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远同学

智远同学

网易号

关注
84粉丝
0关注
79被推荐
IP属地:北京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

5枚勋章

畅销书《复利思维》作者;精神生活与商业探索,关注科技人文、消费电商、品牌营销、商业认知思维等方面。

  • AI产品悄悄争夺超级入口

    1天前
    图片
  • 为什么要学点认识论?

    2024-06-26
    1跟贴
    图片
  • 有个概念叫:时间冗余(time redundancy)。意思是,拥有多余的、自由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是被动应对,或做很多不愿意做的事情。
    简单讲:日常安排中要留出额外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 平时,我很少花时间去和别人争论,也不去说服那些意见不同的人。我还会用工具,把一些经常做的、重复的事情自动化。 比如: 以前灵感瞬间比较多,总靠大脑记,发现大脑精力燃料不够,后来就把灵感一现的事情做成TODO,放在备忘录中,现在几乎想到什么,第一刻就带来备忘录放进去。 还有,我每天只做五件事,这五件事是前一天就计划好的。这样一来,早上起来,就像机器一样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如果今天做的事情超过了五件,那么,多出来的事情就是额外的收获。 晚上,我还会做日复盘,复盘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回顾今天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明天要做什么。 第二天要做的事情,我会提前计划好,确保每件事都有明确的步骤。这样不会乱,也更容易行动。对于任务,大脑必须SOP化,不能很累。 此外,我会避免无效的社交。带来负能量的人和信息,会影响生活和思考。如果你有烦心的时刻,送你一句锦囊,日常可以这样想: 若你是一个心态平和,境界高的人,日常遇到各种有负能量的人,你看他们发脾气,释放戾气,会有一种上帝视角,不但不会受一点影响,还会发自内心理解,他们挺不容易。 所以,保护好时间和生活,不让烦心事来找我。 另外,我还会注意健康。比如吃饭、运动、充足睡眠,我177cm,体重控制在66左右,之所以非常注重该方面,是因为,人摄入的碳水,每天代谢不完,囤积下来,必然会形成脂肪。 这些脂肪燃烧不掉,慢慢会形成一种循环,好比那句话说的:不想吃,吃饱了就困,一困就想睡,一睡就懒,一懒就不想动,一不想动,效率就低,因此,每一个环节都要形成正反馈。 此外,我不追求完美。 比如写文章时,会有错别字,但先写出来更重要,如果追求完美而花更多时间,收获并不多。所以,我学会找到一个平衡点。 最后,我还会看看,什么都不做,过一段时间后,生活是否还能维持原样,甚至变得更好? 发现问题,会快速调整,不让任何事情成为我的工作流负担,随时准备放下不必要的事,保持时间的灵活余地,这样下来,效率能提高一倍。 所以,最重要的是时间冗余,有了冗余才能做创造性活动。
  • 生活中伪善的人

    2024-06-24
    4跟贴
    图片
  • 以广告为主的赚钱模式,已经很多年了,以后也不会变。我觉得,免费、廉价的内容不会消失,但它们的质量会越来越差。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内容创作者为了迎合广告主,会减少对于用户的关注。同时,媒介渠道变化,让做内容变简单了。 以前,只有专业作者和电视工作者才能创作内容,现在,任何人动动手指,在小红书上发帖,或者用手机拍个视频;这就意味着,即使是没有创作经验的人,也可以加入创作行列。 对广告主来说,他们并不太在乎内容质量,只在乎能不能带来销售。这种情况,在纯直播带货中尤为明显,直播可以不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但并不影响商业价值。 以前,广告主没有选择,只能投公众号、投长文,现在,他们有了更多选择,这对依靠内容质量吸引观众的创作者来说,是个挑战。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主要讲如何快速吸引关注和赚钱,但没提到如何提高内容质量;尽管如此,书中还是提到,低质量内容不会消失,高质量内容的需求还在增长。 因为观众越来越能分辨好坏。从电视行业的复兴来看,这种模型反而更好的推动了「内容商业」再进化。 国外,有很多家庭愿意付费订阅Netflix,享受高质量、无广告的节目;音乐行业也是,虽然曾经因免费音乐陷入困境,但现在的音乐流媒体服务还是很受欢迎,提供的产品、服务比免费时代好多了。 现在,能赚钱的影视、音乐工作者也更多,这就是付费带来的好处。 对创作者来说,不依赖广告是痛苦的。长期看,「依赖和不依赖」广告的内容将形成两条道路,服务不同的人群。 免费高质量内容越来越少,内容行业的供需关系也就会慢慢达到平衡。现在免费内容很多,但很多人也愿意为更好的内容花更多的钱。 所以,站在整体视角看,如果你是有价值的内容创作者,未来反而会有不少机会;尽管做内容的人很多,但真正好的内容并不多,人们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从未消失。
  • 内容,即广告
    2024-06-19
  • 必须了解清晰的8大AI术语

