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饭搭子”是一起吃饭

“旅游搭子”是一起旅游

“运动搭子”是一起运动……

在阜阳还有一种“粮搭子”

你知道是什么嘛

没错!就是一起(搭伙)种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杜的“粮搭子”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

颍东区插花镇的杜施明流转了320亩土地,从事粮食生产。然而,11年来,他既不购置农机,也没有烘干晒场,全靠和别人“搭伙”种田,这事到底靠谱吗?

近日,趁着播种间隙,杜施明和记者算起了种粮成本账。 “ 一部联合收割机20多万,一部拖拉机也是20多万,一个烘干塔40多万……”颍东区插花镇种粮大户杜施明介绍,仅添置农机设备这一项,就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 除了机械,还要有配套的设施,配套设施也不少值钱,也就是说下来没有100万搞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投入大、成本高

加上贷款利息和机械损耗

用杜施明的话说

自己买农机干自家的活

不划算

于是,早在2013年刚流转土地的时候,老杜就与当地的两个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结成了种粮“搭子”。双方还约定好,即便农事再繁忙,也要优先老杜家的农活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有农机,我们有土地、有管理技术,我们合作种地,共同赚钱。” 杜施明告诉记者。

共赢的结果就是老杜有了农机保障,减轻经济压力, 实现了“轻资产”种粮目标; 而作为杜施明“粮搭子”的颍东区插花镇农机手李云法,则通过“搭伙”种田,有了收入“基本盘”,先后买了四台拖拉机,每年耕种面积超过1200亩,成了职业农机手。

老杜的“粮搭子”之:农业科研院所、种子公司等

解决了农机问题,杜施明一门心思想着科学种田。去年,老杜获评安徽省乡村振兴人才高级职称。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种子公司找上门,要在他的田里开展品种栽培试验。老杜的第二个种粮“搭子”出现了,他又多了一份收入。

“品种栽培试验都是破坏性的,试验的品种能否成功是不确定的,我们通过试验,来选择适合阜阳地区的品种。” 阜阳田玉农资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玉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杜施明整理出了210亩试验田,每年能承接一万多个农作物品种栽培试验。

“在我们这种的前提是要保持我们的基础产量。”杜施明介绍,比如玉米,按一千斤计算,即便玉米没有收成,也是给一千斤补助,如果超过一千斤,算多收的,要额外给他种植费用、管理费用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的内在需求,阜阳市已经发展了3510家农事服务主体,为668个村558万亩土地提供耕种管收、农资销售、粮食购销等农事服务。

这激活了像杜施明这样种粮人的经营活力,促进小农户对接现代农业生产大市场,让“百亿江淮粮仓”的基础不断稳固。

来源:阜阳新闻联播

记者 肖方旭

编辑 王东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