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是一年“考古时”。即日起,“考古2023”系列稿件将陆续见刊,这是澎湃新闻·私家历史连续第五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邀请多位学者撰写总结性稿件,对过去一年中国的重大考古发现做全时段、全方位梳理,以飨读者。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23年的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的一项项考古成果,再次见证了时代的繁荣、文化的交流、族群的融合。本年度的考古工作,城址考古精细,墓葬考古有序,手工业考古渐趋系统,宗教考古硕果累累,水下考古勇于创新。

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本年度出版的《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明卷》,以都城考古、帝陵考古、墓葬考古和瓷窑址考古等为重心,综合介绍20世纪,特别是1949年至今的宋辽金元明时期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重要成果;作为第一部对宋辽金元明时期迄今已有的主要考古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探讨的论著,将为今后宋至明代考古学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考古学·宋辽金元明卷》封面

都城及地方城市考古

都城遗址多接续以往工作持续开展。北宋东京城遗址的考古工作,一是开封州桥及附近汴河遗址通过对河道内堆积的发掘,进一步明确了州桥东侧汴河河道的具体形态、淤积、兴废过程。二是围绕两项基本建设项目展开,位置对应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墙北段内侧与南墙西段。西墙北段内侧发现北宋文化堆积、明代墓葬、明代道路等遗迹,反映出北宋以来城市规模的变迁以及黄河泛滥对各个历史时期城市形态的影响。南墙西段清理出城墙、城内外道路等遗存,此对于研究北宋东京城布局、防御体系、城墙营造工艺等内容均具学术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宋东京城外城西墙北段内侧出土遗物

宋国故城遗址2023年在发掘早期遗存时,发现两周至两宋时期夯土城墙以及明清时期河沟、护堤、房址、墓葬、灰坑和灶等遗迹。据文献推测其中一处高台建筑基址是明代建造的纪念唐代睢阳保卫战雷万春将军庙旧址“雷将军庙”。

2023年度,辽上京考古队在上一年度工作的基础上,对辽上京皇城西南部大型建筑基址进行勘探与发掘,发掘遗迹主要包括南向、东向两组大型院落,及其主殿、配殿等四座单体建筑,和回廊、院墙等附属建筑。经发掘确认,南向院落的东西回廊进深2间,与中殿JZ1一样至少有3次大规模营建,由此说明,此院落于辽代始建时即规划为南向的高等级大型建筑。东向院落轴线由门殿、中殿与后殿构成,四面由回廊、院墙围合,始建于辽代,与南向院落在辽代的改建(JZ1B)同期,中殿挟屋、院墙等附属建筑在辽代中晚期曾有改建,整体院落格局一直沿用至金代废弃。地层关系显示南向院落的营建时间早于正南街以西的东向院落,其性质与功能值得进一步探索。

金上京遗址本年度考古工作集中于皇城西南部建筑遗存,清理出建筑址2座,道路遗存1条,院墙1道,灰坑3座。完整揭露出的2座建筑址,分别编号为1号台基址(TJ1)、2号台基址(TJ2)。1号台基面阔十间、进深三间,台基北侧有1条青砖铺就的道路;2号台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台基南侧中间残存一斜坡状砖砌踏道,北、东两侧清理出1道院墙。出土遗物有大量砖瓦、建筑饰件、铁钉,少量陶瓷器残片、铜泡钉、铜饰件、铜钱。本次发掘的两座建筑基址存在打破关系,说明该区域至少存在金代早晚两个时期的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上京遗址2023年度发掘区全景航拍

2022年至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于丰台区万泉寺村产业用地项目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金中都城内一条重要的南北向道路遗迹,宽约20米,从所在位置、道路规格以及使用和沿用情况来看,初步推测是端礼门门内大街,为进一步探寻端礼门的准确位置提供了新的资料。

太和城遗址2023年发掘内城东部,揭露八号建筑基址的东门及东廊道、内城的东门及东城墙,出土瓦当、滴水等遗物,年代应为南诏中晚期至大理国早期。

元中都遗址2023年度发掘的宫城东门内侧建筑遗存分为两期,第一期是以基址7为中心的一组开放式建筑群,年代为元中都的营建时期(约1307-1311年);第二期继续沿用基址7大殿,在其外围建造多处小房屋,并修筑围墙和道路,形成南向封闭式院落,年代为元中都的废弃时期(约1330-1368年)。两期遗存的主要建筑皆为仓储性质。

