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高空俯瞰,犹如一个楔子阻挡着两大沙漠的“握手”,处于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是捍卫河西走廊乃至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生态区位特殊而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勤县四方墩生态林基地

生态修复治理 要久久为功

雨后初晴,走进民勤县昌宁镇四方墩生态治理示范区,甘肃青梭公益发展中心执行主任马俊河一边查看梭梭长势情况,一边拍照转发朋友圈。“种梭梭是民勤防风固沙最为有效的手段,成活率高,成本低。”马俊河介绍。

每年春秋两季是马俊河最忙碌的时候,皮肤晒得黝黑,吃住在沙漠,双手长满老茧。因为时常有全国各地的志愿者们来民勤,开展压沙造林行动,为民勤县生态建设添砖加瓦。

“18年来,我一直坚信,我们每多种一棵梭梭,沙漠就会绿一些,我们的生活环境就会好一些。”马俊河说。

民勤防沙治沙路上,马俊河不是个例。为阻止两大沙漠“握手”,从1950年春开始,民勤人民与沙漠博弈了70多年。在长期与干旱和风沙的抗争中,民勤人民每年春秋两季自备干粮、吃住在沙漠,靠肩挑、手提、背驮搬运稻草来压设沙障,在408公里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县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探索出“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先后涌现出了大坑沿农业合作社、铁姑娘治沙队、薛万祥、杨可畅、石述柱、姜莉玲、马俊河等不同时代的先进集体和治沙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勤县志愿者开展义务压沙造林

一部民勤志 半部治沙史

盛夏时节,走进民勤县青土湖,芦苇蓬勃丛生、水鸟栖息觅食。作为石羊河的尾阁湖,以前的青土湖就是这样的美丽。但是,随着历史演变,青土湖逐渐萎缩,到1959年完全干涸。水干风起,流沙肆虐。自此,青土湖成为民勤县北部最大的风沙口。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实施以来,民勤县通过治沙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开展压沙造林、封禁保护等多种措施在青土湖区域开展大规模生态综合治理。干涸半个多世纪的青土湖形成旱区湿地127平方公里,恢复水域面积27.65平方公里,区域沙化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位有所回升。青土湖的蝶变,见证了民勤县生态改善和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勤县通航乐园

守住青山 换来“金山”

梭梭连片成林,风沙挡住了,但“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要解决荒漠化,就要从本地老百姓的生计改善入手。民勤县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之路,着力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培育了民勤蜜瓜、茴香、羊肉、生态果蔬等一系列特色产业,推出了“民清源”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产业化经营模式效益凸显,让沙海“披绿”又“生金”。

抢抓国家实施“双碳”战略和布局“沙戈荒”大基地政策机遇,统筹生态治理与新能源开发,在适宜区域打造“绿电+固沙+生态修复治理”示范基地,探索建设全省光伏治沙新样板。依托丰富的沙漠资源,以苏武沙漠景区为重点,串联通航乐园、瑞安堡等优质景点,持续扩大“沙海绿洲·风光民勤”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沙区生态旅游样板。

从黄沙漫漫到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从荒漠渐变绿洲,从防沙—治沙—用沙—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民勤人花费70多年的时间,苦干实干,在创造“荒漠变绿洲”生态奇迹的同时,形成了“勤朴坚韧、不畏艰辛、众志成城、久久为功”的民勤防沙治沙精神,深化拓展了“人人上、代代传、步步走、苦苦干”的防沙治沙民勤模式。(记者:张小芳 富承璘)

编辑:周旦

责任编辑:李禄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