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泉州市在持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同时,同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山区的“跨镇联建”、沿海的“八好村镇”、山海结合部的“一镇一园”等城乡融合创建模式,通过“强化引力、挖掘潜力、增强合力、提升能力、汇聚推力”“五力”齐发,推动泉州市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创建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迈进,为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全面实施乡村振兴贡献精神文明力量。

推动全域文明城市创建

强化“以城带乡”引力

随着泉州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推动文明城市创建覆盖面、形成全域文明城市创建格局是新时代泉州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创建强化“以城带乡”引领力的前提和保障。泉州不断拓宽文明城市创建广度,推动下辖的11个县(市、区)参加全国或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全覆盖,既形成全域创建、城乡一体、互动发展的文明城市创建格局,也引领和带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为实现全域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创建提供了可能。

此外,泉州努力提升文明城市创建高度,在市本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后,全力推动石狮、晋江、德化参与该荣誉的创建并先后获得该荣誉;助力惠安、永春获得该荣誉的提名。目前,下辖的11个县(市、区)有9个参加全国文明城市(县城)创建,是全省最多的地级市。

打牢文明村镇创建基础

挖掘“以乡促城”潜力

文明村镇创建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抓手,也是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创建主要内容,泉州通过打牢文明村镇创建基础,来挖掘“以乡促城”潜力。泉州不断提高文明村镇创建参与率,下辖11个县(市、区)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共133个乡镇、2046个行政村。其中,全市全国文明村镇30个、省级文明村镇132个,数量均位居全省前列。县级及以上文明乡镇128个,占乡镇总数的96.24%;县级及以上文明村1452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0.97%。不断拓展文明村镇创建载体,着力以休闲农业示范点、美丽休闲乡村品牌创建为抓手,鼓励和支持县(市)整合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融入文化创意元素,打造个性化的休闲农业产品,让市民从“颜值”到“内涵”感受乡村振兴新风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丰富文明村镇创建内涵。作为全国农村移风易俗试点城市,泉州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工作,不但农村陈规陋习得到遏制,城市不文明治丧等行为也得到了有效治理,全市社风民风向善向好。连续建设省、市级“文明乡风联系点”共65个,省、市级家风家训馆共65个,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身边好人”等评选,以榜样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发挥文明实践阵地功能

增强“城乡一体”合力

泉州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城乡”的枢纽作用和资源整合功能,着力提升“城乡一体”合力。构建了城乡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格局,全市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的同时,着力发挥其“城乡”枢纽作用和资源整合功能。目前已建成实践中心13个、实践所163个、实践站2539个,拓展建成实践点1129个,组建文明实践志愿队伍7845支,全市点多面广、互联互通、便民利民的文明实践服务圈初步形成。推动了城乡“铸魂”工程落地落实。

当前,已推动石狮省级新时代文明实践讲习班制度试点工作,全市准备推广其经验做法;推广“罗溪讲古”“夕阳红”土味宣讲团、农民讲师团等民间理论宣讲品牌,其中,“泉民开讲”项目获省赛银奖、“星火燎原”红色课堂广受欢迎、高甲戏戏曲宣讲获中宣部推广,中心传播新思想的经验做法在全省作典型发言。

泉州还推动文明实践常态,组织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走基层”“非遗进乡村”“我们的节日”等文化惠民活动,策划举办“虎年福见·世遗泉州:我在东海送全福”“福狮”文化节、泉州“村晚”等主题文化活动,举办“泉州市云艺术节”等线上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搭建多样化融合载体

提升“城乡服务”能力

针对城乡群众多样化需求,泉州不断挖掘城乡精神文明融合创建有效载体,发挥各类载体的阵地作用、聚力作用、辐射作用,提升“城乡服务”能力。建设信息化系统,提升服务群众效率,在推动洛江、石狮、惠安、德化等县级试点建设文明实践“四单”系统基础上,将“建设泉州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信息化服务系统”纳入202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着力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国、市、县三级信息贯通”“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四单畅通”全市文明实践和城乡融合式创建网上新“矩阵”,该系统已于2023年年底投入使用。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升文化供给能力,整合泉州海丝文化、红色文化、华侨文化等资源,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现已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首批24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163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530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83处“百姓书房”。搭建基层志愿服务载体,提升服务群众能力,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是贴近基层、服务百姓的重要形式,通过整合志愿资源、扩大志愿团队、创建品牌项目,搭建良好的服务平台,促进志愿工作与社会管理的有机结合。全市志愿团队1.3万余支、志愿者235万余名,发布服务项目20万余个,累计时长5000万小时;近6年培育出全国志愿服务先进典型47个、省级近250个,各类获奖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构建城乡融合共促机制

汇聚“城乡融合”推力

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既要靠教化引导激励,也需要制度和法律的约束,泉州通过构建城乡融合共促机制,汇聚起“城乡融合”推力。泉州建立了结对共建机制,通过印发市级文明单位与村(社区)开展结对共建活动的通知,推进文明单位与文明村镇在结对共建中实现经济共促、环境共建、道德共教、文化共办、创建共抓、典型共育;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中,通过制度化结对帮扶,注入中心(所、站)优质资源,惠及基层百姓。建立了资源整合机制,推动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社会资源联动机制、网络资源融通机制,让资源流动起来、互通有无,最大限度提高使用率。建立了人才流通机制,通过着力解决精神文明建设队伍人才不足、专职不专用等问题,注重农村文化能人、基层文艺骨干的作用发挥,通过培训育才、畅通人才资源要素的流动、鼓励社会多方参与开展“送人才”下乡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粽”享文明 | 福建省“我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过端午”系列活动展播(二)

本期来源:泉州市委文明办

本期编辑:王婷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