明中都遗址接续2022年的工作,在宫殿院落与水系遗存方面亦有新进展。前朝主殿西侧发现朵殿建筑,有助于解明主殿布局及其与廊庑的连接关系。前朝宫院的西南角发现方形转角建筑以及门址和连廊,为明确明中都宫城内东华门与西华门之间横向道路的具体走向提供了线索。水系方面,内金水桥的西边桥、中轴西侧连廊跨越内金水河道的廊桥、内金水河过宫城南城墙的东南出水口等水系关键节点的发掘,使宫城内金水河河道、桥址的位置、规模和基本形制愈加清晰。

圆明园扇面湖遗址本年发掘西半部,基本厘清了历史上圆明园大宫门外扇面湖水系的具体位置、分布范围、营造方式,明确了扇面湖西北部进水口的具体位置及工程做法,此外发现一处西岸临湖建筑相关的187.6米长地钉。

地方城考古工作和研究亦有较多收获。扬州桑树脚大型建筑基址群2022-2023年度发掘揭露出唐代扬州罗城北城墙相关遗存和多处不早于该段城墙的大型建筑相关遗存,为认识桑树脚大型建筑基址群的遗址内涵和扬州城遗址不同时代的空间格局及其沿革提供了新资料。蜀岗古代城址南城门遗址2023年度发掘门址东半部分,初步发现多期城门相关遗存。

神木杨家城城址即唐宋时期麟州故城,新发现“北城”一座,与已知的3座小城大致同期,本年度重点发掘了内城南门,门址结构包括主门道、东西墩台、外瓮城、瓮城门道、角台、瓮城内建筑群、储排水设施等,城垣轮廓清晰,军事性质浓郁,是北宋控扼西北、抵御辽夏的重要屏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家城城垣结构示意图

武安州是耶律阿保机最早建置的头下州之一,并由此开创了头下军州制。2023年首次进行考古发掘,基本确定了武安州州城的城墙四至及护城河,为研究辽代州城规制提供了新材料。

邓州古城2022至2023年的发掘揭露出宋代街铺、明代庭院、清代街巷以及迎旭门区域早期城墙等遗迹,为研究邓州古城的布局及沿革补充了重要信息。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本年度发掘集中于朔门城门-瓮城区、瓮城外港口区、3号码头南侧及2号沉船区域,朔门城门-瓮城区目前揭露出早晚两期的城门、城台、城墙及瓮城基址。港口区新发现9号码头1座。瓮城北侧及3号码头南部北宋江岸得到确认,深化了对岸线变迁轨迹的认识。古河道内2号沉船船体轮廓及其附属构件分布范围已初步摸清,并在7号码头码道上新发现了3号沉船。

山东菏泽南华遗址通过发掘被确认为一处金元延续至明清的城址,结合文献,应属曹州古城。

新疆博乐市达勒特古城遗址为宋元时期孛罗城旧址,本年度大体确认外城道路及内城北部早期遗存,为推动古城形制布局与历史沿革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2023年度发掘内城北门外台地上的1号遗址,揭露出大型土坯构建的多间房建筑基址,其性质可能为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沿用至元代的官署遗址。

重庆官坝遗址2023年度清理了一处南宋时期高规格建筑台基,发现水井、灰沟、冲沟等遗迹,确认了该遗址是南宋酉阳知州、知寨治所所在地,是酉阳冉氏土司始封之地,填补了酉阳冉氏土司乃至重庆地区土司考古工作的空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官坝遗址宋代建筑台基局部

在土地储备、考古前置的背景下,各地方考古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县城城市发展史的连续性与延续性愈受关注。本年度配合基本建设剥离出的古县城遗迹包括城墙城门、城内功能分区、生活居址等。

江山古城墙始建于明代隆庆元年(1567年),本次发掘确认了通昌门位置并揭露了残存的城墙,为研究明清时期地方(县级)城墙的形制、修筑过程以及城内建筑的分布提供了鲜明个案。江西鄱阳饶州府鄱江门遗址为一处明代城门遗址,本次发掘揭露了房基、灰坑、城门墩台、墁坡、道路、城墙等多处遗迹,结构清晰完整。

