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东莞市的石碣镇说起。

2001年,北京邮电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毕业的李建新来到这里,入职了一家外资企业,以光电设计工程师的身份,成为在东莞工作生活的最早一批博士。

从1982年2月引进的东华电子厂算起,彼时经过近20年发展的石碣镇,已经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并在李建新来到的前一年被东莞命名为“数码产业重镇”。

倏忽又是一个20年,“电子名镇”早已成为石碣镇响当当的名片,在“石碣制造”到“石碣创造”的转型之中,李建新也在此期间经历了职业生涯的跨领域转变——

从工程师做起,先是接触到产品管理,后又涉足到业务拓展方面。出于工作原因,又在2021年离开东莞,最终来到北京的一家跨国企业,担任企业文化顾问/高管教练的角色。

如今,虽然人在异地,但李建新手机号码的所在地依旧是东莞。当他在北京的餐馆里听到“第二故乡”的口音时,感受到的依旧是一股亲切感,“去东莞是我自己做出的一个选择,如果有机会回到从前,我还是毫无疑问地会做出这个选择。”

向上的求变心态

对于李建新来说,选择2001年到东莞工作是一场“双向奔赴”。

作为初出校园的“理工男”,他对技术有着天然的兴趣,而当时拟就职的公司在连接器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前端,并选择在石碣镇建厂。“当时有这么一句话,东莞如果堵车一个小时的话,整个世界上电脑的价格就会发生波动。”李建新说。

他坦言,从北方到南方,刚到东莞的时候,身为北方人的他更多还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对此,他将之总结为一种“五味杂陈”的情绪,“有一种好奇心,也有害怕的心情,当然也是充满希望的。”

好在融入东莞,并不算一件难事。这里有和他一样来自天南地北的“两亿分之一”,也有古道热肠的本地同事。

至今他还记得,在那个既没有网约车,也没有外卖的年代,初到东莞的他人生地不熟,工厂又在相对偏僻之处;想要在下班之后吃上一口热饭,只能选择坐公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建新2001年到东莞入职时的工卡

“过一段时间后我的本地同事阿贤就注意到了我的窘迫,他主动提出用摩托车带我去吃饭的地方。后来他还告诉我;‘等你熟悉了,你想去哪我都可以带你去’,”回忆到这里,李建新笑了起来,“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是南方人比较商务,想的是要不要给人家小费?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人家就是想帮助你。”后来阿贤还介绍李建新参加了保龄球、羽毛球等俱乐部。在阿贤和更多当地朋友的热心帮助下,李建新很快融入了集体,内心也从起初的“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感成为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正是在这种接纳性的氛围当中,李建新逐渐参与了更多的社会活动,加入了“东莞志愿者协会”,并在某一年被东莞市政府评为“优秀新莞人”。而他的职业道路也越走越宽,担任的角色跨度也越来越大——从一开始的研发工程师到部门总工程师,再到产品经理,后又接触到业务拓展方面的工作。后来他来到北京,在一家跨国公司担任企业文化顾问/高管教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建新做业务拓展工作时参加上海慕尼黑光电展会并负责产品介绍

“我现在做企业文化,看上去好像是偏离了原本的专业,但实际上我在做工程师、做产品、做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养成的思维习惯对于现在是非常有好处的,”在他看来,一方面这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东莞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机会,从而让包括他在内的许多人也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与此同时,东莞对于创新的追求以及向上的心态,也让身在这座城市的人建立起了一种求变的心态。

“第二故乡”亲切依旧

一座城,一群人,每个“两亿人分之一”,都对东莞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象。

务实、高效、包容,是李建新对东莞的印象。“如果再加一个是进取,这是前三个产生的自然结果——这个城市自然而然地在往前发展,带动了整个行业以及行业里的人。”

对于包容,他的印象尤为深刻,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家不分地域,都很好地融入在当地。

“10多年前,曾经在我们当初部门工作的人已经遍布到全国各地,但是一说到部门成立10周年的聚会,大家很快就能够组织起一个大型的自费活动,然后聚在一起,没有什么功利性,就是淳朴的‘相识是缘’的情怀和彼此关心的牵挂。”李建新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建新近期在北京

与东莞结缘的20年来,来自东莞的印记,仿佛李建新内心深处的一处开关,只等有特定的场景去触发: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一个餐馆里吃饭,听到旁边有桌子的人跟服务员说话是带有广东口音的普通话,他们自己互相讲话就是用粤语。当时就感觉非常亲切,觉得后广东的文化已经融入到自己,尽管我现在已经不在东莞。”

当然,遗憾也是有的。

对于李建新来说,虽然东莞可以算做自己待的时间最长的城市,但自己对除石碣镇以外的东莞还不够熟悉,“要是突然有人问哪个镇在哪个方向,我还真不知道,这是一个错失的机会。”

不过,正如电影《一代宗师》里“人生若无悔,那该多无趣啊”的台词一般,曾经的遗憾反而给了他更多看待东莞的角度。

李建新表示,再有机会的话,希望能够以“立足石碣,放眼东莞乃至整个广东”的方式,更主动地去感受那份“不辞长做岭南人”文化底蕴,探寻有容乃大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