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距517新政刚好满月,当时央行提出设立3000亿的保障房收储再贷款,用于支持地方政府收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妈出资

由央妈提供低成本再贷款资金,激励21家全国性银行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

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4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全国性银行。

银行按照自主决策、风险自担原则发放贷款。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贷款本金的60%发放再贷款,可带动银行贷款5000亿元。

其实在去年就有在讨论了,后续在个别城市有过小范围的试点工作,具体不详,官方透露的信息有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国企收储

前几天,央行在济南召开“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作推进会”,听取前期的推广试点经验,为下一步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工作能顺利进行。

房地产收储工作,目前主要通过地方国企和城投找项目,然后找银行贷款,银行找央行再贷款,所以银行需要承担信用风险,项目审核还是会偏严格,比例要求项目必须完工等,其次是要求对方打折出售。

1年多的试点工作,收储平台主要是城投等地方国企,所收购项目也主要是城投或国企自己开发的现房项目,主要解决的是新城及近郊区域存量高、去化难片区项目的收购,从而改善其高存量、低去化、高风险的市场认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购重点

今年的动作不可谓不大,诚意也很到位,如果说以前一直驮而不举,说明一直在深度多元化革新,救市早晚会成功的,

细则很多,挑几个重点来提一下:

1、收房的用途: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的民生工程,可以租也可以卖。

2、实施主体:地方城投或者国企,主要是实力强的国企来主导,而且选定的国企或者下属机构不可以接入政府的融资平台,应该是为了避免增加当地举债冲动。

3:收购对象:主城周边储量大的房子,烂尾楼不要、资产纠纷不要、产权不明不要,也就是安全、干净的资产。烂尾业主不在此次救援范围。

4、合法合规:市场化、法治化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存量商品房:明确提出不搞强买强卖,要你情我愿,出价低了我不卖,也不能搞强拆。

最近救市网上全是利好,评论区全是吐槽,形成两个极端。

为什么呢,国家出发点是先救产业,行业兴旺,个体才能雨露均沾,而吐槽最多的无外乎利益既得者,接最后一棒的或者无病呻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储难题

此次的收储工作难度也是不小的。

比如二手房的收购中,就像同一小区,但不同户型、不同楼层的定价的认可度都受到很大的怀疑。所以在试点一段时间之后,只好放弃存量二手房的收购了,转而改向新建楼市的收购,毕竟同一个主体谈和面对上千业主沟通成本是不一样的,万一激化矛盾,对当地政绩也会造成很大影响。

市场环境下,房企闯下的祸,就得房企自己来承担、自己来处理。尤其存在资金转移的房企,更应当通过司法手段将转移的资金追回。

让地方国企为房企擦屁股,就算能够暂时缓解风险,房企自身不努力,也无法从根本上解除房企的风险。

搞不好,又会让无良房企钻了空子、转移财富。前些年赚取的天量财富,通过股权、资金腾挪出去的还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产商摆烂

解决地产风险问题,真正的责任主体是地产商,不是银行,也不是地方政府,更不是这些掏空下半生拿到却是烂尾楼的业主。

对地产商来说,不是没有资金,更不是没有资产,他们将资产转移到个体和基金,名下却是一大堆天量财富,却要等着政府和银行来救,这种行为就是犯罪。

这种风气被惯太久了,当行业不景气就破产清算或者转移财富,留下一堆烂尾让当地擦屁股,

这次会利好地产商、当地财政、低收入群体和改善的豪宅群体

会利空主城周边房产,尤其是郊区有了房产,旁边却是收储对象的楼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