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4712字 | 阅读需10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

文章来源:《中国国家历史》叁拾肆期

结束了与丹麦的争端,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个德意志邦联中最具实力的国家开始了激烈的你争我夺。谁都想做德意志的主人,但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这就注定了两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本来奥地利帝国作为德意志邦联的主席国,依仗本身雄厚的实力,一直主导着德意志的政局,但普鲁士不甘其后,通过主导建立德意志关税同盟,打破各邦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促进德国经济统一,并借此提升在各国的威望,促进本国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本国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鲁尔区、萨尔区和上西里西亚等德国最重要的三大矿区都在普鲁士境内)和境内庞大的市场,普鲁士牢固掌控了德国经济的金钥匙,大多数德意志邦国都需要从普鲁士进口工业原料并借助普鲁士的市场为其工业产品打开销路,这让普鲁士获得了丰厚的利润和工业产品技术。借助这些有利条件,普鲁士大力发展本国工业和交通,国力大大增强。而奥地利在面对普鲁士的经济攻势时却显得有些疲于应付。因为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奥地利在经济上偏向于自给自足,与各邦国缺乏贸易往来,同时其境内匈牙利等一些非德语地区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产品缺少竞争力,因此,奥地利采取保护关税的方式来维护本国的经济,但同时也使其国家经济与其他参加关税同盟的邦国隔绝。普奥两国在德国经济统一的问题上持有的不同态度,使得两国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到1865年,普鲁士境内铁路长度达11000千米,而奥地利仅有6600千米。生铁产量方面,普鲁士有85万吨,奥地利只 有 46 万吨。普鲁士拥有蒸汽机 15000 台, 80 万马力,而奥地利却只拥有 3400 台, 10 万马力。雄厚的工业实力为普鲁士军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开战前夕,普鲁士的总兵力达到了 63 万人,且普遍装备当时先进的德雷赛针式后膛枪,而奥军只有 58 万人,且装备是老旧的前膛枪,射速远不及普军的后膛枪。除了装备的提升,普鲁士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开战前也作了很多外交上的努力。虽然在德意志邦联内部,很多邦国因为忌惮普鲁士的强大,希望通过支持奥地利来牵制普鲁士,但通过主导的关税同盟的影响,普鲁士争取到了奥尔登堡、梅克伦堡一什未林等一些北方邦国的支持。而纵观当时的欧洲政局,英国希望普鲁士强大并能够牵制贪婪的沙俄,所以没有与奥地利结盟;法国因为威尼斯的问题与奥地利闹掰;而意大利又与奥地利一直存在领土争端,所以选择与普鲁士结盟。形势对普鲁士更为有利,于是普王威廉一世和国相俾斯麦抓住时机,借口有权共同占有从丹麦夺得的石勒苏益格 - 荷尔斯泰因地区,故意激怒奥地利,诱使其向普鲁士宣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普鲁士军人

1866年6月,两国军队交火,交战初期,普鲁士率先与汉诺威、萨克森等一些支持奥地利的盟国作战,而奥地利则在南线与意大利开战。普奥两国强大的军力使得他们在战争的开局打得非常顺利。在西线,面对普鲁士的强大攻势,黑森一加塞尔和萨克森等邦国纷纷 败降,最后只有萨克森的军队撤到了摩拉维拉,与驻守当地的奥地利军队会合。而在南线,意大利国王维克多 ·厄曼纽尔二世亲率的三十万大军被奥地利人打得溃不成军,这直接导致俾斯麦想借助意大利牵制奥地利,使其陷入两线作战的计划落空。俾斯麦暴跳如雷,但也无可奈何,为今之计,是要趁南线奥军还没有回援,集中兵力击败北线奥军主力,进而打通进军维也纳的道路。于是在总参谋长赫尔穆特·冯·毛奇的部署下,普军以一部分兵力继续进攻顽抗的汉诺威公国,主力部队则兵分三路直指波希米亚。卡尔·赫尔沃特·冯·比滕费尔德元帅率第三军团进兵托尔高,作为普军右翼;腓特烈·卡尔亲王率第一军团进兵森夫滕贝格至格尔利茨一线,作为普军中路;腓特烈王储率第二军团进兵西里西亚,作为普军左翼。分路进兵的目的是快速行军,但此举也导致普军正面展开太宽,容易被各个击破,但很显然,奥军统帅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没有抓住这一时机。这位曾经为奥地利立下赫赫战功的老将此时显得有些暮气沉沉,过于保守,眼见北方诸国在普鲁士人的打击下纷纷败北,贝内德克生怕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所以他没有选择趁普军兵力分散之机发起进攻,而是为保存实力,将主力撤过易北河,驻兵萨多瓦,依托山地丘陵和易北河、比斯特里茨河构筑防线,凭险固守拖住普军,待南线奥军回援后,再发起进攻。奥地利人的防线有着明显的缺陷,贝内德克的布局是将主阵地直面卡尔亲王的主力军团,但却忽视了腓特烈王储在侧翼可能发起的进攻,而且奥军置身于易北河与比斯特里茨河之间,一旦侧翼被突破,将很难转移,这种将自己置身于死地的做法明显弊大于利。相反,奥军主力主动后退并集结于萨多瓦反而与普鲁士统帅毛奇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毛奇一直想对奥地利人发起一次“坎尼式”的围歼战,而贝内德克的布阵正好给了他一次良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萨多瓦战役油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德国统一的三大功臣:俾斯麦、罗恩、毛奇

