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旅游文写道,在大理苍山石门关,徐霞客急切地攀登,最终却不得不暂时放弃。这天,有了性严当向导,心急的徐霞客仍独自登到岭脊,他从火烧痕迹处走,一旁沙土印着老虎脚印。

(公元1639年)三月二十二,早晨,性严捆了柴火,背上浅底铁锅,摘来豆子裹好米。徐霞客命和尚挑夫和顾仆分别带上,他们从寺后向东登山。

四里开外,路分两条,一条向东上,是去花椒寺石洞的路;一条往南上。他们往南,越到石门靠北的石崖,上登之处,已在石门之内,对面下瞰南边石崖,崩裂陡削。石门底,轰鸣沸腾,种种奇景,令人精神焕发,徐霞客所坐的石崖顶端太危险,不能回身观赏,他遗憾无法两全齐美。

徐霞客向东眺望石门内,峡谷仍是狭窄紧束,水从东南方嵌在谷底流来。正东有一支山脉,巍然悬在中央,恰好正对峡口的石门,玉皇阁就盘踞在它上面,不能远望到它,大概是山内树木山石丛生浓密,不像外边的山峰那样可以一览而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们沿着冈上的山脊,向东上行,与南边峡谷分别,再折向东北上走,山坳间有倒塌的墙壁、残存的建筑,那是玉峰寺废址。

玉峰寺,由僧人石光在万历初年修建,药师寺是它山下的分院,性严就是石光的传人。玉峰寺后又有一处废址,叫极乐寺。他们从极乐寺后,转向东南,再次与东面峡谷相遇,沿着分支峡谷向东行,古树益加深密。

他们越到峡上,又往北转,来到玉皇阁。玉皇阁朝南,远远与石门相望,东边下临峡谷,峡壁极窄。玉皇阁初创于朱、史两位道人,三贤和尚扩建,如今前楼四面墙壁全部倒塌,后阁西角落即将倒下,岌岌可危。阁东有高台,下临绝壑,台下的洞,是二位道人静修之处。

两名僧人及顾仆,在点火找泉水做饭,徐霞客来不及找山洞,就先从玉皇阁抓着岩石,独自上登。他遥望峡后的大山,上面耸立的三座山峰,就是笔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霞客曾上登四个水潭,探过它南面,此时更想一并穷究它的北面,以便从头走完石门涧水的源头。他顾不上招呼同伴,况且他们也不能跟随。他鼓足勇气勇往前。

徐霞客走完非常陡峻的山石和土山,只好抓着树攀登。三里后,连树也没有了,他渐渐登到山顶。一层层叠垒而上,登上一座山顶,又突起一个山顶。山顶上全是火烧过的茅草,以及流动的沙土,不再有荆棘遮蔽着,唯有山顶与山坳间,不时有成丛的树木,密蔽的荆棘跟随着树丛生长。

徐霞客从岭脊上有火烧痕迹的地方走,老虎脚印印在沙土上。他一连上了数座山顶,才到达最高峰,但外层仍然有山峰。徐霞客从峰头向东俯瞰笔架山下,水流悬垂,捣入涧底,水声沸腾,水流的形状屈曲有气势,可惜上下都被树丛远远挡住了,不能看到它的全貌,这就是石门的源头了。

时值正午,天开雾散,特别晴朗,徐霞客眺望北方。当年,西平王沐英出征大理国时,出兵点苍山后,竖旗帜以惑乱敌军,就是由这条路上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霞客凭眺了很久,于是沿着来时的脚印下山。三里后,他忽然错下到西北的支峰上,道路断绝,山崖倾斜,无处可悬空下坠,空旷的山间杳渺隔绝,无法辨认山的形状,他居然不知道玉皇阁依托的支峰在南?还是在北?

他怀疑还在濒临南边山涧中,可涧中岔路很多,并且山崖陡峻山坡断绝,横越更难,有荆棘浓密遮蔽,无荆棘则流土倒塌。他正在徘徊间,雨又乘机而来,忽然南边山沟传来呼叫声,原来玉皇阁在下方。徐霞客也漫无目的地呼叫他们,双方远远地互相应和,但隔着一条山沟,树林成丛不可见,道路断绝不能走。他绕着山臀侧边上走两里,才见到石崖,于是攀着石缝坠在空中,这才没有了流土下坠的担心,但大雨倾盆如注。他又行一里后,到了玉皇阁右边,煮好的饭已经凉了,他重新烧开水吃了饭。

玉皇阁左侧稍下走,在悬崖间,有个洞朝向南方,下临深深的山洞,是两块巨石像手掌样合拢而成的洞。洞高一丈,下边宽一丈五,但上方呈尖形合拢,洞内深入进去约深达数丈,不过洞底非常平坦。洞石的石质粗糙,洞的形状也没有曲折的景致,可取处在于它能透入亮光而已。洞前的石崖上下高险陡削,古树倒立盘绕,烟云霏霏,远揽翠色,俯身可捧起轰鸣的流水,令人有杳渺悠然别有洞天的想象。

这时雨已停,天重新转晴,他们由原路转向北下山,来到玉峰寺旧址。由岔道下到北边的壑谷中,转过峡谷越过山坞,找到花椒寺石洞。洞也是巨石覆盖成,下半部重叠成石盘,一半平架在空中,空的地方浮出地面两三丈,上下间也离着一丈多,但全都平得如同磨刀石。只有北面粘在下边的石盘之上,但东、西、南三面,都是虚空的屋檐如像漂浮的船只,如今用碎石顺着屋檐堵住了空处,只留下向西的门,在洞中放置了佛像。洞前架起三间楼,反而没有墙壁,若用堵洞的石块堵楼,那么洞与楼两者都能保全它们的优美之处。它北边又隆起一块巨石,下边有泉水从石缝间流出,像是专门给寺中提供的。此地幽静,山坞环绕,水石错落,也是隐居修身养性之地,佛龛中用具都齐全,但空寂无人居住,也装有门但未关上。

徐霞客惭愧云游四方,却不能留在此地,因此闷闷不乐地离开了。他们向西平缓下行,就是从石门北的山顶北面来的路,是先前上山经过的路。他们又往北返回药师寺,途中遇上一位老人,背着几只桶下山,这就是住在石洞里的人,他每天登山箍桶,晚上背着下山,卖了作饭钱,夜里也不能住在洞中。

敬请关注“景致记录”,看古今美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