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1924年6月16日,陆军军官学校在黄埔长洲岛成立。

这所孕育众多名将的军事速成基地,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曾经开设分校或迁至武汉、南京、成都、台北、高雄等地。每逢重要时间节点,两岸多地的黄埔校友总会组织隆重的纪念活动。

很多军迷认为:黄埔是近代最有名的军校,没有之一。

甚至还有人坚持认为,黄埔军校不但是军事院校的领头雁,即便放眼近代中国所有的大学,也堪称最成功的一个。为什么黄埔军校在人们心中,有着如此重要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是一所有信仰、有追求的学校。

从鸦片战争到军阀混战的近代中国,列强窥伺,内部混败,土匪遍地,天灾人祸,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当时的旧中国看不到希望,旧军队也没有信仰。

所以,当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建议“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时,中山先生被深深地触动了。为了实现“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的初衷,他亲手在广州创办了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和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

1924年春,黄埔一期招生,生源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志士。

他们来到黄埔,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大门的一副对联,上联“升官发财莫入此门”,讲的是黄埔军校的理想追求;下联“贪生怕死请走他路”,说的是黄埔出品必是精品。

黄埔军校的倡议者中山先生,在第一期开学典礼上,就着重提到了黄埔军校的志存高远:“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而苏联和我党的参与,更让黄埔军校具备了与众不同的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先生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全景(1924年)】

创建黄埔的初衷,是“爱国、爱民、保卫共和”。

在近代中国,黄埔军校不是资历最老的,也不是存在时间最长的。前有保定军校、北洋陆军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和云南讲武堂,后有红军学校、抗大、南京军事学院。

但是,“爱国、爱民、保卫共和”的抱负,始于黄埔。

中山先生参加革命20多年,屡战屡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一支忠于国家、忠于革命的军队。先有袁世凯的“偷梁换柱”,后有陈炯明的“过河拆桥”,所以痛定思痛的中山先生,才决心打牢地基,通过创办黄埔军校创建一支革命军队。

黄埔学员中,流行着“爱国家、爱百姓、不要钱、不要命”。

此前的所有军队,要么是隶属于封建帝王的马前卒和鹰犬,成为封建帝制的看家护院;要么成为地方军阀手里的一枚棋子,充当自己扩充地盘、聚敛财富的工具。

在改朝换代、军阀割据的混战中,兴亡,都是百姓苦。

为了真正让军队成为维护百姓的正义之剑,能够保卫来之不易的共和制度,中山先生通过20多年的深刻领悟,痛下决心,创建为国为民的现代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正门】

黄埔精神,秉承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传统理念。

1926年9月23日,黄埔教官安体诚在《黄埔日刊》提出“黄埔精神”:

一个团体,一种组织,只要能继续存在而成为一种势力,必定具有、形成一种特殊精神;能使正当精神得到充分发扬与广大,这种团体必定能完成其使命而创造出无限价值。

黄埔四期毕业典礼誓词,把“黄埔精神”做了提炼:

不爱钱,不偷生。统一意志,亲爱精诚,遵守遗嘱,立定脚跟。为主义而奋斗,为主义而牺牲。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

概括归纳起来,黄埔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爱国、革命”,这是黄埔精神的灵魂和内核,也是黄埔前进的方向,解决了“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问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和基础。

二是“牺牲、团结、负责”,这是黄埔精神的方法,也是黄埔军校前进的途径,解决了“怎样扛枪、怎样打仗”的问题;牺牲,不想升官发财而要学先烈舍身成仁,团结就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负责就是有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校长和中山先生】

黄埔军校,云集了当时几乎所有军事领域大师。

一所高等学府,不在于有没有高楼大厦,而在于有没有所在领域的大师。正如1931年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就职时所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中山先生亲自缔造,国民党党代表廖仲愷,校长蒋氏,副校长李济深。

总顾问鲍罗廷,军事顾问(教员),有加仑将军(布柳赫尔)等几十人。

六大部的第一大部是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副主任叶剑英。军事总教官何应钦,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黔军参谋长;军事教官也有不少名人,有顾祝同、刘峙、钱大钧、陈诚、严重、陈继承等。

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周公是第三任),训练部主任李济深,副主任邓演达(兼任总队长);此外,还有军需部、管理部和军医部。主动让贤的戴季陶,给黄埔写了“校歌”。

教官还有邵力子、张治中、李宗仁、白崇禧、陈继承、陈果夫、刘峙、严重、蒋鼎文、钱大钧、汪精卫、王柏龄、陈诚、顾祝同、刘峙、周佛海等人。

还有聂荣臻、熊雄、毛泽覃、恽代英、萧楚女、陈毅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军校学员宿舍】

黄埔军校,是世界上唯一学员损失超90%的军校。

黄埔军校的生源,选拔非常严格,年龄18岁以上25岁以下,身体健康、强壮,没有眼疾、痔疾等传染病和身体缺陷,有一定文化基础,接受三民主义,入学考试加面试。

学员训练严格,培养纪律性、军事专业技能,实践与理论结合,黄埔学生军参加过两次东征(陈炯明),镇压杨希闵、刘震寰叛乱,北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黄埔军校并不是单纯的军校,而是高级干部大熔炉。

一期有徐向前、陈赓、周士第、左权、许继慎、陈明仁、胡宗南、杜聿明;

二期有周逸群、卢德铭、邱清泉、余洒度;

三期有黄公略、陈奇涵、郭化若、王耀武、戴安澜、曾泽生;

四期有林彪、郭天民、刘志丹、曾中生、胡琏、张灵甫、谢晋元、刘玉章;

五期许光达、赵尚志、宋时轮、杨至成、郭汝瑰、廖运周、郑庭笈;

六期有罗瑞卿、张宗逊、陈伯钧、程子华、戴笠、廖耀湘。

抗战中,黄埔生损失90%以上,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兑现了进入黄埔时的诺言,“杀尽敌人方罢手,完成革命始回头”。从保家殉国这一点来看,黄埔无愧近代第一军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埔学生军】

参考资料:

1、《黄埔军校》,李明著,广东人民出版社;

2、《黄埔军校》,陈予欢著,广东教育出版社。

3、《黄埔军校名将传》,王永均著,辽宁人民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