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家山墓群是荆楚一带发现的年代跨越长、墓葬数量多、文化特征鲜明的东周、两汉至隋唐乃至明清时期的古墓群。它位于湖北省当阳市(县级市)消溪镇境内,在脚东老镇的西北隅400米处,隶属于勤丰村七组,介于东升、勤丰与脚东等村之间,,西与当阳市治所在地——玉阳镇直线距离为15公里。

当阳市地处湖北省西部,东接荆门市与荆州市,南临枝江市(县级市),西倚宜昌市夷陵区,北靠远安县,是大巴山、荆山#深度好文计划#的余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当阳市处于沮、漳河流域的中游,沮、漳二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在本市东南隅河溶镇汇融后分割,流经枝江、江陵注入长江。

自当阳市的西北部开始,东延至与荆州的边界是地质结构微皱的丘陵地带,再往东南是古之云梦泽之西缘,现嬗变为一泻千里的冲积平原。湖泊水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7.57%,海拔高100~500米的高地及山地面积占51.83%,海拔100米以下、相对高度在60米左右的平原面积占46.97%,西南最低海拔37.4米。因此,沮、漳河屡犯洪灾。

当阳市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潮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雨柔地寒,夏天炎热多雨,秋天先雨后旱,冬季霜凌风频,年降雨量为988.47毫米左右,常年平均气温16.4℃。该地气候宜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很适宜动植物的生长,盛产水稻、小麦、玉米、高粱、棉花、油菜、芝麻、花生、红薯、土豆等农作物和松、杉、竹、柳、杨、樟、麻等植物。当阳市是鄂西地区家禽、家畜和鱼类的主要产地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山鸡、野兔、野猪、蛇、鳖、龟等野生动物。从考古调查发现的古文化遗存的分布看,从古到今,人类一直都选择在这条件优越的环境里生活。

岱家山西北部冈陵透迤相接,低山矮丘毗连,向东一直延伸到香炉山,丘陵一般高出平地10米左右,此地土壤甚厚,平地(原)一般属自然作用下的沉淀堆积,可见的地层状况自上而下依次为植物生长层、褐色黏性土层、淡红色粉沙层、黄泛绿色壤泥层。在距地面深15米左右的土层下,可发现甚厚的河卵石及沙砾层(即古河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阳岱家山墓群地理位置图暨当阳东周、两汉墓群、遗址分布图

岱家山墓群紧倚楚人赖以生存的河流——漳河的东岸,是一个高出四周平地七八米、面积约300余亩的大型隆地。此地分布古墓葬500座以上,其间还有岱家冢子、双狮抢球等大冢。东南距荆门包山楚墓群和四方铺纪山楚墓群35公里,距楚都纪南城约52公里;南面14~31公里处分别有关羽败走的麦城(14公里)、古权国的麋(麋)城(17公里)、季家湖楚城(31公里)和赵家湖楚墓群(21公里)等;西去8.6公里是慈化电一楚墓群“楚子越”鼎的出土地。

邻近4公里还有大脉冢子、小脉冢子、付家冢子、袁家冢子、洪家冢子,方圆约20公里范围内还有红门冢、金鸡冢、三界冢、乌龟冢、瓷器冢、熊家冢等。这些土冢直径一般为30~60米,最大直径达120米,高5~10米。根据对荆门纪山楚冢钻探获得的资料通长为200余米、棺椁范围20米的数据看,该地的墓冢多是楚国高等贵族和王族的坟墓。除以上之外,邻近的脚东、赵家湾、群益、杨木岗、龙凤、慈化、官当等地也分布着密集的楚文化遗址、楚墓群.

为配合荆(门)-宜(昌)高速公路的兴建,宜昌博物馆抢救性地发掘了岱家山墓群,发掘工作历时1年,清理墓葬共计171座。

当阳市是湖北省文物大市,经调查显示,全市分布古文化遗址89处,古城址4座,古墓葬群134处,墓葬数以万计。仅配合两次大型工程建设就发掘出古墓葬近600座。

据文献记载,当阳在夏朝隶属荆州,商代“武丁后裔于汉西建立权国”,周代楚武王克权后隶属楚地,白起伐楚后地域属于南郡,西汉初隶属临江国,景帝中元元年始设县治,名当阳,属南郡。东汉自建安十三年起先后更为魏、吴、蜀、吴地,设县仍属南郡。晋先后设长宁县、武宁县。南北朝时,置平州,当阳、安居、绿林同属上黄郡。隋废平州置玉州后复置当阳县。唐代先后将当阳改称基州、平州、玉州,后又复置当阳县,属江陵郡。

鉴于上述的历史背景和丰富的古文化遗存,我们在历年的工作中都对当阳境内的基本建设、施工予以密切的关注。所以,当阳的考古工作一直是伴随着工程建设而进行的。如1975~1979年,出于对沮、漳河分洪、蓄水、养殖、灌溉的需要,在修建赵家湖溢洪道时发掘了赵家湖墓群297座墓葬;建国以来因配合改田、修渠、筑坝、建厂起房等建设,发掘了赵家巷、磨盘山、杨木岗、冯山、付家窑、慈化、脚东等地的遗址和墓葬。岱家山墓群的发掘,就是配合荆宜高速公路的兴建而进行的。

