明显跳出了普通人生的常规叙事体系,打破了大众对于教育底层个体,无法跻身精英顶端的普遍认知。

这种恰似影视和小说的传奇,也让这个小女孩,不得不接受媒体的质询和人性的凝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质问浙大,能不能破格录取,有人怀疑作弊,有人拿着显微镜挑板书的毛病,更有人拿两根金条打赌,用500万拷问事件真实性。

姜萍不声不响,“晋西北”却乱成了一锅粥。

这里面,最扎眼的质问,看似针对能力,实则针对资格:

“为什么是一个中专女生?”

“为什么是一个出身苏北小县城的农家小女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些人的人生坐标中,出身底层的人,仿佛“不配有”高雅的爱好,跟农民工陈直,钻研哲学,外卖小哥雷海,酷爱诗词一样。

埋头求生的人,一旦拥有这些高端的兴趣爱好,总容易引来轻而易举的质疑。

殊不知,他们的灵魂,早就脱离了快速发展的时代。

因为一些改变正在发生,常态的阶层流通机制,也正在改变。

02、还会有更多“姜萍”吗?

姜萍,就是苗头。

其实,所谓的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不过是商业公司举办的公益性质比赛。

比赛的含金量暂且不提,但入围决赛的身份,本身也并不稀奇。

这次比赛,除了12名的姜萍是中专生,还有26名的邓乐言,只是个初中生,去年入围的孙金元,还是个快递小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为面向大众,所以每年竞赛,都会有那么几个民间大神。

只不过这次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姜萍突然就火了。

能凭借低学历的身份战胜高学历的精英,肯定是值得赞扬和鼓励的事。

但,我们跟着狂欢的时候,也要看到这件事背后的本质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精英的产生,一般只遵循两种规律。

一种,是精英教育下从精英阶层中产生,另一种,是平民阶层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产生“天赋型”选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两种产生机制都在加强。

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庞大,教育普及率高,产生了教育系统的外溢效应,使得第二种机制,在不断加强。

那作为一个普通的中专生,姜萍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从中获益呢?

这种获益方式,来源于两个方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国在不断加强中考后的分流,也就是说,有一大部分学生,会在初中毕业后接受职业教育,姜萍就是一批被高考,淘汰掉的孩子。

但被高考淘汰,不意味着被人生淘汰。

在庞大的人流基数中,总有很大一部分天才,会进入中专职校,他们或许喜欢写诗,喜欢音乐,有数学天赋,爱钻研物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给中专天才们,提供了广阔的人才储备。

其次,202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已达1187万人,其中本科445万,硕士105万,博士12.6万人。

这个数字,在经后的10年,还会继续增加。

人才的喷涌,导致就业岗位的内卷,有很大一部分优秀的硕博高材生,毕业后会外溢到之前从未见过此类人才的岗位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专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姜萍的老师王闰秋,是江苏大学数学专业硕士毕业,他的老师,是数学科学院教授卢殿臣。而王闰秋本人,是2022年全球数学竞赛第166名。

算起来,姜萍应该是卢殿臣的徒孙。

这放在20年前,是想不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候本科毕业都可以在高校任职,更别说硕士生当中专老师。

但当下,情况已然改变,她的成就,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偏偏姜萍这匹“千里马”,就碰上了王闰秋这个“伯乐”。

他发现了服装设计专业的这个17岁小女孩,有着过人的数学天赋,于是引导她学习同济版《高等数学》,学习《数学分析》和《偏微分方程》,以后还会研究更高级别的教材。

在姜萍处于舆论漩涡的时候,王闰秋也十分照顾姜萍的情绪,他表示:大家不要再给姜萍冠以什么“天才少女”之名,而是要让她心无旁鹜地备战决赛,尽情沉浸于这场思维的盛宴之中。

一个好的老师,总能考虑到方方面面。姜萍能碰到王闰秋,也是我国教育外溢效应下,一次真正对阶层壁垒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预见的是,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成就,绝非因为简单的“扩招”二字。

虽然精英教育对社会人才的贡献,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随着教育外溢效应的扩散和高等人才人数的增多,注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姜萍”走进大众视野,走向各行各业。

他们注定会跳出普罗大众对所谓“精英”的认知,能凭借自己的天赋,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中,取得卓越的成就。

03、姜萍的结局,已经注定了…

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

但这种发光,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需要有足够它发光的空间和光线。

更何况,我们的舆论环境,也并未给姜萍一个安心舒适的学习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姜萍大火后,社会媒体几乎陷入了癫狂。

两拨人如吸血虫一般,入侵姜萍的生活,压榨姜萍的精神世界。

一拨,是各路自媒体和网红直播。

他们拼尽全力采访姜萍的姜萍身边的人,挖掘她和家人的故事,力求拼凑出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暑假做三份工的姐姐,到做保洁员的爸爸,从选择中专的契机,到中考的数学分数。

接二连三的报道,虽然让姜萍火了,但也曝光了她的隐私,影响了她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网红们闻风而动,姜萍家破旧的小院,成了他们组团打卡攫取流量的修罗场。

做直播,拍视频,甚至因此踹门的网红不计其数,姜萍一家不堪其扰,已出门躲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拍不到人就拍鸡,姜萍家的鸡甚至都能火上热搜。

“姜萍”变成了一种意象和符号,被植入网络,她代表的不再是她这个个体,而是一种现象,甚至是一种生存方式。

另二拨,是各种质疑和无端构陷。

秉承着“事出反常必有妖”的原则,不少跳梁小丑,开始在网络上隔空质疑。

先是某数学专家,发现姜萍拍照的板书上,有符号错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是某北大硕士,认为姜萍是造假博关注,幕后推手就是老师。

接着是某专业人士,出500万赌姜萍绝不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还有人一边直播,一边拿着显微镜分析姜萍的表情神态和过往经历。

这个17岁女孩的战场,被迫从数学竞赛,变成了一场关于阶层、性别、年龄、身份、资历甚至资本和营销的阴谋论。

身处如是的网络暴力中,莫说一个17岁的小姑娘,成年人的精神,或许都会有崩塌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保护姜萍免于遭受外界的纷扰,是必要的。

我们允许历史上有“伤仲永”的事情发生,但在当下,绝不能允许一个正在努力求学阶段的孩子,因为外界的干扰,而迷失人生的道路。

即便如此,当下的姜萍,也不得不面临人生中第一个重大考验。

在无数双眼睛盯着她,观察她是否参加阿里巴巴决赛,又是否能获奖的时候,她要做出怎样的选择?

