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

坐落在武夷山南麓,绿水青山间

她,

是福建最早建置的五个县邑之一

她,

被誉为“南闽阙里”

“七贤过化之乡”

这座隐藏在历史深处的小山城

便是“千年古县”

建阳

PART.01

千年福地,文化名城

建阳又称“大潭”,自古以来便是福建的一片宝地。汉建安十年(205年),析建安桐乡地置平县,寓建安年间平定闽越之意。晋太康三年(282年),更名建阳县,意“城在山之阳”。

新中国成立后,建阳曾两次作为地区行署驻地。1994年撤县设市,2015年3月撤市设区。2020年1月,南平市行政中心搬迁至建阳,建阳再次成为闽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老的建阳城 图源: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都说“一座建阳城,半部宋代史”,两宋之前,建阳甚至福建,都可谓默默无闻。可是进入宋代,让人眼前一亮,就像行人终于穿过黑暗隧道,突然豁然开朗,看到远处明媚亮丽的原野。其中光芒最耀眼处,当属建阳。

要了解福建,认识中国文化,建阳都是值得叩访之地,这也与建阳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息息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延绵千里的武夷山脉犹如一道天然屏障。图源:南平纪检监察

建阳与江浙之间横亘着连绵的武夷山脉,从建阳入江浙往中原须翻越武夷山脉。

唐朝末年,中原金戈铁马,躲避战乱的人们,越过高峻的武夷山,蹒跚着抵达了建阳。其中不乏峨冠博带的高官、家资优裕的商贾、优雅从容的士子、青青子衿的书生,甚至通达天地的巫觋、雕龙画凤的梓人,他们掸掸手上的灰尘,留在了福建,留在了建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花灯璀璨的建阳城景 图源:南平文旅

因远离战火,闽北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特别是宋都南迁后,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闽北成为沟通福建与外省的走廊,建阳也成为了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基地。

PART.02

朱子理学集大成之地

“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文公便是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思想家朱熹。2023年11月13日,第二届考亭论坛在建阳举办,来自全国各地近50名专家学者共聚“闽邦邹鲁”,共探朱子文化融通发展。

为何是潭城?

朱熹的一生,都与建阳有着不解之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公先生像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据《徽州府志——朱熹传》记载:“绍兴十七年(1147)秋,(朱熹)贯建阳籍,请建州乡举”。青年时,朱熹参加乡试时自报的籍贯就是建阳,其后乡举得中,翌年参加御试,又金榜题名。

乾道五年(1169),朱熹于天湖之畔(今建阳崇泰里今马伏良种场后)建数间草房为母亲守孝,取名“寒泉精舍”。在此,他总结生平所学,著书立说。荒郊野地亮起一盏灯,灯下朱熹麻衣草履勤著书。很快,追随者纷至沓来,前来求学问道的弟子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灯下朱熹麻衣草履勤著书。图源:福建省图书馆

在马伏寒泉精舍期间,朱熹又于云谷建“晦庵”草房三间,此后隐居山中,以“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为乐。朱熹在此著书讲学,当他从山林走出来时,已身背十多本著作,他的理学思想也日臻完备、更加系统化。

闽北考亭的沧洲精舍,是朱熹亲手创办的书院。沧洲精舍,位处武夷山麓麻阳溪畔。沧者,绿水之滨,川流不息。朱熹建此书院,改原地名“龙舌洲”为“沧洲”,意喻静修养德、继往开来。淳祐四年(1244年),宋理宗褒奖朱熹,赐沧洲精舍更名“考亭书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亭书院之图,出自道光版《建阳县志》。图源:南平档案

从这里,走出了学术史上令人瞩目的“考亭学派”。考亭学派的精英骨干多为朱熹的书院门生,有从寒泉精舍开始的追随者,有武夷精舍“数十人”,沧洲精舍“数以百计”,他们或参与著述,或捍卫师道,其倡导的理学对南宋之后七百多年的中国与东亚社会,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亭书院 图源:闽北日报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时期,福建书院繁荣发展,据书院研究学者统计,北宋时期福建书院仅3所,南宋时期则多达57所。闽北书院占全闽书院52%,几乎都由当时的著名学者创建,或为考亭学派的前驱,或为后继,堪称古代版的“大学城”。