1984年,原宜昌地区博物馆、原当阳县关陵文物管理所在进行全县文物普查时,曾发现了此处的文化遗址,并采集到鬲足、豆、盂口沿和砖、瓦、罐、井等东周至两汉时期的器物残片,当时并没有发现密集的墓葬群。

1986年,在岱家山的南部紧倚双狮抢球大冢的南侧修渠时,发现了两块图案为青龙、白虎的画像石,从而证实了本地传言的岱家冢、双狮抢球大家系古代较大型的古墓葬,故将其纳入了当阳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除已经发掘出的墓葬外,另勘探出200余座古墓,并将墓葬位置进行了测绘。这次发掘与勘探工作进行到2004年元月上旬结束,共发掘44座墓葬。

发掘工作前后进行约1年的时间,在247座墓中共发掘171座,另外,清理遗址灰坑1个,试掘水井2口,出土文物1959件(包括在墓地内采集11件),其余60余座墓葬或因取土不受影响,或春节及暑假期间因工程取土被破坏掉,或悬于断壁的部分已自然坍塌掉,故未对其进行发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岱家山墓群171座墓葬的分布范围约6.5万平方米。从墓葬分布来看(参见图二),除28座零星墓外,比较集中的墓葬可分为6个区10个组。6个区即东区、东北区、中区、北区、西区、西南区;10个组即土坑墓和砖室墓各可分为5个组。其中东区、东北区、北区和中区有5个组主要分布砖室墓;除中区约一半是土坑墓外,其余各组内仅掺杂极少数土坑墓;西南区、西区和中区的一半也有5个组分布的是土坑墓。墓葬形制主要分为长方形、“甲”字形、“刀”形土坑竖穴墓和长方形、“凸”字形、“刀”形砖室墓(附表一)。墓葬形制不同,埋葬时代就有差异,其中土坑墓中长方形与“刀”形墓时代差异很大,砖室墓的形制也有早晚之别。这些不同时代埋葬的墓葬之间相互叠压或打破的现象很多。若按墓葬时代、类别、形制去归类叙述的话,须将这批墓葬捋出一个大致的时代头绪才能进行。这头绪除了从以往的工作经验中和从周邻地区出土的同期、同类墓葬的比较中去获得外,还须从墓葬的相互叠压或打破关系中去获得才更为科学。

在这个大型墓群之内埋葬有东周、两汉至唐代时期的墓葬,虽然近现代的农田改造已将其冈、包、丘夷成平坦良田和因工程建设墓葬惨遭破坏,但仍保留了不少晚期墓叠压或打破早期墓葬的珍贵资料。出于对墓葬时代的判断与划分和对其叙述的次序的需要,将几座典型墓葬的相互叠压打破关系列举如下,旨在以此树立起墓葬的早晚时代的标尺,以便将清理出的171座墓葬归并到各自不同的时代中去。

东周墓80座,均为土坑竖穴墓。从形制上可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长方形土坑竖穴二层台墓、长方形土坑竖穴带台阶墓、“甲”字形土坑竖穴墓。

葬具均腐朽,约87%的墓葬保留棺椁的腐朽痕迹和一部分枕木槽。从腐痕中可辨认一椁一棺墓56座,单棺墓14座,余不清楚。一椁一棺墓中有12座椁室很狭窄,即椁室与棺的两侧之间空隙甚小,椁室痕迹长约2.2~2.6、宽0.8~1米,余一般痕迹长约2.4~2.6、宽1.1~1.3米。不论是单棺还是一椁一棺,棺一般长1.9~2.1、宽0.4~0.5米。

人骨皆腐朽,80座墓中有54座可见人骨的腐朽痕迹,均为仰身直肢。除极少数骨痕或头部微侧移或下肢骨微曲外,一般是面部向上,身躯仰卧,上肢平放,两手交于下腹,下肢伸直。

东周墓中除1座春秋墓(M108)被盗仅留下铜鼎残片和1座(M112)为空墓外,余或多或少有随葬品。陶器一律置于头箱内,即棺当头与椁室之间,兵器一般置于死者的左侧或右侧。单棺墓的陶器也置于头顶部,带墓道的墓同样都置于靠墓道一端的头箱内。

在这批平民墓的随葬品中仿铜陶礼器和明器是其主体,主要器类有鼎、敦、篮、壶、豆、彝、钫、镳壶、缶、盘、陋、勺、斗等。日用陶器甚微,有长颈壶、鬲、盂、豆等器。铜器类主要是兵器,如剑、戈、矛、匕、镞,少数墓出土有鼎、铃、带钩、小饰品等。玉、石器少量出现,其质地很差,主要是环、玛瑙珠等。

其中陶器以泥质陶为主,含细砂陶次之,夹砂陶少量。陶色中橙黄、橙红陶约占36%,灰褐、褐黑陶约占33%,灰陶约占25%,黑陶约占6%。

陶器纹饰有彩绘、压印、模制三种。彩绘主要施用黑、红、白三色,纹饰种类主要有卷云纹、菱形组合纹等;压印和模制纹有三角雷纹、绚索纹、绳纹和兽面、人面纹等,压印和模制纹饰于耳、足、肩部等。

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模制、手制为辅。器身为轮制,耳、足、纽、铺首为模制,小型器物斗、画、勺和极少数器物为手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