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近来对古史和近史做过一些对比,有些心得颇感有趣。正好结合刘震的例子稍稍说两句。

古史资料缺乏(相对近史尤其是党史军史),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受资料缺乏之困,故不得不从人物动机、背景阵营做分析,有的不乏猜想推论。

但因为所能依靠史料极少,有时就是两三条史料,便试图对一人一事下定论。

看起来似乎有始有终,但究竟历史真相是什么样,我们往往不得而知。

比如你怎么知道诸葛亮就是完美无缺的政治家呢?你怎么就知道烛影斧声是谋杀而不是猝死呢?或许很多教科书里定论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真相完全相反。

这是古史。

近史也有一弊。因史料极其丰富,当事人的回忆录、原电、甚至影象资料都有,可以非常真实地还原某人某事。故记录历史、分析规律时,基本上做到了古史学者们强调的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甚至是每一句话都有真实史料作基础。

这时,反而忽略了对历史人物心理活动、人物动机等方面的分析,使历史研究成了干巴巴的史料堆砌,或是像有的宣传一样进行脸谱化定论。

这都是不科学也无趣的研究方式。

我们要感谢自媒体,让笔者这样真正爱好历史的业余研究者,有平台把大量历史细节披露出来,也让普罗大众找到一扇小小的窗户,看到更多立体的有意思的细节。

刘震谦虚退让的例子,就是从这个角度做出的分析。

当然,不是无限拔高某一个个例,因为还有更多案例。

三、谦虚走得远

辽沈和平津战役,刘震也有被别的纵队统一指挥过的经历。

1948年10月攻锦作战,主攻部队分别编成北、南、东三个突击集团。

韩先楚统一指挥二纵、三纵、六纵十七师,组织北突击集团。邓华统一指挥七、九纵组成南突击集团。八纵和一纵炮兵东突击集团。一场激战下来,各纵都差不多,锦州战役歼敌十余万人,二纵战果为1.5万余。但担任统一指挥和配合作战,地位和功劳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震没有争这个名份。

入关头一战打天津战役,三十八军军长李天佑再次统一指挥三十八、三十九两个军共同作战。

当然刘震也统一指挥过别的纵队,比如1947年12月彰武战役,刘震统一指挥过二、七两纵。解放沈阳之战,刘震统一指挥二纵、一纵部分部队和一些军区武装。

分量比不过前述两仗。而且沈阳之战,东总的原电是“你纵连夜开进,配合一纵、十二纵及辽南独立师歼灭该敌。”一纵走的慢了,才叫刘震统一指挥。

纵观刘震战史生涯,他是一位埋头打仗、甚少争夺名利的人。和老上级黄克诚相映成趣,黄克诚不平则鸣,性格刚烈,强硬无比,与人争论是常有之事。刘震却谦谦成风,以至于东总安排战斗任务,二纵往后退一步成了惯例。

他的谦退风格并不影响二纵、三十九军的战斗力和士气。二纵五师是东北野战军的头号主力,东总曾不吝美辞地赞扬五师:“该部队系东北部队之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称著;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在东北野战军十二个主力纵队三十六个师中,这个评价是最高的。

三十九军在朝鲜的辉煌战绩,排在第一,恐怕无人质疑吧。

刘震解放后出任空军副司令员兼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后来组建空军学院并担任院长,从一线指挥员位置上退了出来。

他当年的老搭档胖子同学成了他的上级。刘震回忆过这位胖同志,说他没有原则,过于唯上。这位唯上的搭档,后来给他造成过很不好的人生经历。

也有人说,刘震对吴的上位耿耿于怀,心怀不满云云。细节现在已经讳莫如深,不好查究。但追寻历史当观大略,71年后被划入101集团的那些坏人,诸如黄邱吴江等,并无刘震将军。刘震反而一度被101那帮人整治的遭受危难,那不正说明当时刘震并不附合那些坏人?

刘震上将复出后担任过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和新疆军区司令员。

1982年党的十二大,老将军当选中央委员。时年67岁的他力请中央不要当这个委员,请求顺应干部年轻化的潮流,自己早点退休颐养天年。请求了三年,1985年才得偿所愿。

1992年,老将军因病辞世,享年77岁。相比有些人误入歧途万劫不复,刘震上将算得上圆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