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认为,专业脱节是个伪命题,特别对本科来说,大学培养的是思维方式。他还说,毕业后大学学的东西10%都用不到,企业不应该要求学生毕业后就直接能上手干活,大学生进入企业后应逐步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终于知道,为什么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都眼高手低、高不攀低不就、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了,原来,大学教授就是这样教导他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是培养思维方式的,这话并不算错,前提是,思维方式不是空中楼阁,也需要一块砖一块砖的堆积起来,需要一点一点地积累知识。更何况,在今天的大学里,相当一部分老师都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只会照本宣科,甚至不会把书本知识揉碎了教给学生,而是囫囵吞枣,还讲什么思维方式。

我们并不否认,大学学的东西,很多在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后用不上,但是,这并不是学生的过错,也不是家长的过错,而是学校和老师的过错。学校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可是,思维方式不能是只会讲空话、讲大话,不能只是理论上一套,也需要在实践中能够运用,需要走进实验室,需要走进车间、地头,需要有动手能力。尤其是自然科学,如果大学学的东西10%都用不到,只能说大学教育彻底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学是什么,是授业传道解惑的地方,是为人生打基础、学技能、闯社会的地方,如果花了四年,甚至更长时间,只是学了一个让人茫然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可以顺利进入社会、顺利找到工作、顺利结婚生子、顺利孝敬父母的本领,学生不会答应,家长更不会答应。如果把“思维方式”和“就业本领”放到学生与家长的面前,我敢说,90%以上的学生和家长会选择后者。

这不是学生和家长的目光短浅,而是现实使然,思维方式可以在学校培养,也可以在工作中形成,尤其在大学,不可能、也不应该将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固化起来。有了理论上的思维方式,不一定适应得了社会,适应了社会就能让思维方式越来越成熟。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如此。所以,对大学来说,还是应当多多传授实用的知识、有效的技能,最大限度地能够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快速适应、进入单位后快速成为新的角色,而不是不到10%的东西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