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

仲夏时节,行走在菏泽乡村,一幅幅乡村美景、一缕缕文明新风、一张张百姓笑脸,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主题——乡村文化振兴。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文化振兴既是“软实力”,也是“硬支撑”。6月25日至26日,山东省乡村文化振兴专项工作机制现场调度会在菏泽召开,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现场,交流经验做法,改进提升工作,共同加快打造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

传统手艺铺就振兴道路

从条柳编织起步,发展至今,拥有草柳编木制工艺品、实木家具、户外家具和软体家具等四大系列2万多个花色品种。山东省雅尚名品家居有限公司产品出口美国、意大利、韩国、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100多家客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今年1至5月份销售收入4.9亿元,实现税收超3600万元。

曹县被称为“中国柳编之乡”,曹县柳编工艺品品种有3万多个,年生产量达8000万件,每年带动近10万人就业,群众收入突破10亿元,真正让老手艺成为周边群众生产增收的重要渠道。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曹县坚持文化引领、产业带动,深化资源开发,深入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充分挖掘非遗项目和手工艺产业集群优势,依托汉服、草柳编、木雕等3个手造重点产业,集中打造“曹县汉服”“雅尚名品”“云龙木雕”等领军品牌,让“小手艺”创造“大财富”。

特色潮品成为乡村文化新标识

“欢迎老铁来到我的直播间,喜欢哪一款,老弟拿哪一个跟你交朋友……”在曹县有爱共创基地,主播在琳琅满目的汉服中穿梭,向网友推介产品。该基地带动上千余名青年人通过直播进行创业就业,成为曹县原创汉服销售的重要平台。

基地负责人姚驰行介绍,岗位主要提供给周边以及外地的宝妈们,只要对该行业以及创业感兴趣,都可以加入。对于主播培养的过程,首先安排进行理论授课,通过理论课培养学习了解平台的基本逻辑,之后进行理论加实操结合的训练,后期独自实操,老师进行全程指导。

在基地生产车间,4条国内最先进的“卡奥斯”数字化柔性生产线满负荷生产,1100台生产设备配合运行,可实现日产马面裙3000条,效率提高50%。在网络直播平台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供应链”等技术,将生产数据与直播平台数据实时对接,根据线上直播销售情况自动排产,高新科技促进企业产能不断提升。

三千缕衣冠风采,五千年文化芳华。作为传承民族精神和展现民族文化的生动载体,汉服承载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曹县汉服火爆“出圈”,根基是文化传承,关键是创新发展。

让农民吃好书画产业饭

在巨野县书画院工笔牡丹画基础提升培训班,省美协会员彭秋焕正在指导学员着色技巧,淡勾浓抹间,一朵朵雍容华贵的牡丹花跃然纸上。

巨野县书画院院长程军伟介绍,院内开设了“陪伴花开”工笔牡丹画专项培训班,强化书画技能培训,打造“陪伴花开”志愿服务品牌。经过系统培训,帮助普通农民向专业画师转变,让每一位书画爱好者都能学上画、画好画,吃好书画产业饭。

目前,巨野县书画产业从业人员2万余人,年创作品120余万幅,在全国的纯手绘工笔牡丹市场占有率达80%,作品远销欧美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实现年综合产值20亿元。

银杏树下的状元郎

巨野县田桥镇东祝村建有一面“博士墙”,让村里来学习的孩子随时能看到东祝村的荣耀,也让他们有了学习的榜样。

该村是远近闻名的“状元村”“博士村”。建村伊始,先后出现了6名秀才,东祝村一直秉承“文教昌盛 耕读传家”的祖训,新中国成立以来,全村涌现了478名大学生,不仅改变了家庭命运,还促进了好家风、好民风的形成,为全环境立德树人提供了良好氛围。

知识改变命运,文化孕育美德。东祝村历来重视文化教育,新中国成立前就有村民设私塾,后来在私塾的基础上建设了村小学,村小学合并后,村里的大学生提议,把这里的房屋翻修改成自习室,假期的时候,他们在这里做志愿者,义务帮助孩子们辅导作业,还结合孩子兴趣,教习书法、画画等基础知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周末或课余时间,还有教师和退休干部定期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等活动。厚培文化土壤,育实乡风文明,源源不断为乡村文化提供持久发展动力。

一路行、一路看,一路讨论、一路思考,大家共同探寻乡村文化振兴“密码”。菏泽乡村日益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精神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和频频出圈的特色潮品,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

以文化之力,塑乡村之美。菏泽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幅乡风淳、文化兴、产业强的和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菏泽日报记者 文/张啸 图/李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