功能分区是认识城市布局与发展沿革的重要线索,龙游大南门县衙遗址发掘确认县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从南向北依次为白莲桥、谯楼、仪门、戒石亭、正堂、穿堂、后衙、正衙,遗址北区清理出宋代遗迹与明代遗物。上虞孔庙遗址发掘揭露了各时期生活遗迹20余处,呈现了宋元明清时期孔庙的建筑格局,为研究我国学宫建筑布局、县学祭孔礼制提供了新的资料。淮安新路遗址本年度发掘揭露的主体遗迹是一处明代晚期街巷类遗址,包括主干道系统及两侧有序分布的房址。开封双龙巷历史文化街区发现明代街巷与大量建筑基址,出土了类型丰富的遗物,展现出明代开封城街巷布局形式与明末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形式下百姓们的日常生活气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虞孔庙遗址出土宋代墨书“县学”款瓷碗底

生活居址是城址中常见的遗址类型,北京市路县故城城址内东南部遗址区清理出成排分布的金代房址与相当数量、形制规整的灰坑。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余杭古城遗址开展第二期考古发掘,配合地块出让发掘该地块东侧五个地点,揭露两汉、六朝、宋元等多期生活面。

墓葬考古

除绍兴南宋皇陵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外,本年度全国多地因配合基本建设发现了大量的宋元明清墓葬,本文此处择选年代信息明确或保存较好的墓葬以及规模化的墓地作简要介绍。

皇家陵墓包括绍兴宋六陵和北京海淀四王府村明代皇室墓地。绍兴宋六陵遗址,本年度发掘了三、四号陵园。三号陵园位于二号陵园以西,发现门殿、享殿、围墙、石藏子等遗迹,其平面布局和尺度与一号陵园基本一致,为帝陵上宫。陵园上宫东北方向发现一座小型的平面呈“凸”字形的遗迹(M5),也有石藏子,或为皇后上宫。三号陵园东南部发现一座方形砖砌土圹,或为“火窑子”遗迹。四号陵园位于二号陵园正南方,发现门殿、享殿、围墙、石藏子等遗迹,其平面布局及尺度也与一号陵园基本一致,同为帝陵上宫。四号陵园与二号陵园形成明显的组合关系,二者为同一帝陵的上下宫。宋六陵不同陵园、陵园不同位置的具体做法存有差异,其背后的营造逻辑和思想观念值得探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六陵三号陵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宋六陵四号陵园

北京海淀四王府村明代皇室墓地考古发掘共发现明代皇家墓园3座,东西并排分布,均坐北朝南,有前、后两进院落组成,整个墓园由大门、围墙、二道墙、享堂、祭台、附属建筑、墓葬组成。经考证,3座墓园分别为早殇皇子公主合葬园寝、裕嫔园寝、妃嫔合葬园寝,级别仅次于帝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京海淀四王府村明代皇室墓地MY2M4三维结构图

纪年墓以宋墓居多,且多发现于南方,其可作为断代标尺为研究南方各区域宋墓的形制布局、演变及其反映的社会生活、葬俗文化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浙江德清上杨村杨抱元墓,系二次葬,墓主为南宋武将杨存中之女。墓葬主体由墓室、墓顶铺砖、封土石圈、圜墉、环道、地坪、排水沟构成,墓葬北侧发现陵园垣墙与排水明沟。出土青白瓷器、铭文砖、瓦当、铜钱、墓志等文物。湖北黄梅康家垄墓地的北宋纪年墓,墓主黄蔚卒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该墓为土坑竖穴石椁墓,葬具为一椁二棺,出土陶瓷、金属器等40余件随葬品。丽水云和梅氏夫人墓,墓主卒、葬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墓葬主体结构为三室券顶砖室墓,分主墓室及南、北两侧室。出土器物丰富,两侧室多出陶瓷器,主墓室多出金属器,该墓对于认识北宋处州叶氏、梅氏家族关系及经济社会面貌具有较高价值。湖州安吉程大昌墓,墓主卒于庆元元年(1195年),二年四月辛酉夫妇合葬于安吉县梅溪乡邸阁山,墓上存在地坪、圜墉残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德清上杨村杨抱元墓俯拍图

