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行进中国”调研行

活力贵州|“老手艺”上架直播间

人民网“行进中国”贵州调研采访团

拉出手机架、点亮补光灯,台江县施洞镇主道旁的一间小店里,刘秀发一家围坐一起调试设备,准备开启一场直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刘秀发与家人在调试直播设备。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63岁的刘秀发是当地苗绣非遗传承人。“记事起就在外婆的耳濡目染中学起苗绣。”她说,苗族没有文字,本地苗族姑娘从小学刺绣,用针线将民族的传说、历史等绣在平常穿着的衣服上。

苗绣是必备的生活技能,是文化传承,但不止如此。“25岁那年的姊妹节,一个法国游客看中了我绣的衣服,跟到家里来,花了6万元钱买走。”刘秀发说,从那时起,她深刻地意识到,苗绣还能成为一份产业。

由此,刘秀发一面钻研作品,一面开拓市场,专职做起了手工坊。伴随着全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手工坊生意蒸蒸日上,成为一家人的主要营生。

日子越过越好的同时,挑战很快随之而来。随着各地同类产品加快上市,周边市场趋于饱和,手工坊销售方式不断变化。“从游客上门买、到送到周边景区卖、再到辗转多省到处展销。”刘秀发说,变化中就能看出销售的压力不断增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刘秀发在家中刺绣。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情况很快出现转机。过去几年,随着互联网发展,贵州持续在农村地区免费开展各类电商培训,助力群众“山货”出山。家里的后辈们参加相关培训后,将刘秀发的苗绣作品搬到了朋友圈、发进了短视频。

效果立竿见影。“不出门也能卖货,网上的销量很快占了销售总额的近六成,成为了主渠道。”刘秀发说,靠着稳定的销量,手工坊和80名农村绣娘建立联结机制,“共同赶制订单,大家一起增收。”

最近两年,直播带货越来越火。2022年,一家人决定再赶一次新潮。在女儿和儿媳妇的帮助下,刘秀发当上了“带货主播”。

新起的直播号销量、流量数据并不是很好,观众最多时上百,少时一两人。但对开直播,刘秀发十分乐意,坚持到了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2日,刘秀发在镜头前介绍苗绣作品中的故事。人民网记者 翁奇

为啥?“调好了,准备开播!”随着屋内的一声吆喝,一场直播开始了。直播间里,刘秀发没有推销、没有叫卖,只一边低头刺绣,一边自顾自地唠嗑,从图案的渊源,唠到服饰的特色。苗绣是产业,更是文化。“能把咱们苗绣的故事讲给更多网友听,比起卖出货去更高兴。”她说。(王韬、赵静、翁奇羽、郝萍、汪晓波、龙章榆、陈洁泉、涂敏、阳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