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伦贝尔6月27日消息(记者李春雪 见习记者刘一晨)站在年轻牧民巴音吉日嘎的牧场向远处望去,是一望无际的绿意和成群结队的牛羊。再往西走十几公里,就是中蒙边境。这里虽然依旧人烟稀少,但却比往日更加充满活力。巴尔虎草原上的边民在守护祖国北疆的同时,年轻的牧民回到草原过上了现代化的新生活。

巴音吉日嘎拉的牧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阿日哈沙特镇,地处中国和蒙古国的边境线前沿。在历经求学、在外工作数年后,阔别草原多年的巴音吉日嘎拉决定辞去乌兰牧骑的工作,回到嘎查父母身边、养育他出生长大的牧场,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音吉日嘎拉的牧场(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放牧不仅要保留草原的传统,更要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我想成为一个新时代的牧民,守护好养育我的这片草原。”6月下旬,记者跟随“守望相助边关行”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从海拉尔区驱车四百余公里,来到了巴音吉日嘎的牧场,听他讲述新时代年轻牧民的创业故事。

1987年,巴音吉日嘎拉出生在一个既普通又特殊的牧民家庭。在草原上,“三千孤儿入内蒙”,成就了一段历史佳话。60多年来,这些“国家的孩子”,在内蒙古广袤的大地上成长、成家。他的母亲娜仁其木格是当年来到这片草原的“国家的孩子”。“这片草原抚养我长大,我的心愿就是成为一名出色合格的牧民。”娜仁其木格经常这样说。正因如此,巴音吉日嘎拉辞去工作、重返草原创业的决定,母亲是十分支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牧民巴音吉日嘎和他养的蒙獒(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2019年,巴音吉日嘎拉回到了新巴尔虎右旗阿日哈沙特镇白音乌拉嘎查。返乡后,他继承了家里1.2万亩的草场,放养700余只羊、100多头牛。2020年,巴音吉日嘎拉在旗里政策的支持下成立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经营过程中,他下定决心要采取科学养殖,优化养殖模式,合理规划自家草场。

在放牧养殖、守护边境的同时,分散居住的边境牧民们还互帮互助,努力让生活更加富裕。因此,合作社这种经营模式在边境草原非常流行。

经过积极争取,合作社得到旗第二批支持农牧民合作社家庭牧场发展项目资金8万元,巴音吉日嘎拉自己投入20万元,建设1000平米棚圈等养殖设施。同时,他积极响应新巴尔虎右旗实施的“稳羊增牛、增大减小”发展战略,在售出自家700多只羊后,专心经营已有的100多头牛,以留出部分草场,用于发展草业。这既能实现冬春牧草自给自足,减少经营成本,又能实现草畜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巴音吉日嘎拉参加培训获得的证书(央广网记者 李春雪 摄)

2023年,巴音吉日嘎拉参加华中农业大学乡村产业振兴相关培训后,更加下定决心要带头转变传统养殖观念。同年5月,他购买40头澳洲牛,开始探索“现代化舍饲+人工授精集中产犊”模式的肉牛养殖新路径,在当地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在过去的几年里,他的妻子徐殊丽更是全力支持,夫妻二人用实际行动共同为当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越来越多牧民的后代离开草原,在城市寻求更好发展。这里的年轻牧民不仅面临着“继承家业”、如何放牧的问题,更是一个个“哨位”、守护着边境草原。

对巴音吉日嘎拉来说,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让更多人了解新时代牧民的生活,在发展畜牧业的同时注重草畜平衡。“先做好自己,再影响其他人。”巴音吉日嘎拉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虽然生活在人烟稀少的草原深处,但他在短视频平台上有着上万的粉丝。忠诚勇猛的蒙獒、憨态可掬的牛羊、风光秀丽的草原……在巴音吉日嘎拉的账号中,可以窥见边境牧民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奔向现代化牧业的步伐。“通过自媒体,就想把我们这里美好的东西展现给大家。”

巴音吉日嘎拉的创业故事更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新巴尔虎右旗紧紧围绕乡村振兴,紧盯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精心选派思想活跃、敢于探索创新的牧民参加畜牧业发展和畜牧业专业合作社经营各类培训,积极培养“新牧人”和现代化畜牧业建设领路人。

在内蒙古边境草原上,像巴音吉日嘎拉一样的牧民网红还有不少。他们活跃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鲜为人知的边境生活也不再神秘,24小时不间断的电、家门口平整的道路、中蒙自驾游来往的游客……边境和城市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