纪年明墓发现较少,九江太平桥村发现一座明万历十五年(1587)纪年墓。忻州忻府区河习头发现明代纪年砖室墓,墓主卒于万历十六年(1588),墓葬保存完好、营建讲究、随葬品丰富,木质葬具及献祭用品保存良好。现存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明代土司墓——冉跃龙夫妇合葬墓调查清理出买地券和“会葬题壁”碑。

本年度发现有较多保存良好的宋辽金墓葬,为研究这一时期南北方墓葬的区域、时代特征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河南焦作山阳区发现一座圆形仿木结构单室宋墓,出土有墓志。

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发现辽代中晚期的小型贵族墓葬,由墓道、甬道、砖室及木构八角形椁室组成,全长19米。赤峰市喀喇沁旗凤凰山墓地发现两座辽代晚期汉人墓。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保安村发现五座辽代晚期墓葬,为斜坡墓道单石室墓。

山西长治潞城区羌城金代墓地清理出三座金代仿木结构砖室壁画墓,墓室内有题记、墓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山西长治潞城区羌城金代墓地M19北壁

丽水庆元盖竹村发现两座南宋中晚期墓葬,分别为单室石椁墓、砖室墓,出土铜钱、“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方形铭文铜镜以及浙闽赣交界区域常见的青白瓷瓶、盒。金华东山宋墓共发掘宋代茔园墓葬2座,编号M1、M2。M1年代为南宋后期,由封土、墓前建筑、地下墓室组成,墓前建筑由北向南依次是封土基座、垣墙、拜坛、通道和墓祠,墓室为双室并列的夫妻合葬墓,随葬铜器、瓷器。M2年代为南宋中期,茔园仅存一段石铺围墙基址、地坪和封土基座,墓室为长方形砖、石双层顶砖室墓,随葬瓷罐、金耳环、铜镜。M1是金华地区发现的首座平民阶层的复合式带墓祠茔园墓,此种茔园制度的成熟和普及或与南宋理学盛行并确立其正统地位的历史背景存在一定联系。重庆合川双槐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博牛石墓群中南宋中后期的同穴异室的仿木构双室石室墓,出土两件石函,此为重庆地区宋代石室墓中首次发现石函类葬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华东山M1全景(南-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华东山宋墓瓷鬲式炉

规模化的墓地宋金时期少见,以明清平民墓居多,此与明清时期葬俗与社会结构有关。吕梁汾阳小相寨宋金至明清墓群中,宋金时期仿木结构砖雕墓、元明时期壁画墓的集中发现较为亮眼。山东烟台莱州东关东南墓地清理出墓葬88座,年代以宋金时期为主,另有部分唐代、元代及明清墓葬,均属平民墓葬。南京邓府山西六朝至明清墓地清理出墓葬150座,其中宋墓31座,绝大多数为土坑墓,出土器物有陶瓷粉盒、金银首饰、铜镜等,其中金银首饰上多有铭文。晋城高平米山北朝晚期至明清墓群共有墓葬344座,宋金元时期墓葬形制为砖室墓和土洞墓,明清多为仿木结构砖室墓,家族聚集埋葬。河南交投焦郑高速公路有限公司焦作至平顶山高速焦作至荥阳(荥阳段)项目工程地段的汉代公共墓葬区见有宋代墓葬18座、明清墓葬39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吕梁汾阳小相寨宋金至明清墓群出土器物

北京房山区汉代广阳城西城墙外墓葬区发掘墓葬125座,包括明清时期竖穴土圹墓44座。北京地区集中发现上百座明清墓葬的还有平谷区马坊镇石佛寺村明清平民家族墓地、朝阳区王四营乡官庄新村明清墓地。苏州白云桥遗址、常熟仲家湾古墓葬经发掘确认均为清代平民墓葬区,后者或以家庭为单位聚集埋葬。

手工业考古

手工业考古是生产生活的直接反映,本年度所见手工业考古类型仍以窑业考古为多,时代横跨大、分布面积广、遗存类型丰富。冶金遗存、盐业遗存相对较少,分布零散。此外,还发现有酿酒作坊。从诸多发掘实例中可见,手工业考古的基本工作和研究路径是在聚落考古理念下,以生产链条为指引,完善原料获取—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的过程。