奥地利人的突然后撤让战场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本来开战初期,普鲁士人通过北面战场的山区时,遭到了奥地利人的激烈抵抗,普军虽总体上取得了成功,但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布局混乱。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奥军主力的突然撤退,使得普军突然与奥军失去了接触,而且普军本身也未能如期集结,完成合军的右路第三军团和中路第一军团甚至一度与腓特烈王储率领的第二军团失去联系。奥军的突然消失使普鲁士人感到莫名的恐慌,在之后的几天里,普军的侦察骑兵四处搜寻奥地利人的踪迹,却始终一无所获,统帅毛奇作出了大胆的判断,即奥军正在向易北河方向撤退。根据统帅的判断,普鲁士的侦察骑兵大胆深入战场,直到7月2日黄昏,在萨多瓦的近郊,普军骑兵终于发现了久违的奥军主力,震惊之余,这些骑兵不顾一切地狂奔回大营,向统帅毛奇报告了情况。毛奇异常兴奋,随即命令卡尔亲王率领主力于次日发起进攻,并立刻派人联系腓特烈王储,可大本营的通信员多次电告第二军团,却始终没能收到对方的回信。普军指挥官们焦急万分,经过仔细排查,发现原来是连接双方的电报线断了。没办法,毛奇立刻派骑兵通信员快马加鞭,连夜赶路20英里,到达第二军团的司令部,向腓特烈王储传达了向第一军团靠拢的命令。王储接到命令立刻率军拔营启程,向战场赶来。就这样,在萨多瓦,一场决定两国命运的战役就此打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4奥军统帅路德维希·冯·贝内德克

7月3日清晨,天空中飘起了小雨,萨多瓦周围起了一层薄雾,普奥两军早已严阵以待。普军此时参战的有第一、第三两个军团,共计12.4万人,而对面的奥军北方军团却有20.5万人,普军在人数上并不占优势,但是统帅毛奇还是果断下令进攻。比滕费尔德元帅率领第三军团率先向内查尼兹村和贝纳泰克村发起进攻,这一带沼泽密布,树木丛生,是一处易守难攻之地,但普军士气高昂,加上手中的德雷赛后膛枪射速明显压过奥军的老式前膛枪,所以很快就占领了比斯特里茨河西岸的奥军阵地。奥地利人也不甘示弱,凭借手中770门新式的线膛炮,奥军炮兵向着普军的突击部队猛烈开火,大片大片的普军士兵倒下,其他人也被炮弹爆炸的气浪压制得抬不起头来。比滕费尔德没想到奥军的炮火会如此猛烈,为避免部队遭受更大的伤亡,不得已把部分部队撤回河东岸凭险固守。

就在第三军团进攻受阻之时,卡尔亲王指挥第一军团也发起了进攻,虽然同样遭受了奥军猛烈的炮火,但第一军团力战不退,形势非常严峻,普奥两军杀得难解难分。本来担任后卫的普军第七师率先冲入了前方的森林,与部署在这里的奥军第二军、第四军展开血战。此时,已身临前线的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看到前方战事紧急,急忙命令后续部队前往支援,但是由于运送大炮过河比较困难,大部分进攻部队只能轻装简从。奥军抓住时机向普军施放烟幕弹,使普鲁士人找不到进攻方向。奥军炮兵再次开火,给普军以重大杀伤。有部分普军好不容易冲出烟雾,却又直接暴露在奥军阵地前沿,奥地利人枪炮齐发,普军成片地倒下。形势逐渐对奥军有利,可是贝内德克却没能抓住机会命令骑兵冲击普军阵型以扩大战果,战至 午时,双方依然杀得难解难分,普鲁士人都在盼望着腓特烈王储的第二军团出现,以逆转危局。可是奥军的炮火依然猛烈,进攻的普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暂缓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5普军装备的步枪

