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鸿篇巨制、旷世奇书、

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典籍

每一次提起《永乐大典》,总是给人带来一种神秘又恢宏的感觉。它比《大英百科全书》早了300多年,包含的类别也更为广泛。(《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细致的文字描述,精美的照片视频……以前,对于《永乐大典》的认识,永远隔着一层屏幕,熟悉又陌生,可谓是百闻不如一见。

7月13日,2024明文化论坛将在十三陵景区开幕。论坛举办期间,还将举办“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专题展”。

对于这部惊世珍品

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

先和平平一起

提前了解一下吧~

筹备编撰

明朝永乐年间,刚刚继位的明成祖朱棣在盛世修书的传统下,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人绘 明成祖像轴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这是朱棣对《永乐大典》的期望。

解缙、姚广孝等人先后奉朱棣之命,主持编纂这本巨著。期间,参考了无数古籍,进行了多次修改。终于,历时五年后,在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定稿进呈,并得到朱棣的认可。朱棣还亲自为其序,并命名这部巨著为《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抄录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大典》特点之多

规模超庞大

《永乐大典》全书共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约3.7亿字,由3000多位作者共同努力,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完整的《永乐大典》单册高50.3厘米,宽30厘米,开本宏大,具有皇家的威仪和气魄。每册《大典》约有50叶(页)左右,主要都是二卷一册,一卷一册或三卷一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古籍的书衣就是现代书籍的封面,因为像人穿的衣服一样包裹在书的外面,就有了“书衣”这个形象的称呼。《永乐大典》的书衣用多层宣纸硬裱,最外面有一层黄绢连脑包过,格外庄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大典》副本封面图 图源:国家图书馆

包背装书籍应该是立着插在书架上。可以想象,一万多册开本宏阔的《永乐大典》摆在架上,如同一个小型图书馆,可谓皇皇巨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截图

内容超丰富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类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可以说几乎把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统统装入书中。

其内容包括经、史、子、集等各个领域,涉及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等多个方面,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知识财富的重要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大典》插图 图源: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

《永乐大典》的编纂和传播促进了明朝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对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创新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在其编纂过程中也体现了明朝在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和高度审美水平,同样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艺术瑰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尽管到了今天,《永乐大典》损毁遗失的情况十分严重,但现存的残卷,对于我们进行中国古代的文学、医学、语言、地理等方面的研究考证来说,也堪称丰富的宝藏。

使用超方便

作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一种类书。类书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种工具书,它是从许多种古籍中辑录某些章句、片段甚至是全书,或分门别类、或按字顺加以编纂而成,目的是为了便于查检和使用,从中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内容广泛这一点来说,类书是百科资料汇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大典》版式 图源: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典籍,如何才能快速检索到想要查询的内容呢?《永乐大典》的编纂者们采用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永乐大典》体例 图源: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永乐大典》的回归和再造展

此外,还给不同的条目绘制了丰富的插图,便于使用者检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东掖县发现的“门”字册)

图源:《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遭遇:

乱世书劫《永乐大典》屡遭劫难

明代,因战乱、火灾、偷盗等原因,《永乐大典》的正本大量遗失损毁,甚至有人怀疑正本早已荡然无存。

如今,流传下来的是明朝嘉靖年间重录的《永乐大典》副本,但也同样命运多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网络

《永乐大典》副本流传至清代,并未受到重视。直至清朝雍正年间,副本才由皇史宬移藏到翰林院。乾隆年间,清点副本时,发现已丢失1000多册,计2422卷,乾隆曾下令查找,结果一本也没找到。

1860年,英法联军侵占北京,外国侵略者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国家灾难和民族伤痛,同胞被害、文物流失、殖民压榨。这一期间,翰林院处在战火之中,侵略者对《永乐大典》肆意抢掠,甚至用《永乐大典》代替砖块,构筑工事,或纵火焚烧,一时仅存的《永乐大典》几乎丧失殆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00年翰林院被烧及书籍被毁之后的情景

光绪十八(1892)年,翰林院所藏大典册数就仅剩八百七十多册,短短百年时间,《永乐大典》从九千多册只剩下八百多册;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列强巧取豪夺,大典屡遭散佚。

到了1912年,在鲁迅先生的努力下,第一批《永乐大典》64册入藏京师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永乐大典》的回归。一代代读书人、藏书人、护书人继续书写着《永乐大典》珠还合浦、历劫重光的故事:

1951年,在张元济先生的倡议下,商务印书馆将历经了抗日战争烽火幸存下来的21册《永乐大典》,捐献给了国家。

郑振铎先生一贯重视《永乐大典》的收集,自从他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文物局局长以来,更是尽心竭力为国家征集大典、保存大典。

1951年,周叔弢先生以个人名义,将珍藏已久的《永乐大典》捐献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源:国家图书馆

大典珠还合浦的故事

仍在继续

让我们一起期待着更多

《永乐大典》遗册的面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多视频,尽在北京昌平视频号,欢迎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内容来源:央视新闻、首都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等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