霍州窑是汾河流域宋元时期的重要窑址,自2022年以来,通过地毯式调查结合重点勘探,明确了窑址保存状况、分布范围及分布演变规律。散点式发掘多个地点,揭露了金元明时期窑炉、作坊、灰坑、沟、井等多类窑业遗迹,出土了大量瓷片与窑具。两年系统的考古工作,建立起了霍州窑业历史分期标尺,其于北宋后期始烧,金代达到成熟,形成以细白瓷产品为主流产品、“擦涩圈”叠烧为主要装烧技术和细凸线纹印花为装饰特征的产品面貌;元代成为全国唯一生产细白瓷的窑场,产品或已进入宫廷消费;明代以化妆白瓷日用器为主,流行白地褐花和黑花装饰,生产活动一直延续至清代。霍州窑的考古新发现填补了北方地区细白瓷发展史的缺环,本次发掘完整地揭示了明代窑业生产布局,丰富了北方地区陶瓷手工业生产经济形态,对于推动南北方窑业对比研究亦具重大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村窑址发掘点总图

为进一步完善黄岩沙埠窑业生产操作链,本年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接续2022年的工作,致力于竹家岭窑址作坊区的发掘。通过发掘,窑址南部作坊区域格局和遗迹性质基本清晰,其中窑场围墙的发现较为亮眼,此类型遗迹在过往窑业考古中甚为少见。至此,黄岩沙埠窑的年代序列、窑业生产操作链以及生产、流通、消费的全产业链均较完整。

本年度瓷窑址调查工作有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系对江西抚河流域窑业遗存进行的考古调查,调查确认窑址160余处,基本理清了抚河流域古代窑业的特点、时空格局和发展脉络。

明清窑址见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云南等地。江西景德镇落马桥窑址在不同区域揭露出分属元、明、清三代的窑业相关遗存,其中元代建筑空间结构的进一步厘清对于探讨元青花的生产性质和生产组织形式具有重要意义。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对福建明清青花彩瓷古窑址进行调查,调查范围主涉漳州、龙岩、厦门等地,已确认明清时期窑址138处,厘清该区域内主要外销瓷品类及窑业生产中心在明清时期的数次变迁。漳州云霄乌珩明清窑址本年度揭露上、下叠压的早晚两期窑炉,早期窑炉为明代晚期至明末清初的横室阶级窑,晚期窑炉为明末清初的斜坡式龙窑。醴陵王大德生窑是清代至民国时期醴陵窑青花窑址之一,本次发掘揭露出一座阶级龙窑、房屋基址及相关的淘洗、配釉作坊遗迹,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当时的制瓷工艺流程。广东惠东白马明代窑址群,其2023年度的考古工作集中于Y4、Y5间的台地及废弃堆积。狮岗大理窑遗址是云南明清时期滇西地区最为重要的瓷窑,2023年度发掘遗址中心区的外围区域。

除却瓷窑址,还发现多处砖瓦窑遗址。辽宁朝阳热水汤东山遗址,清理辽代烧制砖、瓦窑址7座、窑渣灰堆1处。重庆忠县皇华城张家院子窑址揭露一座南宋时期半倒焰式室型制瓦窑,是皇华城制瓦类窑的首次发现,为皇华城遗址内的建筑材料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湖南怀化桐林窑窿坡窑址为明洪武城墙砖官窑,2021、2023两年度的考古发掘,共揭露楚汉墓葬149座,明代城墙砖砖窑20座,汲水坑1座,共出土明洪武时期城墙砖2000余块及窑工生产生活用具百余件。通过对遗存的初步研究,明初城墙砖砖窑的窑炉形制、生产关系体系、选址特征及原料产地等问题得到了解决。

