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李宣璋 每经编辑:陈旭

6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及今年中国航海日有关情况。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在发布会上介绍,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是当前水运发展的重点领域,也是持续坚持的重点工作。

“目前,智慧港口正逐步成为水运高质量发展的亮丽名片,一些领域已经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部分领跑’的重要转变。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注入了强大的动能。”付绪银表示,近年来,交通运输部门持续深入推进码头装卸设备、水平运输设备以及堆场装卸设备等自动化,我国港口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规模总体位居国际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会现场 每经记者 李宣璋 摄

上海港5分钟左右就可完成一条船的配载工作

去年,有关部门针对水运智慧化转型升级工作就出台过相关文件和政策。2023年1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我国将建设一批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

针对相关工作的开展情况和最新进展,付绪银在发布会现场介绍,目前我国已建成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有21座,自动化干散货码头有28座,已建及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基于5G技术的新一代自动导引车、无人集卡等智能化水平运输设备率先投入使用,有的已经实现集卡自动化长距离运输。

为清楚展现自动化码头释放的效能,付绪银举例进行说明:在世界集装箱吞吐量第一大港上海港,以前配载一艘船需要4个小时,现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应用,5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一条船的配载工作,大大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以前需要人工驾驶运输车辆,现在已经开始规模运用自动驾驶车辆。正因为如此,现在港口现场操作的人员会越来越少。

“我们形成了成套的技术标准体系。我国制定发布了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动化煤炭矿石码头设计规范等一系列行业技术标准,充分发挥标准的引领作用,带动和支撑了智慧港口建设发展。同时,我们也在推动相关技术和标准‘走出去’,中国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技术方案已走出国门,在部分国家港口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付绪银介绍。

近年来,我国港口服务能力大幅提高。对此,付绪银表示,近年来,我国各个港口大力推进码头专业化、智能化改造,进一步提高了港口的作业效率。我国“北煤南运”的重要港口黄骅港,通过自主创新,港口实现了全流程的自动化作业和现场的无人化作业,装船效率显著提升,辅助作业时间也大幅压缩,现在船舶平均在港时间缩短了2天左右。船舶运行周转效率的提高,为航运企业、港口企业的降本增效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前5月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8.9%

今年前5个月,我国水运事业发展也实现了较快增长。对此,付绪银从水运运量、投资、可持续发展、出行服务等方面对今年1—5月水运事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运量方面,水路运输持续较快发展。近年来,水路货运量累创新高。2023年水路货运量达到93.7亿吨,首次突破90亿吨的大关。今年1—5月份,水路货运量完成了38.6亿吨,同比增长了7%;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了1.3亿标箱,同比增长8.8%。

从内河来看,长江和西江干线上的三峡船闸和长洲枢纽船闸今年以来合计通过货物1.7亿吨,同比增长了13.8%。1—5月,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完成了22.2万吨,同比增长了8.9%。沿海和内河、内贸和外贸水路货物运输均呈增长态势。

在投资方面,水运建设投资保持高位运行。1—5月水运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786亿元,同比增长了7.2%。一批水运重大项目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平陆运河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35亿元,3座大型枢纽均已进入了船闸主体施工阶段。小洋山北作业区集装箱码头项目去年开工以来已累计完成投资约45亿元。还有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今年正式建成投用,实现了万吨级江海船舶常年直达武汉,有力服务了中部地区的崛起。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今年以来,新能源、清洁能源继续加快应用,上海、深圳、宁波舟山港等沿海港口已具备液化天然气的加注能力,上海港洋山港区首次完成了国际集装箱船绿色甲醇加注,我国首艘自主研发建造的可载运700标准箱的江海直达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投入运营。国际干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沿海干线枢纽港岸电设施覆盖率超过了90%。

今年上半年,我国港口新增7座大型自动化码头,已建和在建的自动化码头数量继续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已建电子航道图覆盖航道里程超过5700公里,今年将深入推动长江干线与长三角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形成长江水系电子航道“一张图”。

在出行服务方面,水路旅游客运加快发展。打造国内水路旅游客运精品航线,全国已有40多个城市开辟了自然景观、特色文化、沿海观光游等业务。国际邮轮运输加速恢复,今年上半年共有23艘邮轮计划营运206个航次,全国邮轮旅客运输量预计达到49万人次,其中二季度比一季度环比增长了接近60%,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

