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85年6月13日,在华盛顿市区一家不起眼的餐馆里,有两个人在共进午餐。一个是美国人,一个是苏联人。两人各自提了一个购物袋,午餐过程中,他们互相交换了购物袋里的东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个人虽然相识已久,但是,他们像这样交换东西,还是第一次。

数月后,那个美国人收到了来自苏联方面的一条简短消息:恭喜你,你现在是百万富翁了!

美国人随后查看了自己在国外的一个秘密账户,里面的美元存款果然达到了7位数。

美国人对这个数字感到满意,同时,他的内心里或许也掠过了一丝隐隐的不安。

02

那顿午餐过去半年后,1986年1月的某一天,在弗吉尼亚州兰利的中情局总部大楼里,桑德拉·格瑞姆斯(桑迪)走进一间办公室,苏联东欧司主管戴维·福德在等着她。

戴维开口之后,桑迪惊得目瞪口呆。戴维的话,使她立刻想起去年10月2日在苏联东欧司副主管办公室看到的那封电报。电报来自莫斯科,内容只有一句话:“切尔诺夫被捕了”。切尔诺夫是一名克格勃官员,多年前投靠中情局,成为桑迪直接管辖的一名卧底线人。

相比切尔诺夫的被捕,这天,她在主管办公室听到的情况要严重得多。

主管告诉桑迪,近半年来,中情局在苏联的多名重要线人失踪,有些已经证实被捕。

桑迪是中情局苏联东欧司一个分部的主管。她听了这些消息深感震惊。

但是,他们当时都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消息还不是最糟糕的。

半年之后,一个更坏的消息传来:波利亚科夫失踪了。

波利亚科夫非同小可。中情局对他的评价是:冷战时期对抗苏联的最高级别的间谍。

他的全名是德米特里·费奥多罗维奇·波利亚科夫,是苏军情报部门格鲁乌的上将。1961年他还是一名校官时,就开始为美国情报机构服务。他在苏联多个驻外使馆担任过武官,最后担任格鲁乌军事外交学院(MAD)第二学院院长,这个学院负责为苏联以及东欧国家训练军事谍报人员。

他向美国出卖了多名被苏联策反的美国军人,其中有一名是在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工作的美国军官。

他向中情局提供的数百页的《格鲁乌训练手册》,完整阐述了格鲁乌的行动纲领、习惯做法以及间谍行动准则。被中情局称为“格鲁乌圣经”。

他还向中情局提供了从格鲁乌学院毕业派遣到国外潜伏的人员名单,使得中情局可以轻易发现这些伪装成各种身份的间谍人员。

为了保证这位王牌间谍的安全,保障他的通讯联络便捷可靠,中情局专门为他量身研制了一种短程、高效的双向通信设备。体积只有手掌大小,十分便于携带与隐藏。

波利亚利夫事先将情报输入这个小巧的设备里,然后坐上一辆途经美国大使馆的公交车。公交车接近大使馆时,他只需把手伸进衣袋里,轻轻触碰一下按键,情报信息就可以在2.6秒之内传递到设在大使馆里的通讯基站。

完全避免了与上线会面、或者利用无人交接点传递情报的种种风险。

就是这样一个让中情局视为珍宝的王牌间谍,却突然断了联系,神秘失踪,音讯全无。

再次听到他的确切消息,已经是将近两年之后。那是从中情局驻莫斯科情报站传回的可靠消息,波利亚科夫于1988年3月15日因间谍罪被处以死刑。

从切尔诺夫到波利亚科夫,这一年多时间里,从莫斯科传来的坏消息接连不断,失事人员最后达到了24名。这都是中情局安插在苏联要害岗位的美国高级间谍和线人,其中至少10人被以间谍罪处以死刑!

03

在桑迪走进戴维办公室的几个月后,在炎热的加蓬首都,中情局驻利伯维尔站的主管珍妮·维特弗伊收到一封加密电报,签发人是中情局反间谍处主管格斯·哈撒韦。

电报内容有些隐晦,大意是邀请珍妮回到总部的反间谍处,参与调查一个反间谍难题。

珍妮回到总部后,才知道这项调查的代号叫“密室行动”,具体任务是:找出中情局一系列重要间谍与线人在苏联连续失事的原因。

桑迪和珍妮一起成为密室行动小组的主要成员。

小组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是:审查所有失事案件的档案。

每个失事间谍与线人的全部档案被集中起来,小组成员开始逐项审查其中的关键因素与环节。重点是:哪些人有可能接触到这些案件,哪些人有可能知晓这些失事人员的姓名、代号、部位、活动轨迹、提供的情报,梳理出所有可能泄露失事人员身份的蛛丝马迹。

排查的范围很广,考虑到了所有可能导致泄密的环节。

比如:

——对线人失事期间,在中情局莫斯科站停留过的所有人员,逐个进行了排查;

——对线人失事期间,出差到过苏联的所有中情局人员,逐个进行了排查。

在排查中,他们还考虑到了货币兑换环节可能出现的泄密问题,在给线人支付费用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泄密的漏洞。于是,小组排查了所有失事人员档案中每一次支付费用所使用的币种。

虽然花费了极大的精力与很长的时间,但是,调查没有取得明显进展。

04

就在调查陷入摸索徘徊的迷茫境地之时,犹如神助一般,中情局接连得到了若干项有关失事案件的重要线索。这是6封来信,统统寄到了驻西德波恩的中情局分站。写信者是同一人,自称是克格勃人员。

他在第一封信里写道,在中情局的某个通讯部门里,有一名克格勃卧底。他在后来的信里进一步写道,此前中情局在苏联的一个线人之所以暴露,原因是他的通讯系统出了纰漏。

写信人坚决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职务等信息,中情局就给写信人起了个代号:“X先生”。