考亭书院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带动了各地理学和书院以及整个中华文化的空前发展,呈现出书院精舍林立,讲帷杏坛相望,民众“比屋弦诵”的繁荣文化图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考亭书院成为全国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图源:闽北日报

在此推动下,建阳一时群英荟萃。

有被后人尊为“世界法医学鼻祖”的宋慈,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名著《洗冤集录》;有家喻户晓的“程门立雪”故事主人公游酢、闽学干城蔡元定、逆境发愤著《尚书集传》的蔡沉、宰相陈升之,及刻书家余象斗、熊大等一批彪炳史册的历史文化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慈与《洗冤集录》 图源:侨号

如此一座人文荟萃的古城,跨越千年的流光岁月,留下的不只是斑驳的城市肌理,更留下了需要维系的文化血脉。

PART.03

“建”在何处?

教育兴则人才兴,人才兴则事业兴。随着人才的不断涌现,彼时的建阳“文人学士趋之若鹜,客商贩者往来如织”,各行各业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景象。建阳的“建”之一字,也由此而体现得淋漓尽致。

邂逅“建本”

纸寿千年,中国古籍承载着先贤的记忆与智慧,穿越时空,不断向后人诉说着中华文明之美。若将海量古籍比喻成璀璨的银河,那么建本可算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本雕版 图源:南平市建阳区委宣传部、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本又称“建安本”“麻沙本”,早在两宋时期,就与浙本、蜀本齐名,建阳麻沙、书坊则成为全国三大刻印中心之一,被称为图书之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雕版材料梨木和“麻沙纸” 图源:福建档案

建阳似乎天生就是为刻书而存在的——闽北竹木资源丰富,这给造纸提供了原料;建阳盛产的梨木易于下刀又不松软,是刻印最好的材料;再以当地的“墨丘”水注墨印书,印迹均匀清晰,墨色清洁,淡香扑面,而且还能防虫防蛀。

宋明时期,无数马车载着建本,通过纵横交错的驿道或是“海上丝绸之路”,远销海内外。南宋中叶,建本开始流行于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本《十八史略》成为日本各地藩校的历史教科书。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传教士利玛窦以建本《四书集注》为底本,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并寄回意大利。可以说,建本已经成为向世界介绍中国及中国文化的大使。

建本在保存和传播中华典籍方面,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历代建本古籍图书中,被列为国家级古籍善本的,数量多达近1500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为建本雕刻 图源:林金才 摄

下图为建阳书坊 图源:南平广播电视台

随着出版印刷工艺的发展,建本的雕版印刷技艺已不被大量使用,为恢复、继承雕版印刷技艺,“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于2005年10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5年3月,建阳被国家正式列为“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建阳印刷文化保护基地”

探究“建盏”

建阳为宋代八大名窑之一的“建窑建盏”原产地。历史上建窑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瓷器著称,尤以兔毫纹瓷器饮誉海内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兔毫盏

建盏始于五代末至北宋初,辉煌鼎盛时代要追溯到两宋时期,因斗茶而闻名于世。

盏因茶而兴,茶因盏而荣。宋代斗茶文化盛行,上自宫廷皇室下至布衣之家,无不视建盏为斗茶的最佳珍品。因备受宋徽宗推崇,建盏更是被列为“供御”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松年斗茶图 图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在《茶录》一书中,道出了斗茶时喜爱使用建盏的原因,“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乳白的沫饽,只有在深黑色的茶盏衬托下,才更显“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图源:CCTV4

南宋时期,建窑生产的建盏大量销往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风靡海外,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使者,在中外文化交流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在日本被珍视为无上神品不可方物,还留下了“一盏换一城”的千古佳话。

风靡一时的建盏,它的黑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釉色变幻莫测、绚丽多彩,兔毫、油滴、鹧鸪斑、曜变等纹样更是美不胜收,具有浓郁的艺术色彩,因此与青瓷、白瓷,形成“三分天下”之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不胜收的建盏釉色 图源:南平文旅

近些年来,由于宋代建盏挖掘和建盏技艺的兴起,建盏开始备受关注,宋代建盏在国际拍卖市场的成交价屡创新高。2016年9月15日,美国纽约佳士得“临宇山人”专场预拍会,一件宋代建盏成交价107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7800多万元),创下建盏成交的最高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木叶盏 图源:建阳融媒体中心

