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决策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渊源与隐秘往事?在动荡的年代,一场从未被完整记录的分治斗争在新疆边陲上演。一位曾在乱世中屹立的女性英雄,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几分神秘而动人的色彩。让我们追溯这段鲜为人知的过往,去一窥当年大清王朝在西北边陲的智慧谋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清王朝统一新疆后,需妥善安置归化哈萨克族

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经过多年的征讨,终于平定了新疆地区。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被彻底废黜,贵族势力也遭到了剿灭。在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战乱中,当地居民伤亡惨重,人口骤减,许多牧场和土地空缺无主。

趁此良机,被噶尔丹人驱赶至里海一带的哈萨克等游牧部落,纷纷离开居住地,携带全部家当来到新疆地区,占据了曾属于准噶尔汗国贵族的行宫和草场。最初,他们仅是在新疆放牧,暂作歇脚。但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哈萨克等族落户新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乾隆帝继位后,意识到了安置这些归化游牧民族的重要性。他下旨要在科布多设城,招揽农家商贾前往开垦,使之逐渐成为汉人在西北边陲的重镇,与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久,科布多拥有了关帝庙、孔庙等中原建筑,成为新疆边陲的文化商贸重镇。

不过,归化的哈萨克等游牧民族虽在新疆安家落户,但由于国籍和法律地位的差异,加之与当地蒙古等部落之间存在着族裔矛盾和利益冲突,时常发生冲突和争执。如何妥善安置这些归化哈萨克族,维护新疆边陲的和平稳定,成为摆在清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科布多占据重要战略位置,哈萨克族与当地部落争夺牧场矛盾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科布多素来是新疆地区重要的战略要塞。它背靠阿尔泰山,北接西伯利亚,西通高加索和欧洲,是连通北方丝绸之路的枢纽。历史上,诸如匈奴、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无不曾从这里经过,前往中原腹地扰乱边境。

乾隆朝时,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陆续进入新疆,先后占领了科布多城和周边草场。他们来自遥远的里海一带,与当地蒙古、突厥等部落文化习俗不同,加之牧场资源有限,双方在分配放牧地和水源时频频产生矛盾。

1761年,清政府派员在科布多设立参赞大臣衙门,辖境包括阿尔泰山以东以北地区,统辖诺尔等9旗的兵马。但哈萨克族人实际上已主导了科布多周边大部分地区,与当地蒙古、图瓦等部落的矛盾愈演愈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62年,乾隆帝下旨重建科布多城,招募内地农民、商贾来此开垦,同时安置伊里等地的汉人。新城建成后吸引大批移民,成为汉人在西北边陲的主要聚集区。但哈萨克族并未完全接受新城的管辖,他们仍按照游牧民族的方式在草场上驻扎,拒不进城。

双方因分配放牧区而产生的矛盾很快升级。哈萨克人占领了大片草场和水源,霸道态度惹恼了当地蒙古等部落。后者多次向清政府诉苦,要求明确放牧区的划分。但哈萨克族因为人口众多,长期在草原上游牧生活,对草场和水源的占有欲远远强于其他部落。双方为此大打出手,几乎陷入全面冲突的境地。

这场由耕牧矛盾引发的冲突,牵扯到了中亚大部分游牧民族,影响范围之广远超出了清政府的预料。如何平息这场内战,妥善安置数十万哈萨克游牧民族,成为摆在清朝当局面前的一道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乱世英雄卓嫫出现,化解蒙古哈萨克矛盾

就在哈萨克族与蒙古等部落的矛盾愈演愈烈之时,一位出身蒙古贵族的女子卓嫫挺身而出,为平息双方的冲突做出了不懈努力。

卓嫫出生于一个贵族之家,父亲是蒙古部落的一员首领。她自幼饱读诗书,对汉蒙文化均有深入研究。十几岁时,家族经历变故,她被迫逃亡,在艰难的逃亡路上结识了一支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哈萨克游牧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身份地位与这些游牧民族截然不同,但卓嫫慷慨助人的品性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尊重。在与哈萨克族相处的岁月里,她渐渐了解到他们的生活习俗,掌握了他们的语言。同时,她也向他们传播汉蒙文化知识,用睿智的见解启迪着这些质朴善良的游牧民族。

几年后,随着康熙平定新疆,这支哈萨克部落也跟随着大军南下,在科布多一带定居下来。但与当地蒙古等部落的矛盾很快就浮现出来,双方为了争夺草场而大打出手。眼看局势一触即发,卓嫫奔走呼号,设法阻止事态升级。

