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学家阿雷蒂诺曾说:“人不会装糊涂,就不懂如何生活。”

何谓糊涂?

孔子称之为“中庸”,不过于计较生活中的琐事,也不争一时之对错,平和地去处理、应对事情,不会被杂事所困。

庄子称之为“逍遥”,面对人生的不顺时,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放下该放下的,让该过去的过去。

墨子称之为“非攻”,在为人处事时,要懂得在恰当的时机藏起锋芒,沉下心修炼内功,既保护了自己,也拥有了出击的实力。

人到中年,就会发现最为可贵的是做到“糊涂”二字。

聪明是一种本事,而糊涂是一种境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得糊涂是一种抽离

朋友圈曾有一对模范夫妻,结婚6年,纪念日一次也没落下,他们总会为对方提前准备好礼物和惊喜。

可在两人结婚的第8个年头,朋友圈没有出现预想中的恩爱照片,而是一张离婚证。

私下跟妻子小玉一聊,才得知不是因为出轨、变心,只是单纯的感情淡了。

而导致感情变淡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吵架吵的。

她记得有次生病住院,丈夫小赵陪床的3天时间里,他们起码吵了七八次架,都是因为一些小事情。

比如小玉输着液睡着了,小赵却没好好陪床,忙自己的事情,没有注意到输液瓶已经空了。

隔了很久,空气进入到输液管里,直接把小玉疼醒了。她一睁眼看到小赵,嘴里就不停地抱怨,觉得小赵一点也不关心自己。

小赵本来很愧疚,听到责怪后,咽回道歉的话,立刻回怼:“我又不是故意的,上次我生病,你不也因为有事,耽误了给我拿药吗?”

吵着吵着,两个人从这件小事逐渐延伸到了上次谁没洗碗,谁早上起来做饭,谁忘了接孩子……

吵到最后,他们甚至忘了最开始是因为什么而吵的。

回到家后,两个人的关系也大不如从前,经常会揪着家里的琐事不放,在无尽的争吵中,两人都疲惫不堪,感情最终也被消耗殆尽。

从他们两个人的身上,能看到很多人的缩影。

习惯执着于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计较其中的得失,算清里面的对错,弄得自己时刻被杂事缠身,经常烦恼不堪,甚至还耽误了真正重要的事情。

其实,聪明的人,小事必糊涂;愚蠢的人,小事必伺察。

人生苦短,不是事事都那么重要。那些不重要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过去了。

这样就可以把自己从琐事中抽离出来,留出精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当一个人做到小事糊涂,也就拥有了一种平和的处世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得糊涂是一种豁达

有句古语说得好:“眼里有尘天下窄,心中无事一床宽。”

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天天只抱怨经历的不顺、遭遇的挫折,眼界和心胸都会变得狭小,日子也会过得充满戾气。

曾读过一个小故事:古时候有个囚犯,长时间被困在牢里,他无法改变这个结果,心情很烦闷,觉得房间狭小又憋闷。

正在这时,从窗外飞进来一只苍蝇,嗡嗡嗡地飞来飞去,尽管声音很小,但在烦闷的人听来,却是极大的噪声。

于是他站起来,追着苍蝇打,但无论动作有多轻巧,还是没有打中。

折腾半天,反而把自己累得筋疲力尽,等他坐在床上休息的时候,却发现心中已经不那么烦闷了。

因为这位囚犯在追打苍蝇的过程中,突然觉得自己的房间还挺大,一只苍蝇都抓不到。

牢房的大小并无改变,苍蝇也依然飞来飞去。

可囚徒的心态变了。

既然环境无法改变,不如放宽心胸,不再一味陷于不满的情绪中,困境或许也就转变为顺境。

看似糊涂,实则是一种豁达的心境。

乾隆七年,年过半百的郑板桥好不容易进入官场,立志要当个好官。

他一心为民请命,可这自然就触犯了贪官的利益。做官多年,郑板桥未升一级。

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打压排挤,让他心生厌烦。回望那些历程,他提笔写下“难得糊涂”四个大字,感慨道:“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后来,郑板桥从官场退出,回到乡间,每天饮酒、作诗、画画,“糊涂”度日,却乐得自在。

所以,当前路无法再行进时,退后一步,放下心中的执念,或许会有另一番天地,心境也会随之变得豁达、宽广。

不管外界如何纷扰,内心始终都能坦然又知足,活得潇洒、自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难得糊涂是一种蓄力

《大戴礼记》中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意思是池子里的水如果太过于清澈,则没有鱼可以生存;做人要是太过于严苛,身边便留不住朋友。

看破是一种能力,看破不说破,则是一种智慧。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刘备势弱,被曹操请来一边煮酒一边聊天。

曹操故意捧着刘备,以试探他是否有野心,问道:“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

言外之意,你见多识广,来说说谁是天下的英雄?

刘备见状,便装糊涂,回道:“我哪里能识出英雄呢?”

曹操依旧不甘心,继续套刘备的话,让他别谦虚。刘备继续打太极,说了一圈人的名字,曹操始终摇头。

不得已,刘备问道:“谁能当之?”

曹操指着刘备说道:“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心里清楚,曹操的捧之下藏着杀机。于是在听到这句话的那一刻,他便装作吓了一跳,把手中的筷子抖掉在桌上。

正是刘备的这种糊涂,使得曹操手下留情,放了他一马。

而刘备在自保的同时,也有时间为自己积蓄实力。待机会来临之时,他便顺势崛起,成为一代霸主。

正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做人要善于藏起锋芒,明白什么必得,什么该失,知道何时该进,何时该退。

景初三年,司马懿和曹爽一同辅佐8岁的幼主曹芳。但曹爽对权力的欲望很强,视三朝元老司马懿为威胁。

于是,曹爽利用自己手中的人事大权,拜司马懿为太傅,同时提拔手下的亲信,逐渐削弱司马懿的权力,意图把整个朝廷掌握在自己手中。

司马懿察觉到这一点之后,没有锋芒以对,而是自称旧疾复发,提交辞呈,在家养精蓄锐。他表面上病重卧床,暗地里却用重金培养死士,分布在京城,等待反击的机会。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

称病的第二年,曹爽的亲信要到外地上任,前去司马懿家辞行。司马懿故意在他面前装出一病不起、时日无多的样子。

消息传到曹爽耳中,他非常高兴,更加放松了对司马懿的警惕,放心地带着亲信和少帝曹芳出城祭祀先帝。

而趁此时机,司马懿领兵进城,一举铲除了曹爽的势力。

有所藏,才能有所露。懂得适时藏起自己,谋划、积蓄,才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真实的实力,成就自己的大业。

曾国藩曾说:“聪明外露者德薄,词华太盛者福浅。”

太过显露才华,锐气外露,很容易为自己招来不必要的祸端。

糊涂之人,必有糊涂之福。

人到中年,要懂得做个糊涂人,才能有所积蓄,抓住恰当的时机,成就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家苏芩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到中年读起来更有感触:"曾经以为自己活得很明白,后来才发现,一个真正活明白了的人,不会忍心让自己活得太明白。"

年少时,总是很害怕吃亏,什么事都要求个明白,什么理都想争个清楚,得了什么,又失了什么,在心里来回盘算。

长大后,历经世事,发现活得过于明白,反倒是一种负累。

不如糊涂些,少些计较,多些大度,用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于他人是一种善意,于自己是一种富养。

聆听心灵之声,以赞美之语交流,感受世界无尽的温柔。

来源:木林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