或许在姜萍被曝光的那一刻,这种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能选的,只有参加决赛这一条路。

而决赛的成绩,在某种程度上,似乎注定会成为检验她是否造假的试金石。

作为理性的旁观者,皮哥是不愿意大众和舆论,将姜萍的决赛成绩,与她之前是否造假,勾连在一起的。

从人性层面来说,我们不应该要求一个出身卑微的17岁农家女孩,面对铺天盖地的媒体文章和疯狂的质疑进行自证。

因为姜萍没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这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竞赛本身来说,预赛12名和决赛是否有名次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面对多达6万的考生,预赛的作用,实际上就是筛出玩票,留下真正竞争者,并非数学实力的最终证明。

更何况,决赛和预赛的难度,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从采访中我们知道,姜萍达到这个水平,几乎是让数学,占满了整个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普通人比,她是天赋怪,但跟清北中科院的精英比,她依旧是再普通不过的一份子,甚至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数学竞赛训练。

普通人中的天才,只是跟这些精英同场竞技的门槛。

拼尽全力的姜萍,很可能只是围剿孙悟空十万天兵中的一员。

但这并不代表,她的天赋和努力,能被一句轻易的质疑完全抹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社会层面来说,质疑应该是基于现实的合理发问,而非仅凭个人的主观臆断和猜测。

同时,这也违背法律上“谁主张谁举证”的基本原则。

提出一句质疑,然后让别人自证清白,这是当下网络上,看似最合乎人情的“流氓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畸形丑陋”的观念,正在国内互联网上野蛮生长。

我们不是《让子弹飞》里作威作福的胡万,姜萍也不应该成为那个剖开肚子证明自己吃了几碗粉的六子。

所以,对于姜萍的决赛成绩,皮哥并不关心,也没有必要关心。

皮哥真正关心的,是大众能否对这个被推上风口浪尖的女孩,多一丝善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她原本应该平庸,但却泛起涟漪的人生,多一丝理解。

对姜萍来说,她的生活并非全部由数学组成,倘若有一天,她能凭借自己的数学才能,在更高的平台上,闯出一番令人羡慕的天地,那自是好事。

但大概率,姜萍不会因为一次竞赛的闪现而“逆天改命”,更不会从此进入名校,拿到奖学金,嫁给高富帅,开启一段传奇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这次经历,尤其直面外界质疑和挑战的勇敢,经历网络和大众审视的坚韧,以及经历舆论冲击的成长,必将成就一部分的她。

数学这个变量,如果最终不是毁掉姜萍,必然能推动姜萍的人生不等式,引导她走向另一个,更广阔更有希望的未知人生。

04、我们应该满足于“姜萍”吗?我们又该怎么做?

姜萍爆火这件事,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

发达的自媒体,大众的关注度,是天时。

阿里巴巴全球数学预赛,达摩院大张旗鼓公开成绩,是地利。

一个拥有数学天赋和爱好的17岁小女孩,一个因教育外溢而当起中专老师的数学硕士,是人和。

姜萍占据头版头条,是因为集齐了“天时地利人和”,不知道姜萍17岁的世界观里,能不能装下这偶然一般的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在当下的教育改革和体制下,以后的“姜萍”,会越来越多。

中国不缺天才,但缺少发现天才的眼睛,和培养天才的土壤。

伯乐交给国家,但土壤,还要我们一起精心浇灌。

面对类似于姜萍事件,作为旁观者的我们,至少应该做到三件事。

是不臆断,不猜测,不揶揄,甚至不关注。

不是每一个天才,都经得起舆论和流量的冲击。

我们不能亲手将一颗上好的玉胚,亲手打碎成铺路的砖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胡说,不忙从,保持理性和基本的判断力。

在真假难辨的当下,多多思考,保持定力,是十分重要的能力。

有太多乌合之众,容易被舆论裹挟,变成媒体攫取流量的棋子了。

或许无意中,你的一句不过脑子的话,就会毁掉一个本可以成才的花季少年。

保持善良。

舆论场的恶意已经足够多,善良早已成为稀缺品。我们太多次见证了大众的恶意逼迫着一些人走上绝路,但谁都不希望再看到下一个悲剧的发生。无论姜萍的结局如何,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对她怀有基本的宽容和温暖。我们不想看到任何一个有才华的人被扼杀,我们永远相信善良是美好的。

网络既可以造神也可以毁神,它太容易改变和伤害一个个体。我们都曾经是17岁的少年,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对未来的方向。在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里,我们更需要温暖和理解,而不是无情的批评和谩骂。让我们停止对他人的恶意揣测,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因为每个人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愿我们都能在这个网络世界里保持一颗善良的心,给予别人更多的理解和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多一份关爱,多一份善意,或许就能够在苏北的瓦房间看到更多绚烂的花开。让善良成为每个人的语言,让爱心传递给每个人,让世界因为我们的善举而变得更美好。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幸福的芬芳,因为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