宋代老建盏的火热推动了现代建盏仿制品的发展,新品建盏因器型朴实、斑纹独特、样式繁多而备受现代人的喜爱,成为饮茶用具、收藏佳品。

2011年,建窑建盏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6年12月,建盏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图:建窑摄影作品《如琢如磨》陈伟峰 摄

下图:金砖五国会晤礼盒 图源:福建纪检监察

2017年,金砖五国峰会在厦门举行,建盏被作为国礼赠予参会各国领导人,在会上大展风采。建盏成为了展示中国文化的名片,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传递中国文化声音的窗口。

PART.04

千年古邑焕新生

有文化的地方就有风景,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山明水秀的建阳,自古以来便是福建粮仓。这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气候宜人,生态资源丰富多样,是全国第二批、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作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建阳每年交售商品粮率居全省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阳自古以来便是福建粮仓。图源:东南网

同时,建阳还是全国南方重点林区之一,有“林海竹乡”之称,盛产毛竹、香菇、锥栗、葡萄和水仙茶。“建阳桔柚”“建阳白茶”“小湖杨梅”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阳桔柚和建阳白茶

建阳区努力实现“生态越美丽——发展越兴旺——百姓越幸福”的良性循环,在做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同时,积极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生态,建设更高颜值的新建阳,以生态建设的新成果造福于民。

近年来,在南平市打造“五个一”生态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建阳区深化拓展培育“一只盏”“一根丝”“一枚蛋”“一根竹”“一滴油”等建阳版“五个一”产业,加快打造富有建阳特色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壮大特色产业成链聚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潭城街道溪源村 图源: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文旅产业齐发力。进入新时代,考亭书院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中再现生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福建社会科学院联合设立宋明理学研究中心,近年来与福建省和南平市每年一度共同举办“考亭论坛”,吸引中外学者纷至沓来,围绕“中华书院复兴及其当代价值”等议题开展学术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届考亭论坛开幕式现场 图源:闽北日报

建阳区在考亭以朱子文化为核心主题,积极打造多样化的全域旅游新业态,重修考亭书院,建设观书园,通过实施“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模式,打造研学旅行、亲子休闲、夜游观光、运动健身、康体疗养、休闲购物、节事活动、农耕体验等多样化的度假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多元化的文旅生活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阳考亭古街和武夷花花世界 图源:南平文旅

水榭戏台上好戏轮番登场,青石板街间游走着贩夫走卒,飞阁流檐的重重屋宇下是林立的茶馆……2023年五一期间,位于建阳考亭旅游度假区的“武夷梦华录”景区正式营业。该景区一经开放,就成为了当地的“网红”。据统计,仅“十一”长假,接待的游客就达3.54万人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夷梦华录 图源: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建阳区也全力打造“建本文化”特色名片、保护传承雕版印刷技艺,树立建本文化品牌,除评选出首批“建阳建本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恢复“建本”研究会外,还重建“建本”博物馆。那些可资文化缅怀的实体“书林门”“积墨池”得到修复;“书林古街”的保护工程完工;建本研究书籍已陆续出版,建本特色小镇已经启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建盏创意文化园 图源:南平市文旅局

眼下,我们漫步书林古街,仰观书林门,藏身故纸堆寻觅建本旧事,依旧可以感觉到那绵长的文化力量与不绝如缕的袅袅书香。

苍生厚土,方圆三千里舆图添异彩;古邑新姿,上下两千年历史续华章。潭阳大地,百业兴旺,盛景瑰丽,其风貌正如朱子的诗句“万紫千红总是春”!

参考资料

【1】《书院寻踪丨福建南平考亭书院: 朱子理学集大成之地》学习时报

【2】《第二届考亭论坛在福建南平开幕》光明日报

【3】《千年建窑 薪火相传——建阳建盏的浴火重生之路》建阳新闻

【4】《一起去古代“图书之府”看看》福建纪检监察

【5】《闽源久:古韵悠远》福建博物院

【6】《天下文采|祝熹:建本千年》福建文学杂志

【7】《书香建阳: “图书之府”中百年不衰的刻书业》福建档案

建阳市融媒体中心 姜法彪 对本文亦有贡献

来源:新福建

制作:建阳区融媒体中心

初审:金娟丽

复审:林晞 王佳敏

终审:吴淑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