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见习记者伍素文 广州报道

城市与高校相互成就的案例,最典型的莫过于硅谷与斯坦福大学。那是一个崇尚科技、创新创业和技术扩散活跃、创新服务完备的环境生态,最终助力旧金山湾区成长为科技创新型世界级湾区。

在国内,深圳被认为是最具硅谷气质的城市,粤港澳大湾区也试图培养孕育出“硅谷效应”。拥有与区域经济形态、产业结构、人口分布等相适应的高等教育体系,是前提也是广东当前必须弥补的短板。

人口第一大省、工业第一大省、外贸第一大省……虽然有着众多第一的头衔,广东在高等教育却长期存在“大而不强”、地区分布不均衡、“985”“211”录取率低于全国水平等问题。但是,情况正在积极改变,其近年来狂建大学的举动广受关注。

根据历年更新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近十年(2014-2024年)广东新增了40所高校(包含本科、专科),其中本科院校增加了27所。据不完全统计,广东还有十多所高校正在规划和建设中。

大规模兴建高校,究竟给广东带来了什么?

经济第一大省的建校逻辑

今年上半年,广东新大学消息不断。

年初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态,广东今年将争取新增3~4所优质本科高校、1~2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3~4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

随后,“优质本科高校”陆续展现真颜:4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将于今年9月开学。5月底,教育部同意设置深圳理工大学、肇庆医学院、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同意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

其中,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深圳理工大学背靠中国科学院高起点建设,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作为职业本科是优质本科高校的“潜力股”……可见,当前广东的高校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多”,更看重于“优”。

时间再往前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全国高等学校名单,2014年广东有125所高校,2024年为165所,十年间新增了40所高校,其中本科院校增加了27所。它们有的是新建,有的是在原有基础上更名、升格,还有许多由独立学院转设而来。

从类型上看,这些新增的大学主要有应用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新型研究型大学崛起壮大;普通本科院校占比居多,职业本科院校在近两年也设立起来了;港澳大学北上办学潮起,中外合作办学及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的学校占据全国的大半江山。

一方面,广东高等教育的本科率不断提高,2014年本科高校的比例占整体的36.8%,2024年提升至44.24%,重点新增优质本科院校;另一方面,广东高等教育格局在地域上以广深为两极,类型上呈现多元、协调、创新的特征,与产业结构所需的人才相适应。

2018年广东省教育研究院组编的《广东教育改革发展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就提到,现代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需要一定的研究型大学作为支撑。而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则需要大量具有服务和应用能力的本科、专科生,需要大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作为支撑。

《报告》也建议,未来5~20年内广东要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为人口素质提升和发展提供强大教育支持,亟需增加高等学校数量,在不扩大现有高校学生规模的前提下,通过升格、新建、剥离等手段,未来10年需新增高校30所以上。

与此同时,无论是新建高校,还是在原有院校基础上升级,提升现有高校质量,广东新一轮高校建设更加注重内生发展,跟此前引进国内外名校建分校和研究院有所区别。这背后与教育部近年严控高校异地办学,城市促进高校与产业强互动增强“造血”能力等相关。

拉动倍增式发展的科创引擎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革命与大国博弈相互交织,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

在这轮动力换挡期中,广东给自己定下的要求是“努力成为主要的创新策源地,赢得战略必争领域的胜利”。其提出坚持制造业当家,把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紧盯颠覆性、前沿性技术,抓牢战略性、先导性产业。

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获奖名单中闪现着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广东高校的身影,其中过半的广东牵头项目由高校(含附属医院)完成。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薛其坤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国际引领性重大科学突破。自其2020年上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以来,成立仅14年的学校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大学之一。

牵头建设深圳最大规模的大科学装置中能自由电子激光器大科学装置,联合粤港澳三地13所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两个头部企业建设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龙头企业设立联合实验室总数达110家,累计已完成496件科技成果转化……年轻的南科大,已逐渐对区域发展形成支撑作用。

新获批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是当地又一所高水平自建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接大湾区产业需求,聚焦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合成生物、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发展新兴学科。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探访了解到,在深圳理工大学的主校区周围,分布着合成生物研究大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大设施、生物安全P3实验室、深圳医学科学院、中山大学·深圳等高端科研平台,其背靠的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近年来与企业开展横向项目近1200项,累计孵化企业近2000家,与许多企业也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手握多张王牌、资源优渥的深圳理工大学,未来的能量可以预见。

作为制造业重镇、万亿GDP城市,佛山的教育资源也被认为与其经济地位不能匹配。今年,佛山终于迎来以城市命名的“大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据该校相关负责人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将强化资源共享与平台共建,超常规培养解决国家和区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通过技术创新、培养输送人才,产科教融合互动,广东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打造区域创新策源地、创新驱动发展持续输出动力。

促进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匹配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归根结底还是由人来完成。

广东是人口第一大省。广东2023年常住人口达1.27亿人,较2022年增长49万人,连续18年居于全国首位。2022年广东每百万人口普通本科高校数量、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全国水平,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又破纪录。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多,高考焦虑将有所缓解。

从长远来看,在人口负增长的背景下,广东也需要积极吸引人口,尤其是青年人口。对许多年轻人来说,选大学就是选城市,大学数量的增多和优质化,能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从而转化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储备,反哺当地制造业和科技创新。

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校的学科建设。我国仍存在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矛盾,需要以科技创新需求为牵引,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广东此轮除了增加大学数量,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也同样下功夫,多所学校在对接产业所需之余还“出新招”。

譬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全面采用“模块式”课程超市,创新采用“枢纽”形式,探索开展交叉学科教育;深圳理工大学设置七大学科交叉专业学院,意图“建一所没有理学院、工学院的理工大学”;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以书院制,关注素质培养等。

对于成功“升本”的新大学,抓好学科建设来培养人才也是重中之重。肇庆医学院相关负责人对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高职高专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本科教育在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升本”后将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和创新意识。

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认为,大学要通过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来提升办学质量,比如淘汰或升级旧学科,设置新型的交叉融合型的学科,进行注重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

总体来看,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三者的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将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等学者曾通过对不同时期深圳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进行研究,撰文指出深圳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同频共振:“2000-2019年,深圳高校在校生数由1.41万人增至11.32万人,增长8.03倍,DGP由2219.20亿元增长到2.69万亿元,增长12.12倍,二者基本实现了同步高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