X先生在后面的几封信里反复强调说,中情局应该调查自己的通讯部门内部,线人失事的原因就在那里。

写信人还提出了金钱要求,他为自己提供的这些情报开价5万美元。中情局波恩站决定满足他的要求,将5万美元现金放在了写信人指定的东柏林的某个秘密传递点里。

X先生的情报是否可信?密室行动小组决定针对来信中指出的漏洞,对中情局通讯系统进行双重测试。

05

两个测试小组秘密出发。

一个小组前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一个前往莫斯科。两个小组到达后,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使用中情局现有的秘密通讯系统,分别向中情局总部发出两份加密电报。电报内容分别是,两地的中情局分站分别在内罗毕和泰国曼谷,策反招募了两名克格勃官员。

这两名克格勃官员确有其人,姓名、职务都是真实的。不过,策反招募则完全是虚构的。

如果X先生的情报属实,克格勃确实渗透进入了中情局的通讯系统,那么,他们就可以截获并破译这两封加密电报的内容,那两名克格勃官员就必然会被立即召回,并受到相应处理。

两份电报发出后,中情局通过内线进行了密切的连续观察跟踪。但是,跟踪情况表明,这两名克格勃官员一直在任职岗位上正常工作,安然无恙,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测试结果表明:X先生的情报是不可靠的。

06

就在密室行动小组否定了X先生情报的可靠性后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再次将泄密疑点引向了中情局的通讯系统。

这件事情更有戏剧性: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克莱顿·隆特里中士因重大过错主动投案自首了。

隆特里是美国驻苏联大使馆里的一名守卫。他在枯燥的站岗工作中,看上了一位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苏联姑娘,两人谈起了恋爱。这样做是违反规定的,隆特里中士陷入情网不能自拔,选择了暗箱操作,没有向上司报告。

隆特里心里一直忐忑不安,苏联姑娘敏锐地察觉到了小伙子的心神不定,就对小伙子说:我的“萨沙叔叔”或许可以帮助我们。

于是,隆特里中士与“萨沙叔叔”会面了。这位“萨沙叔叔”提供的“帮助”,无非是些空洞的宽心话罢了。倒是在另一方面,这位叔叔比较实际一些。会面不久,他就开始向隆特里打听美国大使馆的内部事项,尤其对内部机密事项表现出了深厚的兴趣。

隆特里中士还是有点儿觉悟的,他感觉到事情不大对劲,就选择了向上司自首。

美方着手调查后,发现这位所谓的“萨沙叔叔”,其实是一名克格勃人员。

美方在调查中,听到了一个传言说,隆特里在站岗时曾经允许这名克格勃人员进入了大使馆的安全区域,其中包括中情局莫斯科站的办公室和通讯机房。

这说明人力防线被突破了,那么,技术防线是否也失守了?

密室行动小组调阅了美国大使馆几年间的全部站岗记录,核查了各个岗哨之间的衔接关系,细致排查在隆特里站岗的时间段里,有没有让外人进入的可能性。

小组邀请技术专家进行论证,如果一个外人要进入大使馆的保密区域,从他避开警报系统,到打开密码锁,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如果要给机密文件拍照,再将文件放回原处,还需要多少时间。

全部调查结束后,得出的结论是:克格勃人员并未进入大使馆保密区域,更谈不上渗透侵入中情局的通讯系统。

后来,随着调查工作的逐步深入,密室行动小组才意识到,把调查小组视线反复引向中情局通讯系统的种种情报线索,其实都是来自克格勃的精心设计与操纵,目的就是对调查工作进行干扰,就是要将调查工作引入歧途。

07

走了很长一段弯路后,调查工作又回到了起点。

继续排查档案。

密室行动小组在排查档案告一段落后,列出了一个198名重点人员名单。准备对这些重点人员开展进一步调查。

但是,他们觉得这个名单的范围太大。又筛查了一遍,把名单里的姓名减少到160个。

这个数字还是有些大。密室行动小组想了个办法,对这160人进行可疑程度打分。

打分结束后,名单缩小到60多人。

在这个60多人的名单里,得分最高,即可疑程度最高的一个人,名叫里克·埃姆斯。他是中情局苏联东欧司负责对苏情报活动的一名中层官员。

看到这个结果时,密室小组负责人桑迪想起了此前的一件事情。

那是调查刚刚开始后不久的一个上午,中情局雇员黛安娜·沃森来到密室小组,向桑迪说起了一件有关埃姆斯妻子的小事。

黛安娜和埃姆斯夫妇一同在中情局驻墨西哥城的情报站共过事,并且成了亲密朋友。后来埃姆斯夫妇转到罗马任职,黛安娜回到美国。但是,他们仍然联系密切,埃姆斯的妻子罗莎里奥常常请黛安娜帮忙,买些美国的日用品寄过去。作为回报,她也给黛安娜寄来一些礼物。

问题出现了,罗莎里奥寄来的礼物,大都十分昂贵,其中包括Gucci围巾等奢侈品。黛安娜感到不大正常,她觉得在这样的朋友关系中,送如此昂贵的礼物实在有些离谱。她的内心里隐隐出现了不祥之感。

问题还不止于此。黛安娜在埃姆斯夫妇回国后,发现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埃姆斯夫妇的住房从原来的普通住宅区搬到了北阿灵顿的富人区,罗莎里奥告诉黛安娜,这套房子花了54万美元,装修又花了10万美元,他们都没有贷款。而且,埃姆斯开的车是新款的美洲豹,价值5万美元,穿的衣服也是昂贵的定制西服。

埃姆斯不过是中情局的一名中层职员,年薪不超过6万美元。他哪来这么多的钱?

密室小组获悉这个情况后,对埃姆斯的银行账户进行了一次例行核查,发现了三笔现金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