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3年,我国有一艘船的诞生震惊了世界,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泥船,这艘船的建造耗时3年,并且我们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却在首航后就被弃之不用,这是为什么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人民咨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水泥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泥船的兴衰史

水泥船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英国,当时的人们开始尝试用水泥来建造船只,这种新颖的造船方式很快就吸引了其他国家的效仿。

水泥船有着造价低、建造周期短等优点,这在当时可谓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

然而,水泥船也存在着一些无法忽视的缺陷,由于水泥材料的特性,水泥船的船体比较厚重,导致船只的重量难以控制,这在航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水泥船的抗撞性较差,一旦发生碰撞很容易造成损毁。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泥船的缺点逐渐暴露出来,为了加固船体,造船厂不得不增加钢铁材料的使用,但这些材料在海水的侵蚀下会逐渐生锈变质,反而影响了水泥船的耐久性。

此外,水泥船由于自身的重量问题导致吃水深度增加,航行时撞到暗礁的几率大大提高。

种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水泥船逐渐失去了竞争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钢铁船相比,水泥船的运载效率要低得多,吨位越大,水泥船的劣势就越明显,加之水泥船在航行时的高燃料消耗,使得其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因此,曾经叱咤风云的水泥船就这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它们就像是一个时代的眼泪,见证了人类造船史上的一段传奇,尽管水泥船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它们在特定历史阶段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因为在那个时代下,我国创造了一个不菲的成绩,那就是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水泥船“古田号”,它的诞生可谓是彻底打开了中国的造船业。

那么,这个“古田号”的身上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古田号“航母”无容身之所 恐难逃被拆命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田号”的建造与试航

在水泥船的历史长河中,有一艘船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古田号”,这艘巨轮的建造,是新中国成立后造船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古田号”由福建马尾造船厂承建,它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可谓是艰辛而又不平凡,为了造好这艘船,设计者和工人们克服了重重的技术难关。

他们在当时并不先进的条件下,造船的工人们凭借着聪明才智和无限的创造力,一点一点地将这个庞然大物变为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田号”的建造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建造的第一线,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老船工,也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

大家齐心协力的发扬着中国人勇于创新、敢于挑战的精神,每一位参与者都以“古田号”为荣,他们用汗水和智慧铸就了这艘巨轮。

经过三年的时间,“古田号”终于完工了,它长105.2米、宽14.5米、排水量达到了5773吨、载重量更是高达3024吨,这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奇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艘巨轮不仅仅是一个工程项目,更是中国造船工业的一个缩影,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风貌。

然而,命运似乎和“古田号”开了一个玩笑,这艘本应劈波斩浪的巨轮,在首次试航后就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从福州运送建筑材料到上海,又从上海满载小麦返回福州的过程中,“古田号”表现得还算稳定,但船体的一些缺陷还是暴露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田号”存在着不耐碰撞、船身过重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

考虑到船只的安全性,决策者们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在首航结束后就停止了“古田号”的后续建造计划,曾经备受瞩目的“古田号”就这样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尽管“古田号”的结局有些遗憾,但它的建造过程却给中国的造船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这艘船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创业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泥船在特殊历史时期的作用

在谈论水泥船的历史时我们不得不提到它诞生的特殊背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

由于长期的战争和外部封锁,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许多工业部门都处于起步阶段,造船业也不例外。

当时,我国的造船厂屈指可数,留下的多是些破旧不堪的船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内忧外患,国家急需大量的船只来发展水上运输,但造船所需的钢铁等材料却严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水泥船就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

与钢铁相比,水泥是一种更易得的材料,尽管用水泥造船在当时看来有些“离经叛道”,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这无疑是一种勇敢的尝试。

我国的造船工人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了水泥船的设计和建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水泥船承载了国家工业化的梦想,这些船虽然没有钢铁船那么强悍,但它们却成为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

水泥船在沿海和内河航线上穿梭往来,运送着各种物资,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特殊历史时期,水泥船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虽然并不完美,但却是当时条件下的最优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船承载着一代人的智慧和汗水,见证了新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水泥船逐渐被更先进的钢铁船所取代,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它们的存在价值。

水泥船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一个国家在艰难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不懈努力。

那么,这艘见证中国造船业发展的前辈,它在结束了使命后,如今还在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信息来源:
中国新闻网:全球最大水泥船"古田轮"搁浅三十年即将被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田号”的历史意义

在中国水泥船的历史上,“古田号”无疑是一个传奇,它不仅仅是一艘船,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

“古田号”的建造开创了中国水泥船建造的先河,它的存在见证了中国造船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古田号”虽然只航行了一次,但它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8年,它被授予了全国交通系统重要科技成果奖,这是对它的建造者们的最高褒奖,“古田号”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成果,更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

“古田号”退役后并没有被人遗忘,1983年,它被移交到福建交通职业技术船政学院,成为了学生们学习的良师益友。

在那里,“古田号”继续发挥着它的余热,启发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2010年,“古田号”因年久失修而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但即使是在最后的时刻,它依然在发挥着自己的价值。

“古田号”的重要部件被保留下来,继续在学校里充当教材,向学生们诉说着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古田号”的故事是一代中国造船人的缩影,它的建造者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铸就了这艘巨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如今,“古田号”虽然已经不在了,但它的精神却永远长存。

回顾水泥船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行业的兴衰更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泥船曾经风靡一时,在内陆河流上,那些小型水泥船穿梭往来成为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它们虽然没有“古田号”那样的名气,但却同样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

然而,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水泥船逐渐显露出了它的局限性,钢铁船凭借其更优越的性能,逐渐取代了水泥船的位置,曾经叱咤风云的水泥船,就这样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水泥船的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成功是一蹴而就的。

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古田号”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它承载的拼搏精神,却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古田号”的故事是一段传奇,更是一段历史,它见证了中国造船业的一个重要阶段。

从“古田号”到现代钢铁巨轮,中国造船业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这条道路上有挫折、有困难,但更多的是拼搏和希望。

水泥船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们曾经的辉煌却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它们是时代的产物,更是一个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