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篇,燧人成为传说至神话的圣王之后,其事迹也不再限于钻木取火,不仅增加了筑台传教、结绳记事,而且增加了观察天象、制定礼法。
汉代的《易纬·通卦验》说燧皇手握机矩,制定计宜,有参照天道建立制度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燧人氏形象(图像由AI生成)

唐时王希明著《太一金镜式经》,说当初燧人氏仰观北斗极星,而定东西南北四方,包牺氏借此而画八卦。包牺、庖牺、庖羲、宓牺、宓戏、宓羲古时发音相同,经常混为一谈,一般都是指伏羲氏。
伏羲氏观天地、察阴阳,作太极八卦,开启文化之源。然而,伏羲氏的创造,是凭空产生的吗?古人不由得要到伏羲氏之前,去探寻伏羲氏思想的由来。
这样一来就想到了燧人氏。这是非常自然的,也是合理的思路。太极八卦于简要之中蕴含繁复,其产生与演变必然经历漫长的过程。如果八卦被设定为伏羲所造,在伏羲之前不会没有源头。而在伏羲氏之前,最有名的是燧人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燧人氏形象(图像由AI生成)

东汉郑玄因此提出,燧人在伏羲之前为王,参照天象法则实施教令,用图形和线条表达思路,推演时没有文字,唯有雕刻印痕。后来的伏羲反复研究,理解了神灵的意思。郑玄进而认为,在燧人氏之前的有巢氏,已经对天地大道做出求索,开启了伏羲画卦的思想源头。
西晋陈寿《三国志》中记博士淳于俊的话说,包羲依据燧皇的图形而制八卦。
古人认为燧人在钻木取火之外,还善于观察天象,并认为天象与火之间存在联系。这也可能是古代朴素思维留下的痕迹。古人认为天象与人事相关,夜空中的大火星与人间取火有关。在原始聚落中,可能由祭司管理火种,同时负责观察天象,记录心宿二也就是大火星的运动轨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人仰观天象(图像由AI生成)

原始人类应当有过一个对天象特别关注的时期。一些动物具有感知地磁场的本能,长距离飞行的候鸟能够准确地找到方向。缺乏其他参照物的原始人仰观远古明朗的夜空,发现天象与季节气候存在准确的对应关系,观察天象可以预见未来的气候演变。而气候对环境影响巨大,对原始人生活至关重要,甚至可以说关乎生死存亡。这样不断积累、代代相传,观察天象成为原始人适应环境的重要能力。
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发现:夏商周三代以上人人都懂得天文,农夫会说“七月流火”,妇人会说“三星在天”,戍卒能写“月离于毕”的诗歌,儿童能唱“龙尾伏辰”的歌谣,而后世的文人学士,很多人对此茫然不知。这样的说法略有夸张,写“月离于毕”的即使是戍卒,也是一个有文化的戍卒。三代以上识字的人不会很多。至于儿童唱歌谣,即使不懂也能唱。但顾炎武的大意并不错,古人对天象的观察敏锐远远超过今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宿五和毕星团(图片源于网络)

将观天象定四方这样的事迹加在燧人氏身上,是比较合理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的探索。
由天象而人事,从天道至礼法,燧人氏顺理成章地成为最早的礼法制定者。
唐代孔颖达在《礼记正义》引用当时名儒皇甫侃的话说:礼有三个起源,礼的道理起于太一,礼的事务起于遂皇,礼的名称起于黄帝。
于是有了这样的说法:燧皇参照天地变化实施政教。接下来,自然就有了燧皇建立礼制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燧人氏形象(图像由AI生成)

南宋罗泌的《路史》详细设想了燧人氏制定礼法的经过:
当时人口多了,民风不再淳朴,情欲蠢动,内有嗜好、外有威逼,就会冒犯礼法而忘形失常,以至于蔑视神灵。于是燧人氏规定,男子三十娶妻,女子二十出嫁。安抚这些人民,教给他们进退之礼,对世俗事懂得廉耻。因为这样做了,年老父辈懂得慈爱,子辈都能赡养尽孝,明确辈份和姓氏,法从此开始建立,礼由此开始显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燧人氏形象(图像由AI生成)

罗泌的设想有其天真之处,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大约还不到二十岁,男子要到三十娶妻可能就会绝种。但他尽可能地猜测了礼法产生时的情况,其中内容并非全无道理,人类的礼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