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世界很荒唐,处处让你奉献爱心,可到你需要爱心的时候,所有的人只谈钱。

上个月底,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24年版)》,其中第五条明确提出了“无偿献血,助人利己”的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按照惯例,这个宣传口号一定是要被嘲讽的,比如说:

如果献血对身体有好处,那普通老百姓可能连排队的资格都没有!
  • 如果献血对身体好,没点关系,不送点礼,能献上吗?

更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卫健委官网里面,还提了这么一句,“无偿献血,是中国公民的健康素养”。

咱也不知道这些做政策宣传工作的人是不是脱离人间太久了,以前我一直以为,无偿献血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现在居然成了基本素养了。

也难怪,曾经的“无偿献血”,即便没有奖励,依然有人积极参与。

然而如今,虽然送牛奶、日用品、甚至给予现金补贴,却很少人响应。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谁又该为无人献血买单?

献血站不连网,异地用血频受阻

今年四月,山东日照的铁先生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了一个令人不快的经历:

他的妻子在济南接受手术急需用血,尽管他自己曾献血13次,本以为妻子用血不会有问题。

然而,医院方面却告知他,他在日照的献血记录在济南无效,必须在当地重新献血才能为妻子准备血液。

铁先生与当初献血日照血站的沟通过程也颇为波折(据说电话一直打不通)。所幸,血站在14日向媒体表示,问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手术很顺利,没有用上血)。

我们不禁要问,在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血液调度平台,在技术上绝对不是难事,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一直没有去推行这项工作?

在铁先生最初公开投诉时,由于一些关键信息不够明确,导致公众对他的遭遇产生了广泛的同情。

人们容易设想自己或家人在需要用血时可能遇到的困境,并对医院及血站的处理方式感到失望。

尽管随后的报道提供了更多细节,血站也采取了积极的解决措施,但“献血无效”的负面观念仍需花大力气去消除和澄清。

这个事情在网上引起广泛的讨论,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家中长辈坚持献血长达30年,但在自己遭遇意外需要用血时,却不得不自费购买,并且在经历了一系列繁琐的证明过程后才获得了帮助。尽管长辈献血的初衷并非为了获得回报,但在真正需要帮助时,却遭遇了复杂的程序,这让人感到非常失望。我们献出的血液被谁用了?其产生的利润又流向了何处?”

献血时候说的很好,用血时百般推辞,让很多献血者伤透了心。

与此同时,打开搜索引擎搜索“血库告急”等关键词,就会发现很多地区用血紧张,号召广大市民朋友伸出援手的新闻。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官方院大力推广献血活动,但实际上却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献血的人越来越少。

问题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分配的不公正,即在权利与义务、利益与风险之间的不均衡,以及对事实的隐瞒和双重标准所导致的差异化对待。

为什么没人愿意献血了?

免费而不是优先

铁先生的情况引起了人们对无偿献血政策理解差异的关注。

首先根据《献血法》办法第二十条规定,

无偿献血者自献血之日起五年内免费享受五倍无偿献血量的医疗用血,五年后免费享受与无偿献血量等量的医疗用血,或者其配偶和直系亲属自献血三十日起免费享受与无偿献血量等量的医疗用血。

按照铁先生的理解,他有着丰富的献血经历,共献血13次,总计4900毫升,还获得了国家级铜奖。作为无偿献血者的直系亲属,他的妻子在用血时应该享有便利。

我想你去献血时,血站的工作人员肯定对你说过:一旦你献血,将来你或你的亲属可以凭借献血证明,在需要时免费获得相应量的血液。

我想这也是多数人去无偿献血的人们最朴素的动静——为了将来自己或者家人用血时有保障。

但遗憾的是,当个人或其家人真正面临用血需求时,医院可能会遇到一些难题(血库无血),导致需要通过互助献血的方式来获取血液,这与最初对无偿献血者所承诺的权益背道而驰。

仔细阅读政策不难发现,条文中提到的是“免费”用血,而没有明确提及“优先”用血。

而在实际宣传中,一些地方的血站可能在推广无偿献血时简化了信息传达,导致公众可能会误解无偿献血者及其家属享有的权益,将“免费”误解为“优先”。

对于当地医院来说,他们会往往是根据当地血库用血情况,病情的轻重缓急,来安排用血调度顺序。

而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情况是,在当地用血紧张、病情相当的情况下,本地献血者免费用血的优先级往往会大于异地。

但在需要用血的每个病人和家属看来,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无疑是最重要的。

这种误解在真正需要用血时可能会导致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强烈落差,导致很多人再也不愿意继续无偿献血。

区别对待

与此同时,外国公民、华侨以及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居民,目前可以凭借个人身份证明和用血通知书直接在医院获得血液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差异性对待也在一些人群中引起了不满。

这里多说一句,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国内对于国民与外国人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对待越来越敏感。

特别是对外国人的某些优待政策,例如为外国留学生提供的高额奖学金、学伴制度等,这些年发生了很多不太好的事情,也使得国人对于这种差异化对待变得尤为敏感。

观念转变

口罩持续了三年,这期间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健康保护的意识。

大家都树立起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

然而,与此同时,献血的宣传工作似乎并未跟上。

以前宣传的是适当献血有益健康,但随着很多在献完血之后,都开始慢慢质疑这个说法,担心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更有甚者,有网友分享献血经历,你给工作人员说明就献200cc,血袋藏在下面不让看到,说是怕你看了晕倒,结果走的时候一看,抽了他400cc,当时脸都白了,缓了一个月还是经常眼前发黑。

最后,就给了一盒牛奶,说回去补补。

写在最后

无偿献血是一种无私的行为,它对于挽救那些因意外、疾病或手术等原因急需用血的人们至关重要。

在中国,每年有超过3000万人次的用血需求。

如果缺乏充足的无偿献血者,这些需要用血的人们的生命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

每一次无偿献血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的生命礼物。

无偿献血虽是个体行为,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对相关部门公信力的一次检验。

它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这些部门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信誉。

现在很多老百姓在某些事情上的认知,基本已经达成了一致,有好处的一定轮不到你,需要你填坑的才会到处宣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些网友还将献血和之前一段时间声势浩荡的夜查电动车联系起来,

在无偿献血的路上,电动车会被没收吗?
  • 来时可以,回去不行,必须罚款。
  • 可以组织几十万人查车,难道不可以再组织几十万人献血吗?
  • 二十几万人查电动车,献血找他们!

简而言之,许多人对献血制度感到失望,因为他们发现曾经承诺的回报并没有实现,所谓的保障措施也未能兑现。

献血人数减少并非表面现象,而是由于血液管理的不透明和频繁出现的不公平现象,逐渐削弱了公众的信任,形成了所谓的"塔西佗陷阱"。

要改变这种不愿献血的局面,关键不在于宣传献血的个人益处或承诺献血后的免费用血权益,而应将血液管理的全过程公开透明化,让公众了解血液的具体去向,从而重建民众的信任。

归根结底,只有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献血者,确保他们不感到被欺骗或背叛,人们才会更愿意无私地奉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