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山水画拓宽了内容与形式上的表现可能。在开拓视野、吸收养分,并不断尝试与突破的当代艺术氛围中,中国山水画的践行者们既在前行过程中回顾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也审视自身从写生到创作过程中的思考维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岗 风景与煤厂(鸡东麒麟山写生) 纸本设色 33cm×33cm 2022年

“写生”指直接以实物为绘画对象的临场习作。在中国最早的两本山水画理论《画山水序》与《叙画》中,分别提出“澄怀味象”“应目会心”“澄怀观道”“万趣融于神思”与“畅神”等观点,深刻表达了人与自然山水之间密切互动的审美关联,即具有审美心胸的观照者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和自然美给予人的精神享受,这可以看作是我国对人与自然山水间产生审美认识、发生审美反映的理论肇始。尽管其中并未涉及观照者何以描绘自然山水,但确实可视为关于观照者面对或描绘自然山水时可能产生的种种审美情绪的理论铺垫。一般而言,在我国古代画论中,与“写生”一词发生直接且具体关联的山水理论,被广泛认为是张躁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不仅是观照者对自然山水产生审美意象的一种高度概括,更精准地阐明了审美创造这个统一的过程。画家在面对自然之万千物象时,必须摈弃世俗顾虑,并将育于灵府的自然山水经过悉心锤炼,化为胸中的、有别于自然山水形态的意象。如此一来,艺术家在创作中才能得于心而应于手,正所谓“中得心源”。其中,观照者对外师造化之“象”和中得心源之“意”的思考与把握,是体悟这个统一过程的关键所在,也正是从写生到创作之间由感悟、融合、提炼到表达的主要核心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岗 麒麟山风景 纸本设色 33cm×33cm 2022年

中国山水画的践行者要从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吸收养分。无论在青年时期的大量摹习阶段,还是中年时期更深层的思考、探索与突破的创作阶段,都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作为汲取养分的核心源泉,尤其是对传统山水画和作品的双重思考。生活在东北大地的黑龙江流域,就地取材可以提供重要的审美素材来源,赋予我无可比拟的创作灵感。这不仅是家乡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精神所蕴含的能量与魅力,更是对家乡每一方土地、每一片山山水水怀有的特殊情怀。这些年在对龙江题材身体力行的感悟与挖掘的过程中,常常被龙江独特的自然风貌与地理环境所感染,那一片片连绵的群山、一条条纵横的江河、一方方广袤的平原,还有那浩瀚无尽的森林与四季分明的气候,都让这片朴实的黑土地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这种生机不仅是自然的真实底色,同时也是描绘过程中的动力来源。当天高地阔的北方荒寒之地得到多元文化的浸润与滋养,当题材本身的原始朴素的力量感与其历史衍变中不断生成的多元性相融合——在这片独特的地域中找到自己的“创作方位”,知道怎样在契合自己内心的题材中去做深层的体悟,进而形成个人特有的精神内涵与艺术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岗《辽宁北镇写生 之一》34.5cm x 34.5cm纸本水墨2023年

“从写生到创作”并非将两者机械式地做孤立对待,而是将其视为融合统一的一体化创造过程。作为来自黑龙江的艺术家,应当竭尽所能地通过画笔来描绘龙江独特的白山黑水、雪野长林、翻滚的云、欲舞的树,在画面中表达自身对北方山水的一种解构。“创作”即是从“象”到“意”的提炼和表达,这种源于自身的独特审美意象,不仅要纵向有别于前辈,又要横向有别于同道。

在写生和创作的互动与融合过程中,结合画面中诸多景物的重叠感、积压的平面化和饱满的情绪,思考着突破的路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保持阶段性精进的创作状态更加难能可贵。山水画家们应主动深入生活、切入实际,在拥抱、感受自然的同时理解和赞美自然,在独特的地理与人文环境中寻求人与自然的情感交流。不仅如此,山水画家们还应该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求新求变,在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理论和作品的关注与深入思考过程中,不断审视自己的创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火 68cm×136cm 纸本设色 2021年

在反思传统和现代艺术的过程中,寻求自身的艺术定位,将中国传统艺术中蕴藏的笔墨韵味和当代特有的思想内涵与人文环境相融汇,同时也将中国的传统山水绘画理念带入一个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视野之中,赋予笔者深入探索和欲求突破的核心所在。

(文/李岗)

(来源:中国美术报)

画家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李岗,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校长、国际美术学院院长,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李岗工作室导师,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文化名家既“四个一批”人才,文旅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获得者,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荣誉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黑龙江省“德艺双馨艺术家”荣誉称号,黑龙江省文化名家即“六个一批”专家,黑龙江省文史馆研究员,黑龙江省青年贡献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