海洋经济大幅跃升,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形成

2024年7月11日是我国第20个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举办好航海日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航海日相关情况和影响,《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提问:今年活动主题定为“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这一主题有何考虑?多年来的航海日活动对交通文化传承及行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杨华雄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这个问题确实提得非常好。中国航海日是我国涉海领域唯一由国务院批准的节日。今年航海日的活动主题是“智慧航海 畅行未来”,设计这个主题是有深入考虑的。

杨华雄从两个方面对主题的设定进行了介绍:一方面是适应新时代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展开,各类新兴技术正日益融入航海的各个领域,我国的智慧航海、智慧港口、智能制造等实践探索正在全面展开,“智慧”同样成为了航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是契合今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7月11日既是中国航海日,也是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今年世界海事日的主题是“领航未来:安全至上!”领航未来,需要我们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运行业的融合创新,为未来航海事业转型升级持续赋能,为世界航海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关于多年来中国航海日的影响,杨华雄表示,自设立以来,在多个涉海行业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下,航海日已经成为我国涉海领域级别最高、范围最广、综合性最强的一个节庆活动,形成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促进了文化传承。7月11日是明朝郑和首下西洋的日子。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将每年7月11日确定为“中国航海日”,目的是引领人民群众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增强经略海洋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每年航海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航海和海洋知识,传承航海文化、弘扬航海精神、宣传航海事业成就和先进人物事迹,培育和提高了国民海洋意识和航海素质,特别是激发了青少年热爱海洋、热爱海洋事业的兴趣,为海洋强国、交通强国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其次是推动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航海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进入新时代,为航海日活动注入了现代科技内涵。每年航海日,都大力开展航海科学技术交流活动,发布航海研究最新成果,颁发航海科技奖项,组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航海科技与教育博览会,有力推动我国航海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再有就是推动了高质量发展。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大力推动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每年航海日举办高端论坛,共享发展知识,共谋发展良策,推动航海事业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海洋经济实现大幅跃升,港口吞吐量继续稳居世界首位,世界级港口群加速形成,我国航海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

沿海航标实现航标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

航运业的发展离不开航运保障的保驾护航。付绪银表示,今年1—5月份,我国沿海和内河港口进出港的船舶1247.4万艘次,日均进出港船舶达到了82000艘次,货物吞吐量达到了75.82亿吨。“这些满载生产生活物资的船舶能够安全高效地航行在江河湖海之上,背后离不开我们巨大的航海保障工作,以及在后台支撑海运和内河水运安全工作的很多航海保障工作者。”

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海洋强国的先导性、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程,航海保障事业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付绪银介绍,我国沿海航标从2013年的1.22万座增长至2023年的2.06万座,增长了68.8%,并且实现了航标遥测遥控全部北斗化。海图服务从以纸质海图为主,发展为电子海图全覆盖并提供在线发布、实时的更新服务,2023年发行中国沿海电子海图达到492万幅;还建设了由23座北斗差分台、75座北斗连续运行基准站组成的沿海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提供厘米级的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建设水上安全通信网,作为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组成部分,提供海上遇险安全通信服务;积极推进4G/5G建设和卫星通信应用,持续提升卫星宽带数据通信能力。

“到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航海保障体系,实现了沿海港口航道‘一图覆盖’,沿海水上安全通信‘一网贯通’。”付绪银强调,航海保障是一项国际性很强的工作。我国作为国际航标协会、国际海道测量组织的理事国,国际搜救卫星组织的成员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按照国际标准,为航行于我国管辖水域的各国船舶提供导航服务;推动北斗卫星加入了国际搜救卫星组织搜救系统,这也是继美国、俄罗斯以及欧盟之后的第四个中轨道卫星搜救系统,增强了我国全球遇险搜救的服务能力。

付绪银表示,随着科技快速发展,航海保障事业也正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将大力开展航海保障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打造“数字化发展底座”;强化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推出智能化航海保障服务,加大力度推动航海保障事业适应航运事业的发展,在建立全球最大航海保障网络的情况下积极服务,为国际航运作出贡献,引领全球航运业发展,不断提升航海保障的综合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