她首先劝说蒙古部落首领,要用理性的方式解决分歧,武力对抗只会两败俱伤。随后她又找到哈萨克族首领,诚恳地阐述了和平共处的重要性,劝他们不要固步自封,要尊重当地居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凭借出众的汉蒙语言能力和富有同情心的品格,卓嫫很快赢得了双方的信任。她亲自带领工作人员,对科布多周边地区的草场和水源进行勘察和测绘,根据人口和牲畜数量,为蒙古和哈萨克族划分出各自的放牧区。同时,她还设身处地为双方考虑,在划分界线时尽量避开了一些容易产生争议的地区。

经过数月的努力,在卓嫫的调解下,双方终于达成了互相尊重的协议。她所划定的放牧区界限,也得到了清政府的承认和执行,从而有效遏制了双方的武装冲突。这一切,卓嫫功不可没。她化解了阶级矛盾、文化差异,用睿智和宽容的方式避免了一场大规模的族群冲突在新疆边陲地区爆发。

四、清政府决定科阿分治,阿尔泰单独设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卓嫫的调解为时暂解了哈萨克族与蒙古等部落之间的矛盾,但双方的分歧从未真正消除。随着哈萨克人口不断增长,他们对草场和水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与当地居民的争夺也在不断加剧。

眼见局势越发棘手,清政府不得不重新考虑在科布多地区的管理政策。经过反复商议,乾隆皇帝下达了一项重要决策:将阿尔泰地区与科布多正式分治,单独设立一员大员专司阿尔泰事务。

此前,科布多与阿尔泰一直由同一位大员统辖。但哈萨克族主要集中在阿尔泰一带,科布多城内则以汉人为主。两地民系不同,矛盾日渐加深,若仍由同一个官员管辖,难免有失偏颇。因此,分而治之,明确管辖权限,似乎是当时最为明智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769年,清廷任命陕西人杨士龙为第一任阿尔泰参赞大臣,专司阿尔泰地区哈萨克等游牧民族的事务,与科布多参赞大臣并列,职权平行。杨士龙到任后首先按照地理环境和人口状况,将阿尔泰地区划分为十余个放牧旗,哈萨克人可就近安插其中。

与此同时,清政府在科布多城内加强了汉人移民的工作,大量中原移民被安置在城内从事农耕或经商,使之成为一个纯正的汉人聚居区。科布多城外的草场则划归哈萨克族管辖,由牧民们自行打理。

如此一来,哈萨克族与汉人的生活区域得到明确划分,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纠葛也随之减少。杨士龙到任后更是多次召集首领谈判,把双方各自的治理权限进一步细化,从而最大程度避免了冲突的发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在科阿分治、双方互不侵犯之时,一股来自外部的冲击浪潮正在逼近。1909年,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统治力量在新疆地区开始土崩瓦解。外蒙古的俄罗斯白军趁机入侵科布多,挑起了新一轮大规模战火。

五、外蒙古军队侵占科布多,阿尔泰地区成功保住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消息迅速传遍全国,新疆也很快发生了动荡。清廷在新疆的统治力量开始瓦解,原驻防的绿营官兵节节败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外蒙古地区的俄罗斯白军趁机乘虚而入,他们的目标直指新疆腹地科布多。1912年初,一支由5000多名俄白军和外蒙古游牧民族组成的大军,攻陷了科布多城。俄军指挥官展示了极大的残暴,不仅屠杀了大批汉人移民,更将当地首领杨文绍活活烧死。

消息传到阿尔泰地区,引起了哈萨克族强烈不满。虽然他们与俄白军同为游牧民族,但长期生活在新疆,已与这片土地渊源深厚。阿尔泰地区哈萨克首领杨沾沾立即挺身而出,集结本地各部落武装力量,组建起一支5000余人的民兵大军。

1912年3月,俄白军试图进一步南下扩张,遭到了哈萨克民兵的狠狠反击。双方在科布多草原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哈萨克民兵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多次采取游击战术,给俄白军造成重大伤亡。此外,他们还得到了汉人军阀张勋复的支援,后者也派出部分军队前来增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数月的激战,俄白军最终于1912年7月撤出了科布多。阿尔泰地区成功保住,没有被外族占领。而科布多城及其周边地区,则被哈萨克民兵和张勋复的军队夺回。

这场保卫家园的战役,充分展现了哈萨克人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热爱。虽然他们与汉人存在文化差异,但已将新疆视为故乡。在家国存亡的关键时刻,他们不惜流血牺牲,同心协力驱逐外族入侵者,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战后,张勋复重新组建了新疆哈萨克三个行省,将失而复得的科布多划归其中。杨沾沾被任命为哈萨克三省之一的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统领当地哈萨克武装力量。而阿尔泰地区则仍由哈萨克首领牟达里巴占统领,保持了相对独立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此一役,阿尔泰地区和科布多虽然联系更加紧密,但仍保留了一定的分治格局。这一体制延续到民国时期,并为新疆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