冶金遗存亦有相关发现。福建安溪青阳下草埔遗址本年度迎来第五期考古发掘,揭露遗迹性质包含了生活居址和冶炼遗迹。遗址内新发现3处块炼铁竖炉炉址,炼炉保存状况各不相同,可见鼓风操作坑,丰富了对宋元时期块炼铁竖炉炉型结构的认识,是泉州宋元时期冶铁手工业考古的新发现。重庆小农场明代冶铁遗址考古发掘清理出炼炉、矿石加工焙烧区、炼渣堆积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炼渣、矿石、石质鼓风构件等冶炼遗物。调查发现周边存在矿洞、露天采矿点、生活居址、码头等遗迹。本次考古工作揭示了生铁冶炼流程,为完善产业链条及推动本地区生铁冶炼技术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武隆区小农场冶铁遗址发掘区正射影像

重庆武隆盐井峡盐业遗址揭露了一系列与井盐产业相关的遗存,较为完整地反映出当时的制盐生产链、工艺流程与作坊布局。盐业遗址包含了宋、明、清-民国三个大的时期,经历了从白马盐场到盐井温泉再到涐江井的发展过程,其中保留的制盐遗存均属于清代-民国时期,展示了这一时期涐江井生产的繁荣场景。

吕梁汾阳芦家街明清酿酒作坊遗址是北方地区目前发现年代较早的烧酒作坊遗迹,清理出炉灶、水井、发酵池遗迹。

水下考古

2023年度的水下考古工作最为亮眼的即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明代沉船遗址,此外还有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以及海坛海峡海域考古调查。

2022年末备受瞩目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明代沉船遗址,在2023年5至6月、9至10月迎来两个阶段系统的考古调查。两次调查探明了遗址分布范围,完成了资料采集、出水文物提取等工作。一号沉船为明正德年间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地进行陶瓷贸易的出航商船,二号沉船为明弘治年间从海外输入木材的回航商船。这是我国首次在同一海域发现出航和回航的古代商船,填补了我国古代南海离岸航行路线缺环,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流动。此外,本次深海科技与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的调查,对于我国深海考古发展具有里程碑式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遗址柔性机械手提取文物

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遗址本年度清理出木质船体和大量成摞摆放的瓷器堆积,出水数万件元代晚期龙泉青瓷器,是目前出水龙泉瓷器最多的一艘沉船,是元代晚期龙泉瓷器外销高峰的典型代表。舭龙骨实物、船灯、测深锤等航海及船上生活相关文物的发现对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对海坛海峡海域实施水陆全覆盖调查,共调查海岛海洋文化遗存113处,潜水探摸确认了6处水下文化遗存,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赤礁屿二号明代沉船,出水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花瓷等船货。

宗教考古

2023年度,宋元明清时期宗教遗存的考古发掘取得较大进展,仍以佛教遗存为主,此外景教的考古成果尤为突出。新疆吐鲁番市西旁唐宋时期景教寺院遗址自2021年开始发掘,建筑遗存分岗顶和岗坡两部分,岗顶景教寺院遗址由南北并排的3栋东西向建筑和附属建筑组成,在结构上既具有中亚等地景教寺院的特征,又采用了吐鲁番当地的建筑技术。该遗址始建于唐,主体年代为高昌回鹘时期,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早期景教遗址,对于研究古代西域多元宗教与文化交流、景教史、西域语文等具有重要意义。2023年奇台县唐朝墩古城遗址考古发掘工作有了新进展,在遗址的景教寺院区发现了一处绘有彩色壁画的房址,壁画面积达15平方米,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早期景教壁画遗存,房址始建于唐代,沿用于高昌回鹘时期,于高昌回鹘中期改建。

西旁景教寺院遗址俯瞰图

佛教考古方面,嘉兴市东塔寺遗址的考古发掘收获颇丰,本年度工作集中于北宋修建的东塔塔基部分,出土宋至明时期玉、石、玻璃、铜器等。塔基主要由夯土砖石、缸基、木板木桩组成,结构之复杂考究甚为罕见,对于研究宋代建筑营造技术及佛教文化有较高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塔寺塔基遗址航拍照

泉州西姑山遗址年代主要为北宋中期前后,应为泉州地区最早佛教寺庙延福寺北宋中期前后的1处分院,为研究北宋时期佛教在泉州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吐峪沟东区南部2号寺院遗址为西州回鹘时期营建的大型官方寺院,遗址可分三期,年代为公元10世纪后半叶至14世纪。本年度发掘明确了寺院北部僧院部分的形制布局及功能分区,出土了装藏铜器、金铜佛像、佛经写本、借贷契约以及生活用具等文物,为回答吐峪沟东区南部3座寺院遗址的营建时间、性质功能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联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线索。

