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荣追击土匪郑三炮时牺牲,开枪两次没打响,用野猪油擦枪所致。这曾是一段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讲述了英勇侦察员杨子荣不幸牺牲的经过。细思之下,这件事情还隐藏着一些蹊跷之处:一个经验老到的老兵,为什么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他又是如何从一无所有的穷苦人家一步步成为战斗英雄的?更重要的是,这起悲剧事件最后的结果又将如何影响到东北地区剿匪的大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穷小子杨宗贵奋斗史

山东乡下,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生活窘迫拮据。1918年,一个男婴的啼哭声打破了寂静。他就是后来的英雄人物杨子荣,当时的名字叫杨宗贵。父亲杨万禄靠种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温饱,母亲胡氏操持家务,操劳一生。杨家有几亩薄田,杨宗贵从小就得随手干活,扶犁锄地,逐渐懂事后,更是承担了不少农活。

虽然家境贫寒,但父母待子女有加。杨万禄希望儿子能读点书识字,将来不再象自己这样,靠揽体力活计糊口。于是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他们安排杨宗贵去村里的私塾读书。可惜好景不长,因缴不起学费,杨宗贵只读了两年就得辍学在家。尽管如此,他却从那里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文字知识。

1932年,生活在山东的杨家遭遇天灾,连年旱灾导致粮食歉收,加之兵匪蔓延,生活越发困顿。为了捡回一条生路,杨万禄决定辗转举家迁徙到东北谋生。一家人携带些许家当,步行数百里地,历尽艰难,终于抵达丹东。很快,杨宗贵开始在那里打工谋生,先是在酒家当童工,后来做过船工、放木工,生活虽清贫仍在无可奈何间勉力维持。

尽管家境贫寒,但杨宗贵个性坚韧勤恳。他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勇气和胆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年仅十四岁的他为救落水者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入水,虽未能救人却赢得大家尊重。此后,他就以这份临危不惧的精神在粗重的工作中磨练自己,经受了锻炼。从混混们那里,他还学会了一些行话,为日后当侦察员奠定了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周游历练结识曲波

杨宗贵从丹东一路向西,周游大半个东北地区。他先是在安东、本溪两地打过工,后来又来到牡丹江。在这座城市,他结识了与自己命运相似的曲波。两人同为外地人,靠打工维生,都曾在船坞做过苦力。相见恨晚的他们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友。

曲波与杨宗贵年龄相仿,却是个读书人。他的父亲是开国党革命家,在延安留下过一段经历。解放后,曲波随军在东北扫荡残匪,写作是他的兴趣爱好。杨宗贵则从他身上继续学习文化知识,弥补童年时的遗憾。二人相谈甚欢,在艰苦岁月里彼此取暖,互帮互助度过了一段酸甜苦辣的日子。

那会儿,东北地区形势依然动荡,盗匪猖獗。有一次,杨宗贵在牡丹江码头搬运货物时,遭到一伙歹徒蓄意殴打,当场几乎丧命。让杨记恨终生的是,他们行凶后还泄愤地扬言"把这小子打死,省得吃饱了撑的!"面对这等横行霸道的暴徒,杨决心练好武艺,以备不时之需。

在曲波的引荐下,杨加入了李云龙私人武馆习武。青壮年们在这里学拳脚术,有的还请名师指点,苦心钻研。杨勤恳上进,日夜操练,几年时间里已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在与人切磋时,他屡屡使出狠辣的擒拿手法,动作果决利落令人惊叹。由此可见,这个出身贫寒的年轻人,是怀着一股报怨雪耻的斗志在磨砺自己。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家乡遭日军蹂躏的噩耗传来后,杨怀着捍卫家园的壮志,随即加入抗日民兵。在漫长的游击战线上,他英勇杀敌立下赫赫战功,凭借过人的胆识和智谋,多次摆脱重围突出包围圈。有一次,他独自一人潜入日军驻地,打晕了几名士兵,就地反扑缴获了一批枪支弹药,为游击队添了新的战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智取座山雕奇谋

抗日战争结束后,东北地区剿匪的重任迫在眉睫。盘踞在黑龙江北部林区的张乐山土匪股最为棘手,他们横行数十载,屡经围剿而难以彻底铲除。张乐山本名张作相,绰号"座山雕",因其身手敏捷多次逃出重围而得名。他自幼习武,擅长轻功飞檐走壁,身手了得。

1945年,座山雕被国民党东北先遣军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任命,由此可见其在当地的影响力有多大。然而,随着解放军的到来,剿灭土匪的战役也拉开了序幕。经过一番艰苦的追缉,座山雕的主力已被彻底肃清,只剩下三十余名亲信同党藏匿在深山老林中逃窜。

此时,年轻有为的杨子荣接到了前去剿捕余孽的任务。他带领几名侦察员伪装成普通林工,潜入林区秘密搜寻座山雕踪迹。在严密的布控下,终于有了一线眉目。经过几番周折,杨子荣终于发现座山雕的一名心腹曾在附近出没,便立刻派人将其活捉归案。

