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卖掉了家里的油车,奋不顾身地投入了电动汽车的怀抱。

虽然在此之前,已经做了不少功课,但对于电车的使用,心中仍旧“半信半疑”。

然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开始意识到,电车的确比想象中还要优秀。

特别是其中的这3个功能,它们让我觉得钱花得非常值,使用起来越来越顺心——你尝试过这些功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我初次接触电车时,车机的交互性,是我最担心的部分了,没有之一。

毕竟,相对于油车来说,电车取消了实体按键,如果交互系统不给力,不仅影响使用的便利性,在驾驶途中,甚至会出现安全风险。

然而,我的这些担忧,很快就被实际体验所化解。

因为使用电子按键的次数,真的屈指可数,99%的情况,直接就可以通过“语音交互”完成操作。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系统不仅仅停留在基本的功能操作上。

它还能够根据我的“行驶习惯”、“频繁使用的应用”,甚至是我“每日的出行模式”,进行智能推荐和调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例如,它会根据交通状况,自动调整导航路线;或者在我下班时,预先启动车内空调,调整到我喜欢的温度;甚至是根据天气情况,自动打开前档加热、后视镜加热…等等。

更给力的是,甚至你可以“定义一些个性化的场景”,在条件触发时,直接进行智能操作。

譬如,我自己就设置了“上车自动空调并播报天气”、“雨雾天高速安全灯光”、“补电智能休息空间”等场景,一旦满足合适的条件,它就会自动触发。

因为这个功能的存在,我突然意识到开车居然能这么顺心,很多事情都不用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或许很多人听过800v技术,但在真实的场景下,这个功能到底是否给力,其实并不是很清楚。

因为总有人在说“800v是伪需求”、“超充桩很少”、“这个功能根本没用”等等。

但现实并不是这样!

拿我的经验来说,在800v的加持下,公共充电桩的功率,基本能到120kwh的样子。

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20来分钟就能补充300公里的续航——相比传统电车而言,何止是快了一点点。

如果有超充桩,情况往往更夸张,因为最理想的情况下,充电功率能到400kwh的样子,差不多充电10分钟就能补充400公里的续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仅如此,全域800v还有其他优势。

比如,相对普通电车而言,能耗会更低,真实续航更长。

说白了就是,在电能传输过程中,能量损失主要以热能形式表现,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损失∝I²)。

通过提高电压方式,“全域800v技术”在传输能量时的电流更小,从而能显著减少线路损耗和电池加热,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还能降低电池的热负荷,维持电池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因此,尽管一些声音,对800v技术的实用性表示怀疑,但从真实情况来看:这玩意真的很有用,还有很大的潜在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之前,对于智能驾驶的认知,我还停留在车道保持居中、自适应巡航…这些基础体验上。

但使用了电车以后才发现,智能驾驶系统居然能这么给力。

说白了就是,在具备这些基础功能的情况下,它还能做到“自动泊车”、“红绿灯启停”、“自动变道”等等,简直是超乎了我的想象。

拿我最近一次长途出行来说,近300公里的距离,90%的情况下都是车辆自己在开,简直是太轻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智能驾驶系统还在安全性上,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因为系统可以预测并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比如检测到盲区来车时,会自动预警;考虑有碰撞风险时,还会自动开双闪示意后者;甚至能做到快要追尾、或者碰撞行人时,主动进行刹停…

当然,从实际的体验来看,也会存在一些bug和问题,并没“民间小视频”吹的神乎其神。

但不得不否认,这个功能的存在,给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也提高了行车安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总而言之就是,作为“先行者”,我起初还会担心,担心电车不稳定,或者有续航焦虑问题。

但实际体验下来才发现,根本没有这些事!

对比油车来看就是,电车不仅很省钱,体验感还拉满了,结合一些高阶功能以后,远比想象中还要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