自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石窟寺的保护和利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内蒙古阿尔寨石窟2023年发掘山顶中部的4号建筑基址和8号建筑基址,经发掘,阿尔寨石窟4号建筑基址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二次利用形成内蒙古明代保存较完整的带回廊式砖木结构的宗教建筑基址,为研究明代阿尔寨一带的佛教活动提供实物资料。荣昌刘家庙摩崖造像时代为晚唐五代、南宋、明代和清代,2023年揭露数座窟前建筑基址,清理了寺庙相关的僧、俗墓葬,新发现了一批窟龛、造像残件及石刻构件,为研究临崖石窟的窟前建筑形式提供了新的材料。此外,配合发掘的调查发现晚唐五代、宋代和明清时期的石刻造像16处,基本厘清了荣昌地区晚唐到明代石刻造像的分布情况及所流行的类型和题材,宋代以降荣昌地区的造像活动深受大足和安岳等地的影响。

长城、军事遗存考古

本年度长城考古亦有较多收获,主动性考古发掘有陕西靖边清平堡遗址。陕西靖边清平堡遗址是明代延绥镇长城沿线驻军城镇“三十六营堡”之一,2020年-2022年的考古发掘揭露出中心楼、南门及瓮城、显应宫、民居与商铺、堡外的寺院等遗迹,2023年度在此基础上,完整地揭露出堡外寺院(6号基址)以及7号建筑群部分基址。遗址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成化至万历年间,晚期为万历至康熙年间,在清平堡使用的时空范围里,蒙汉两族关系和平、友好,故而清平堡比起军事防御更多的作用是为民族的交流融合提供了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陕西靖边清平堡遗址发掘遗迹分布图

其余长城遗存的发掘多是为配合保护修缮项目或基本建设进行的。2023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延庆长城60-64号敌台及59-64号敌台间边墙保护修缮项目范围内的明长城遗存进行考古发掘,在明确建筑布局结构、建筑形制、修建技术之外,首次发现了一处长城沿线存放武器的库房与400枚石雷。此外还有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明长城小元峁段、呼市武川县金界壕良泉坝段的考古发掘。

四川金堂县云顶城、富顺县虎头城皆为抗击蒙军的名城,2023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了此二城,基本理清了城址的轮廓、范围和城墙城门的走向以及相关的地面遗迹等,明确了两座城址的年代、结构特点等,并对功能分区等作了一定的讨论。

其他

本年度发现的遗存类型还有聚落、书院、海防、堤防、万里茶道、摩崖石刻等。

聊城连庄五代至明清时期的村落遗址发现五代至北宋早期的菜畦遗存。固原南屯遗址是一处较大的北宋末至南宋时期的聚落遗址,存在铸铜活动。黑龙江大庆九间遗址发现丰富的辽金遗存。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元明遗址出土了丰富遗物,可修复器物近两百件,多元明时期的瓷器。汶上王鲁庄遗址明清时期水沟和水渠类的遗迹,或为农田灌溉类的水利设施。

武夷山市屏山书院遗址本年度揭露了南宋至明清时期的四期建筑遗迹,为研究宋代以来武夷山地区乃至福建地区的书院历史、书院建筑形式及其变迁提供了实物资料。

山东垦利海北遗址是从北宋晚期延续到明代的沿海港口市镇类遗址,2023年发掘揭露出宋金时期的道路,明代的犁沟和农田。山东广饶唐头营海防遗址主体年代为明清时期,推测为明代百户所。河南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通过近三年的考古调查,摸清了新乡境内汉、宋金、明各代古黄河堤防的分布范围,保存状况和夯筑工艺。

万里茶道是继丝绸之路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国际商道。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内蒙古境内的万里茶道主要线路进行了梳理,对茶道沿线重要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

安吉杭垓镇吴村仙人洞发现多处有明确纪年的摩崖石刻,内容为记事、记名、记诗或刻画符号,可辨认纪年号达10个,年代涵盖唐、宋、明三代。

(上述总结盘点的资料来源主要为各地方日报以及文博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各省市考古研究所官网及微信公众号报道的年度田野工作盘点,错漏之处,敬请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