看到普军逐渐转入守势,奥地利人终于开始进攻,他们向着普军阵营的中央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猛烈的攻势。普军只能竭力抵挡,形势万分危急。可是,奥军的进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着两军距离的接近,奥军的劣势逐渐暴露。奥军炮兵没有近距离作战的经验,导致在攻击距离逐渐缩短之时,奥军炮兵没能作出对应的调整,大部分炮弹落到了普军阵营后方,而且奥军装备的老式前装枪射速慢,只能站着装填,奥军无法形成对普军火力的压制,反而成了对方射击的活靶子。反观普军,虽然重型火炮无法快速运送过河,但一部分轻型火炮早已架好,正好用于对奥军的近距离压制,而且普军装备的德雷赛针式后膛枪射速快,可以实现卧射,便于隐蔽射击,从而对奥军形成近距离压制。在这种情况下,进攻的奥地利人伤亡惨重,士气大损。可是就在普军要把奥地利人驱逐出丛林之时,奥军一位叫卡尔·冯·波克的上校带领一个营突然向普军发起敢死式冲锋,普军猝不及防,慌乱之中,竟被赶出丛林,在前线指挥所中的威廉一世和俾斯麦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震惊。威廉一世甚至开始向普军统帅毛奇询问撤退的安排,但毛奇却异常镇定,他望着威廉一世坚定地说道:“不会有撤退。”看到皇帝仍然满脸焦虑,毛奇正襟直言:“普鲁士的存在正受到威胁,陛下必会赢得这场战役乃至整个战争。”毛奇的冷静给了威廉一世和俾斯麦最后的信心,就在这时,一阵弹雨突然从奥军的右侧袭来,横扫了整个森林,冲进丛林里的奥军非死即伤,波克上校也阵亡了。正在向远方眺望的俾斯麦眼前一亮,他的胡子逐渐抖动起来,只见战场北方突然烟尘大起,一支庞大的军团正在向这里急速行进。“王储来了!”指挥部里的参谋们都大声高呼,这个消息马上传遍了整个战场,普军士气大振,腓特烈王储的第二军团随即向奥军右翼发起进攻。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奥军统帅贝内德克的反应明显有些迟钝,整整两个小时,他几乎没有采取措施来增强被普军威胁的右翼,普军第一近卫师则抓住机会,在师长弗雷德里希·席勒·冯·盖尔特林根中将的带领下率先杀入奥军的炮兵阵地。奥军的重型火炮在近战中无法发挥优势,结果被普军杀得七零八落。而普军第三军团也趁势转入反攻,经过一番血战,大败萨克森军团,奥军的左翼也被攻破。在后方指挥所的贝内德克知道大势已去,为了保证主力撤出战场,他只能选择丢车保帅。于是战场最悲壮的一幕上演了,面对普军的火力网,40个奥地利和匈牙利人组成的骑兵中队,在旅长斐迪南·罗森兹维格·冯·德鲁维尔准将的率领下发起了自杀式的反冲锋,骑士们不顾自身的惨重伤亡,奋不顾身地杀向普军,普军第一近卫师被迎面打了个措手不及,竟被奥军逼得连连后退。利用这个机会,贝内德克组织主力撤退,使得大部分奥军得以逃离战场,但奥军骑士们也付出了2000人伤亡或被俘的惨重代价,萨多瓦战役最终以普军的胜利而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6德意志皇帝兼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

此役中普军有360名军官、8812名士兵伤亡或失踪;奥军(包括萨克森军)则有1372名军官、43500名士兵伤亡或失踪,其中2万人被俘。奥军虽然主力尚存,但士气大损,再无力与普军对战,因胜利而狂喜的威廉一世和大多数将领都主张继续进兵,攻占维也纳,彻底打垮奥地利。但是俾斯麦却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普鲁士战胜了奥地利,但如果继续进攻,必会遭到法国的干涉,这对统一德意志是不利的,于是他力排众议,说服威廉一世,最终与奥地利在布拉格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退出德意志邦联,将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管理权全部让给普鲁士,而普鲁士则组织建立北德意志联邦,成为德意志的主宰。在之后的普法战争中,毛奇率领的普军击败了拿破仑三世率领的法军,扫除了德意志统一的最后障碍。普王威廉一世正式登基成为德意志皇帝,一个崭新而强大的德国就此诞生。

文章作者: 文史作家 李大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