    2024-06-15
    图片
  • 「搞清楚自己喜欢什么,其实就是要了解自己。」
    不过呢,了解自己没有什么快捷方式。别人的经验虽然有点帮助,但是很有限。每个人都得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去找找看,尝试一下,体验一下,感受一下,然后再好好想想。 我们每个人都是特别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愿望和做事的方式。所以,就算现在还不太清楚自己喜欢什么,也没关系。 孔子说过,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我们很难知道,这场探索会把我们带到哪里。哪怕是20世纪很有影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一开始也没想到会做一辈子的哲学家。 他原来学的是工程,研究怎么设计喷气式发动机时,因为要算螺旋桨怎么转,就不得不学更高级的数学。这让他读到了《数学原理》。 他就这样迷上了数学,对航空学失去了兴趣,后来一个人去了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找到了《数学原理》的作者伯特兰·罗素。 如果维特根斯坦当初只是看了《数学原理》,没进一步思考就去找罗素,哪怕罗素愿意收他为徒,那种水平差距太大的沟通,效果也很难说。 了解自己不容易,我们经常需要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去接触不同的人、事、物。通过和别人交流,撞击出新的火花,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我觉得,读书仍然是最划算的方式之一。网上的信息太零散,浅尝辄止,而和人交流,既要看缘分,也要看个人的能力。 所以,和书籍交流是一个很棒的方式。与网上的信息相比,书籍内容更系统、更深刻;与找到合适的人相比,找到合适的书更简单,也更省钱。
  • 品牌正在调整沟通语境

    2024-06-11
    图片
  • AI总结性产品是不是鸡肋?
    2024-06-09
    5跟贴
  • 马尔库塞提到,“休闲”这个词,是被社会用来控制我们的一种方式。英文里,休闲(leisure)和休息(rest)常常被混为一谈。
    比如,当我们谈到放假时,你会想到什么?大多数人会说,放假是用来休息、放松、清空脑子的。其实,这并不是休闲的真正意思。真正的休闲,是你完全不用工作,可以自由享受时间的那段时光。 这里面有个关键点,休息和真正的自由其实不是一回事。当你认为休闲就是自由时间时,你会觉得,和工作时间相比,这才是属于你的、最有价值的时间。 如果我们把生活分成工作和休闲两部分,哪一部分应该更丰富呢?在工作时间,我们都很认真、努力。 那么,自由时间里,是不是也应该更加认真地享受,让生活更加丰富?这就是真正的休闲,意味着你可以活出自己的样子。 但问题来了,现在社会对休闲的看法已经变了。休闲被看作是一种恢复工作能力的工具。 比如: 如果你的周末过得太丰富,可能就没办法在星期一精神饱满地回到工作岗位了。所以,休闲的本来意义被改变了,变成了帮助你从工作的压力中暂时恢复的时间。 所以,现在的社会常常鼓励我们在周末彻底放空,好让我们能在新的一周精力充沛地工作。但这样的话,你的周末真的是自由的吗? 你没有在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而是在按照别人设定的剧本行动——你“应该”休息,你“应该”放空,这样星期一才能变回一个有效的工作者。 这真的不是你的自由,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你只是在按规定行事,为了回到工作岗位而休息。 真正的休闲,是自己决定如何使用自由时间,不是为了满足工作的需要。
    网易读书
  • 去具体场景中,找客户

    2024-05-30
    图片
  • 让做事手感翻倍的方法
    2024-05-28
    1跟贴
  • 热爱不具备任务思维

    2024-05-24
    图片
  • 如何安装ChatGPT应用程序?

    2024-05-23
    图片
    02:30
  • 一文读懂AI搜索

    2024-05-20
    图片
  • 周末探店,方中山胡辣汤好喝吗?

    2024-05-18
    图片
    01:52
  • 他们说:图文自媒体不行了
    2024-05-18
  • AI Agent的手,伸挺快
    2024-05-17
  • 测试ChatGPT4o居然不准确?

    2024-05-16
    图片
    03:46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