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王智远 | ID:Z201440

早晨空腹健身完,去吃早餐,看到一幕。

前面一位女士,紧皱眉头火急火燎的说,帮我快点,时间来不及了,但是,她却还没有掏出手机准备好付款码,就与服务员吵起来了。

我排在身后,想起前几天某咖啡品牌出圈新闻的评论。

抛出客观原因不谈。我们来换个角度:请问,你去吃早餐、点咖啡,如果时间来不及或晚了几分钟,你还愿意等吗?不出意外,有两种答案。

等,一眨眼功夫马上就好。不等,取消订单马上走人。

得到标准答案并不难,可问题是,我们作为一个理性的人,也知道要好好沟通的人,为什么会因为忍不住极小的事情而破口大骂呢?

如果把问题归结到情绪层面,那在工作场景下,一个项目报告、一份PPT被客户要求改5-6次,你依然会有耐心,这又是为什么?

所以,问题是:是什么导致我们如此伪善?或者说,在现实中,对待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出现不好好沟通的名场面?我总结了四点看法。

01

第一,网络人格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

先讲一个现象:

短视频自带定位功能,前一段时间回老家,到郑州时刷到一段文案,主要形容「河南这座城,以及所辛苦劳动的人民们」。

内容是,你要写河南,就不能只写河南,你要写麦田,不能只写金黄的麦田;你要写无数个夜晚,农民浇地的场景,你要写,一斤小麦换不来一瓶矿泉水。你还要写,河南农民一年到头除了种子、化肥、农药外,收入寥寥无几。

是不是觉得文案很美,听起来有一丝感动。当然,网上还有很多此类型的画面。比如:

你还记得五月底北京那场大风吗?央视大楼(俗称“大裤衩”)外,几位高空作业的工人被风吹得离墙面很远,身体随风摇摆。

然后,有人在视频下配文说,是谁的父亲、又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爸爸,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这段视频下面,有很多批评社会不公、充满情感的评论。

但换到现实中,不一样了。如果你去北京西站,观察一天,可能会感受到人的冷漠,乘坐地铁时,只要有农民工背着大包小包,很多人会下意识躲得远远的,生怕他身上的味道沾到自己身上。

在街头,遇到要饭的人,大部分人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这就是网络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区别,一个人在网上可能非常活跃,但在现实中却格外社恐。

网络中,更多主观构建一个「虚拟现实」的自我,对不公进行谴责,表现出“不羁”,“叛逆”,“极端”的态度,这是一种补偿动机,想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现实中,变得非常谨慎,生怕一些行为与社会期望产生冲突。因此,不同情况下,人们会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面孔,这应该不难理解。

02

但是,你知道吗?网络人格,是网络网格化后的产物。

现在的人意识清晰,认知能力完整,智力也没有明显缺陷,可很多人在情感反应上表现出一种「情感冷漠」的状态,因为,在虚拟环境中,即时满足感很高。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很多人眼里,附近的概念消失了,我们不需要附近。

如果你问一位在大城市合租的年轻人,他们隔壁的室友叫什么,做什么工作,平时是否交流,你会发现,他们彼此之间的了解非常有限。

再比如,父母居住的小区,当年为什么买这儿?邻里之间是如何相处的,他们也说不清楚。然而,同样的学生你跟他聊大学排名、怎么考托福雅思、他们却了如指掌。

这种生活的「附近感」去哪了呢?在技术和资本的推动下,感觉已经被转化成了数据。我们对周边环境的了解,越来越多依赖技术,而不是直接的人际互动。

举个例子:

你看,外卖平台工程师,通过分析交通情况、人流量数据,来优化配送服务。这种数据化,的确方便了生活,但同时也削弱了我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社交网络也是如此。

以前,我们微信主要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系,记录生活中真实而温馨的瞬间;现在,社交平台变成了一个商业化的舞台,发布精心策划的内容,追求点赞和关注,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表演,真实的交流越来越少。

还有,所有一切数据化之后,我们对时间的感知也变得更加迫切;就像外卖小哥晚到几分钟,就会收到客户的差评,因为你不用和他建立实际的人际关系,只是简单的交易。

这种变化,让我们对道德和情感的反应,变得更加情绪化和极端;我们会因为一件小事感到很愤怒或者很同情,但很快这种感觉就消失了,它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

例如:

在微博上,大家对某件事情可能一时非常关注,迅速形成意见,但很快又会转向其他事情,这就是所谓的“多巴胺”效应。

所以,当现实的附近消失后,我们更多地变成了社会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

最终,这种对时间高敏感的网络生活模式,削弱了反思能力,以前会花时间思考问题,现在追求快速解决;同时,因为网络便利性,我们追求即时快感,人们越来越难以建立深层的、意义丰富的人际关系。

因此,网络生活的快节奏,让交往方式也变得网格化,这种关系越来越像是相互利用,而非真正的人际互动。

03

显然:人不再是人,是满足需求和感受的工具。

什么是工具?

工具,本意是帮助我们完成任务的器具。但在商业社会中,却发生了一种微妙变化。你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你总被上班的恐惧所支配?为什么总会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人们为什么又普遍沮丧,时常无力又觉得一切毫无意义?

因为,一个人生下来不只是为了吃喝拉撒和赚钱,那么,它一定有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个意义是什么呢?法国思想家萨特说过: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不论多渺小,每个人都在渴望自由。

但是,我们生存在社会关系中,就得不到自由。

为什么?

