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所在的赤坂地区,因为临近日本国会,以前是政治家们聚会之地。最近10年,政治家们聚在高级料亭里商议国家政治的习俗大踏步退化,因此,“料亭政治”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昨夜经过一家料亭,以前是小泉纯一郎当首相时,一周要去一次的地方,每次去,门口都堵了许多的记者。但是,如今冷冷清清,发现已经换了门面。

这几年,赤坂多了许多拉面店,拉面店属于大众餐饮,价格在600-1200日元(约30-60元人民币)之间,在日本属于“国民餐饮”,人人喜爱。这也意味着,以前属于高档餐饮区的赤坂,正在变成“平民街”。

日本人吃拉面有两种场景,一种是解饿,一种是解馋。

解饿自然是一日三餐之事,而解馋,往往是夜里的“二次会”、“三次会”之后的“闭门餐”,也就是“夜宵”。夜里已经吃了两顿,肚子自然不饿,但是,最后一脚还是跨进了拉面店,其实就是为了喝一口面汤,吃一片叉烧肉,而不是真的为了吃面。

赤坂有一家人气十足的老牌拉面店,叫“一点张”,这家拉面店已经开了50多年。这家拉面店的拉面为啥好吃?因为汤料里熬的不仅有鸡骨、鱼类等材料,还有北海道与京都独特的味噌酱,属于浓汤拉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几位朋友一起去了“一点张”,聊起了一个问题:“拉面到底是中国料理,还是日本料理?”

大家面面相觑,说“人生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一个问题”。

问了拉面店的店长,他说“一点张”起源于北海道,创始人也是日本人,自然是“日本料理”。

在日语中,拉面是写成“ラーメン”,而不是“拉面”,但是,读音却是中文的“拉面”。

我说“拉面”这两个字,就是把面团拉长拉细变成面条的意思,自然是中国的发明。

但是,在许多日本人的意识中,拉面是日本的饮食,因为在中国,吃不到日本的那一种拉面。

在日本社会,中餐馆的中式面,大多被称为“中华面”或“中国荞麦面”( 中華そば),而“ラーメン”(拉面)似乎已经成为“日式面”的专用名词,英文中还出现了一个名词,叫“Rame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日本的拉面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

查了资料,发现日本的拉面,还是来自于中国。

最早在明治时代(中国的晚清时期),中国人开始移民日本,在横滨形成了一条“中华街”,在中华街里开始出现了中式拉面。

明治43年(1910年),一位名叫“尾崎贯一”的日本人把横滨中华街的拉面带到了东京。尾崎贯一曾在横滨海关工作,常去中华街吃面。52岁退休时,他招募了12名广东厨师来到东京,在浅草开了一家中国料理店“来々轩”,开始在东京推出了拉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々轩当年把中国面称为“支那面”,那时似乎还没有特别的贬义概念。

“来々轩”被认为是日本人开始经营拉面店的鼻祖。

如今,来々轩还在,当初的拉面也还在卖。看当初的来々轩拉面,是纯纯的中国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此后,拉面在日本各地流传开来,100多年间,拉面在日本演变出各种形式与各种味道,例如骨头汤拉面、味噌拉面、酱油拉面,也形成了多种品牌,譬如喜多方拉面(福岛县)、札幌拉面(北海道)、尾道拉面(广岛县)、熊本拉面(熊本县)、博多拉面(福冈县)等,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拉面。

不了解拉面历史的日本人,自然而然就把拉面当成了“日本料理”,而非“中国料理”。

这几年,日本拉面也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开连锁店,中国社会也产生了一个专用名词,叫“日式拉面”。

看来,老祖宗是同一个,但是,日本走出了一条不同的拉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