在拷问和蛊惑之下,这名心腹终于泄露了座山雕的藏身之处。为了不使猎物惊走,杨谨慎从事,暗中部署。首先他让人在座山雕的老巢周围布下守株待兔的伏击,随后又派去两名通晓土匪黑话的战士,扮做普通当地人混入其中窥探消息。

就这样,座山雕被层层包围,丝毫没有察觉到危机的临近。最终,杨子荣和手下成功摸清了座山雕的落脚点,决定趁夜色对其展开突袭。当晚,他们顺利潜入座山雕的营地,将其活捕。当时,营地内只有区区七名土匪驻守,这让素闻勇猛的座山雕大为惭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一场缉捕行动出乎意料地顺利结束,座山雕等七名土匪被俘获,从此彻底绳之以法。有关部门最终决定,将这些狡猾凶暴、罪行累累的土匪绞射了结。而靠谋略智勇双全缉拿顽匪的杨子荣,也由此光荣跻身英雄行列,名声大振。从此,他与曲波在东北人民心中成为了好朋友的化身和英勇战士的代名词。

四、悲剧前最后一役

智取座山雕一役后,杨子荣在当地赫赫有名。然而,东北遗留的盗匪力量并未就此被尽数肃清。其中,最棘手的要数隶属于"八路军纵队"旧部的郑三炮匪帮。这伙乌合之众在长白山一带横行多年,暴虐嚣张,是扫荡东北的绊脚石。

1946年春,一支新编的解放军营垒发现郑三炮匪帮的藏身处。他们立即请求杨子荣前去剿捕,杨欣然应允。这次,他只带领一小分队七人前往,谨慎行事以免打草惊蛇。经过几日侦察,他们很快就摸清了匪徒的作息和防守情况。

有一回夜里,杨子荣与战士们正蹲守在树丛中准备伏击,突然发现数名匪徒出没在营地周围。时值月朗星疏,视线清晰。杨子荣猛然认出,其中一人正是狡猾凶残的郑三炮头目。他立即打手势,示意手下暂缓行动,跟踪而去。可没走几步,不知为何杨突然回过头来,悄声对战士说了几句,随后迅速朝着匪徒的方向追了过去。

不久,枪声响起,林中一片混战。显然,杨先是将匪徒伏击在一处隐蔽地,但很快遭到了猛烈还击。战况相持难解,双方你来我往,枪炮声不绝于耳。一名战士后来回忆说,自己亲眼看到杨子荣在枪林弹雨中临危不惧,一次次冲到最前线去压制敌人的火力,亲自补给战友弹药。这一战持续了近两个小时,直到天色微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突然传来一声枪响,很快便是杨倒下的身影。一切陷入短暂的沉寂,只听得树枝簌簌作响。不久,平息战火的消息传来,郑三炮匪帮仅剩几名余孽逃脱。经战士们冷静分析,杨临终前似乎想向战友示意些什么,但终因伤重不治,壮烈牺牲了。

五、惨死迷雾真相探析

关于杨子荣究竟是如何不幸牺牲的,民间很快就流传开了各种各样的说法。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枪膛里藏猪油所致"的传闻。具体来说,这个说法的内容是这样的:

当天杨子荣临阵前曾将枪膛里灌注了野猪油脂,原本是为了保养防锈。但不幸的是,这次行动过于仓促,他来不及将油渍除尽。遭遇郑三炮埋伏时,当他连开两枪却没有射出子弹,正是因为猪油堵塞了枪膛所致。最终,他在弹尽援绌之际惨遭敌人包围射杀。

这番说法在民间口耳相传,颇具戏剧化色彩。不过,细想之下却颇有些荒诞不经。一个阅战如此彪炳的老兵,竟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用猪油来保养枪支,这实在是令人难以置信。何况,杨子荣在牺牲前,曾试图用最后一点力气向战士们示意什么,他到底想说什么?很可能还隐藏着别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历史文献记载中,我们得以进一步追查此事的来龙去脉。1946年5月,杨子荣生前最后一次与曲波见面时曾说,"我这次去剿郑三炮,凶多吉少啊。"从这番话中可以感受到,他对接下来的行动是有所顾虑的。

当地一位曾参与过围剿的老人还有另一种说法。他说,当时不知为何杨子荣匆匆返回后只来得及对战士们嘱咐几句,就急忙离去。紧接着,枪声响起。他怀疑杨可能是事先已摸清了郑三炮的踪迹,因此孤身先行,寻机伏击。但很可能遭到了埋伏,中了圈套。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关于杨子荣牺牲的真相中,还存在着一些未解之谜。民间所传的"野猪油说"有失偏颇,更多还是出于对这位英勇战士的敬仰和怀念。不过,细思之下,真相的另一种可能性或许正如老人所说:杨子荣临危不惧,孤勇先行偷袭,最终不幸中了埋伏而壮烈牺牲。这一猜测也许更加贴近历史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