其一,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它有一定的规范和期望。这些规范定义了「适当」和「不适当」的行为,个人为了获得社会接受,就不得不遵守规范,这就限制了一个人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式。

其二,社会中,每个人都要扮演很多角色,如父母、子女、员工等。虽然角色提供了身份和目的感,但同时也要求个人牺牲一定程度的个人自由,履行角色的期望。

其三,社会运营过程中,会伴随各种经济链条的延展。

比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会诞生各种各样的公司,公司不单单作为经济实体,它还推动了就业机会和行业技术的进步。

当然,随着公司增多,相关支持业务也会发展起来,像物流、广告、咨询等行业,这些都是为了支持主业而生的辅助产业。

而更进一步呢,这种经济扩张,还带动了金融发展,包括银行、投资、保险等,都成了社会运营不可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现代社会里,想生存、发展,我们避免不了各种约束性条件,和时间框架下的影响。这些规范和期望,虽然为社会有序运行提供了基础,但也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使我们不得不在既定框架内做事。

你知道吗?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它是一种把重点放在如何有效达成目标的思考方式。意思是,你在解决问题时,只关心“这个方法能不能快速有效地帮我达到目的”,而不太去考虑这个目标背后的意义或者是不是一个“好”的目标。

比如:

如果你想快速提高销售量,工具理性,会让你去寻找最直接有效的销售方法,不管这些方法,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主要就是看效果和效率。

现代社会里,工具理性远远大于价值理性,公司与公司之间,必定存在竞争关系,那么,在老板眼里,你是一个必须为公司拿到业绩的工具。

人生里里外外,你都是一个需要拧得紧紧的螺丝钉。有一个词叫“使命”,好像命中注定一样,人人都是自带工具属性,带着任务而降生。

04

那么,工具理性会让人在现实中,情感部分缺失。

马克思·韦伯很早以前就提过,现在社会,因为工业化和网络化,让人们在工作中感到了一种“异化”。人们在工作时,只是机械地做一些重复的小任务,感受不到自己的劳动和最终产品之间有什么联系。

当然,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维度:

与产品的异化:你只做生产线上的一小部分,看不到整个产品的样子,因此无法感受到自己的工作有何意义。
与劳动的异化:你的工作变得没有创造性,变成单调乏味的任务,仅仅为了赚钱。
与人的异化:因为公司的分工,你只是作为某个职能的执行者存在,真正的人际联系非常少。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被迫适应一种以工具性为主的生活方式。就像马克思所说,生产资料和劳动过程控制了人的生活,人的本性和目的性被扭曲了。

例如:

企业家为了赚钱而投身于无休止的工作中,逐渐远离了最初追求快乐生活的目标,头部公司带头,永无止境地追求最大利润,愈演愈烈。

而在所有有管理需求的组织里,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管理系统,这系统追求分工明确,每个职位有一套严格的任务清单,大家都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来工作。

这套体系的核心就是“非个人化”。总的来说,把每一个身处系统里的人当成工具使用,每个人都是机器零件,人的个性和其他与工作无关的因素都被忽视了,彻彻底底成为一个工具。

现在,这种管理方式甚至渗透到了家庭内部。你必须有家庭,到了年龄就得生孩子,要买车、买房还房贷。这个时候,谁是你的上级?谁设计了你的KPI呢?

不好意思,你看不到。

但这种“非个人化”的方式,已经让每个人变得越来越机械化,因此,什么是工具?也许,我们已经不在把对方当做具体的人,而是,我任务环中的一环,如果一环延迟、出错,别人必然要为行为买单。

当我们以「工具理性」方式对待他人时,会忽略他人的个性,更加注重权力、等级、财富、声望,把焦点放在别人能为我们带来什么利益上。

这就是,现代社会带来的“异化”现象。

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同事刚做了医美,医生嘱咐说打针后要忌口,等消肿后才能正常饮食,可这位同事,那晚就和别人一起去喝酒吃火锅。

结果第二天,因为上火,打针部位肿了起来,他就冲到医院大吵大闹,说医生不专业,还威胁要打消费者热线,要求退款,退了款后,还到处分享自己的退款经历。

相似的案例有很多。

在公司,大领导因为重要会议被上司批,他可能将负面情绪释放给下属,用更加苛刻的要求、或无端的批评来是释放自己的压力。

所以,谈论网络人格和“附近”概念被弱化时,我们发现人们的感觉好像只剩下了即时反馈。

现在的人,不像以前那样被视为有情感的个体,而变成了任务中用来满足需求的工具;同时,工具理性的普及也导致在现实生活中逐渐失去了情感的丰富性。

通过一个三维视角,我想表达什么呢?有两个重点:

一,现实中要脱掉网络人格,尽量少一点工具理性的影响,我们要学会好好说话,好好交流,多感受对方的情绪;一,人在既定任务下,是不平等的,永远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但,人和人是平等的。

真正读懂后,你会发现,与他人的关系不再是简单的“任务”性交往,而是,真正意义上的理解和尊重,这不仅使得生活更丰富,内心也会有一种满足感。

总结而言

伪善,并不怪别人。

我们只不过把利益、效率、放在了第一位,把情绪感受转移到了线上。这种状态,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真实的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