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6月24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联合启动以“警惕诈骗新手法,不做电诈工具人”为主题的“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危害严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面对防不胜防的诈骗电话,套路满满的诈骗话术,层出不穷的新骗术、新剧本,要实现“天下无骗”的美好愿景,我们需要怎么做?(6月25日《羊城晚报》)

尽管近5年来我国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取得显著成效:全国公安机关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案件194.5万起;全国电信网络诈骗发案数和损失金额均下降30%;4.9万名中国籍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我方……但这类违法犯罪活动在今天仍时有发生,例如近期浙江一老人被骗取79万元。所以,此次启动“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很必要。

反电信网络诈骗是个系统工程,由事前预防、事中阻止、事后追凶等环节构成。其中,事前预防是关键,而普及安全防范意识、相关法律知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提升公众特别是重点人群的“抵抗力”,是反诈的重中之重。要实现这个目的,需要通过集中宣传“全民反诈在行动”,把每个人变为“反诈人”,进而引导其加入“全民反诈”阵营。

如何实现“全民反诈”?此前,各地积极探索各种反诈宣传方式,诸如反诈鸡蛋、反诈奶茶、反诈外卖、反诈超市、反诈主题公交地铁……每一种方式都在发挥着积极作用,这有助于形成全民参与,可为实现“天下无骗”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实现“全民反诈”才能“跑赢”电诈分子各种变招。

今天之所以“电诈不休”,原因之一是,电诈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创新”,即安全防范知识普及仍滞后于诈骗手段花样翻新。以上述浙江老人被骗为例,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以牵涉一起拐卖儿童案件为由给老人打电话,这种升级版冒充“公检法”诈骗,不同于原来的手段,让老人防不胜防。所以,反诈宣传要有前瞻意识。

原因之二是,反诈知识普及仍有疏漏,被电诈分子钻了漏洞。如果每个人特别是重点人群,都对电诈有清醒认知,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高,电诈分子是很难得逞的。而此次启动的“全民反诈在行动”集中宣传月活动,有望弥补反诈知识普及漏洞,尤其是提示年轻人不要做电诈“工具人”,并提醒老年人捂紧自己的钱袋子,不要被电诈分子侵入。

虽然说电诈分子的诈骗手段花样翻新,但只要实现“全民反诈”,就有望形成“铜墙铁壁”,有效阻止电诈分子实施犯罪。因为不管电诈手段如何“创新”,最终都会涉及到钱,只要通过“全民反诈”宣传,使每个人都守好自己的钱袋子——既不向电诈分子提供银行卡信息,也不按电诈分子要求转账,那么电诈分子花招再多也很难达到目的。

科学有效宣传是实现“全民反诈”重要路径,这既需要对全民进行反诈宣传,也需要对老年人等重点人群重点宣传;不仅宣传相关法律,更要以案开展警示教育;既要分析研判可能出现的电诈手段提前设防,也要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形式多样且精准的宣传方式。另外,开展“全民反诈”宣传,既要尽力扩面,又要深入人心,最好能覆盖每一天。

文/丰收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