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浙江省温州市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名单。三年来,温州秉持“好学温州,智慧先行”理念,全方位强化智慧赋能、全链条实施六大行动,走出一条数字大脑平台架构与智慧校园矩阵创新相结合的特色创建之路,形成了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的SMART模式。

当前,温州智慧教育依然存在城乡、区域、校级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表现为各地各校在智慧教育的标准上有偏差、水平上有落差。因此,温州迫切需要以监测评价作为诊断器和指挥棒,引领智慧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了创新实践。

一是坚持“平行统一”,优化指标体系设计。评价指标是具体行动的先导。只有评价与行动相统一、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才能确保“评什么、做什么、做得好、评得好”。一方面,积极构建“1+1+N”智慧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在区域层面,制定了智慧教育发展水平评价指引,涵盖基础性、发展性和引领性等8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在学校层面制定了智慧校园2.0创建指南,从5个维度、27个指标勾勒出新时代的智慧校园画像。在学段层面,制定了分类明确的N个配套指标要求。比如,在2023年率先出台《学前智慧教育实施方案》,升级“三朵云”智慧场景。此外,温州抓住创建国家职业教育高地这一契机,高规格出台职业教育发展“二十条措施”,重点研判“数字职教”建设标准,打造校企综合服务平台,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另一方面,结合实际,精准制定考核细则,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比如,把“属地党委政府是否将智慧教育建设列入县域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区域评价,以体现党委政府在大共同体中的主导地位。在学校评价中,优化师生数字素养、技术在教学中应用情况等指标权重,以督促学校利用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创新。

二是坚持评测融合,加强数据实证运用。确保评价科学准确的关键,在于抓好数据的全方位动态监测和多维度实证驱动。一方面,聚焦“让数据汇聚”。依托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浙江教育魔方、温州城市大脑,将国家和省市38个教育应用数据汇聚到“好学温州”智慧云平台,聚合了15.63亿条数据。同时,抓好主动监测,将定期问卷、专家调研等多元数据集成到平台中,整体形成监测大数据库。另一方面,聚焦“用数据说话”。加强教育技术和评估队伍建设,协同高校、企业,完善定量定性评价模型,发现不足,总结规律,重点关注城乡、区域、校际呈现显著差异的指标。每年编写温州市智慧教育总体评估报告,分类推送学段、学校、区域报告,以及教师和学生信息素养报告,督促指导各地各校强化智慧赋能、场景创新,并为行政、教研、实训等部门提供发展策略的实证参考。

三是坚持“评导驱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区域智慧教育发展监测评价,不能就技术论技术、就场景论场景,而是要将数据链条融合切入教育发展,特别是督导评估全过程,推动优质教育资源更好地普惠城乡。一方面,强化“以评促均”。将数字教育资源配置纳入监测评价,深化数字赋能乡村教育创新发展路径的研究。大力推进数字赋能、优校兴乡、空中飞课、同频共享等行动。升级“学问通”为“浙里问学”等平台,让广大城乡学生都能公平享有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同时,将数据监测功能融合到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中。2023年,温州为6.6万名随迁子女提供了入学办理服务;今年,该案例入选教育部地方典型案例。另一方面,强化“以评促进”。通过“一县一报告”指导各区域找到差异化的发展之路。比如主城区鹿城形成了基于数字基座的智慧教育应用生态;山区苍南县积极打造城乡“云协作”品牌,提升了薄弱学校智慧办学水平。最后,强化“以评促创”。在智慧教育监测评价的驱动下,先后建成多个国家级教育示范区,温州获批成为全国唯一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先行示范区,背后倚靠的是百万学生视力大数据的支撑。在探索建设数字化教师职业生涯全周期管理系统方面,瓯海区入选“国家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此外,温州积极推进基于智慧教育平台的云教研、名师送教等工程,成功打造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持续巩固温州教育质量在全省第一方阵的地位。

智慧教育永无止境,监测评价重在坚持。未来,温州将继续探索、开拓创新。积极构建适合本地实际的智慧教育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缩小数字鸿沟,找到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根据浙江省温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郑焕东在1月30日2024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全球数字教育发展趋势与指数评价”平行会议上的发言整理。

文稿整理:中国教科院教育统计分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