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感谢‘辫子医生’治好了我的两条腿,你们又来了,真是太好了。”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查布乡村民罗次激动地拉着青岛援藏医生的手说。“援藏30·鲁藏同行”媒体采风团日前走进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采访,正碰上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副院长邵纬等人查房和病人聊天。今年57岁的罗次患关节炎已有八、九年的时间,此前,他已经由青岛专家做过了右侧的膝关节置换术,听说青岛援藏医疗团队最近又来日喀则,便第一时间就前来报名复诊并做了左侧患病的膝关节手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时间拨回到三年前,青岛援藏干部组帮扶过程中发现,受高原地理气候等条件影响,骨关节病是当地高发疾病,受限于高原医疗条件限制,大部分患者无法及时得到治疗,不得不常年拄拐生活。为此,在青岛援藏干部组的推动下,先后四批次25名幸运的藏胞从西藏赶赴青岛,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成功接受了手术治疗,重获健步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第十批援藏干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副院长邵纬

邵纬副院长告诉记者,2023年9月,在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协调组织下,由青岛市红十字会、青岛市卫健委、青岛市市立医院联合启动的“山海相拥 大爱同行——青岛市援藏公益项目暨青岛市市立医院‘高原疾病’救治项目”,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成功为20名年龄52岁-70岁的严重关节病患者实施膝关节置换手术,开创了日喀则市和桑珠孜区同类手术多项历史记录。“这些藏胞都曾患有严重骨关节病,在高原病救治公益项目的支持下,由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专家为他们成功进行了手术。得知此次医疗团队再次进藏,他们早早地来到医院接受复诊和康复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高海拔地区实施手术,即便流程很清楚,分工很明确,但因为是混编“作战”,加之又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手术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得慎之又慎。邵伟告诉记者,“没到过高原的人,很难理解高原反应的那种痛苦:喘不过气、心跳加速、口干舌燥,伴随着头疼欲裂,甚至恶心干呕……进入手术室的医生都要戴上医用氧气钢瓶里拉出的氧气管,一边手术一边吸氧坚持。因为脑门后拖着长长的吸氧管,这就是为什么藏族同胞管我们叫‘辫子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自青岛的“辫子医生”们一边吸氧一边给病人做手术

因为骨关节病在高原地区特别容易爆发,青岛医疗援藏组近年来持续把高原病作为一个重点救治项目进行关注。“援藏30·鲁藏同行”媒体团在日喀则采风期间,正碰上青岛市立医院的骨科、麻醉和康复保障团队一行20人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进行短期医疗援助。医疗组成员、青岛市立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戴世友向记者透露,三天的时间、三个专家团队、三个手术间,医生们吸氧连台作战,为27名藏胞顺利实施手术,除了3台髋关节置换手术外,其余24台均为膝关节置换术。“我们这次来搞了一个既往病人的回访,好多病人反映术后和正常人差不多,治疗效果特别好。”值得注意的是,此次27名手术患者中,有8人来自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以外地区,包括谢通门、南木林县、定日县、萨迦县等,最远的一位患者是从拉萨市城关区慕名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岛市立医院骨关节外科主任戴世友

“戴主任,我们又来找你看病了。”来自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岗村的达瓦,在女儿次旺卓玛的陪同下,当天再次来到桑珠孜区中心医院,找到了此前给自己做过手术的戴世友,想把自己的另外一侧患病膝盖治好。去年4月份,达瓦在家人陪同下到青岛进行了左腿的膝关节置换术。回到家中后,达瓦经过手术的左腿恢复了健康,这次听说青岛的“辫子医生”们又来到了西藏,她催着女儿早早就来到桑珠孜区中心医院,一定要把自己的右腿也治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次跟随团队一起登上高原的还有青岛市市立医院骨科加速康复的独特模式——医护康复一体化,团队希望把该模式落户高原造福藏区百姓。“我们的康复团队和护理团队在术前为患者完成了康复评估进行指导,为他们康复打下坚实基础。”据悉,青岛市第十批援藏干部人才组下一步将继续加大对日喀则市桑珠孜区医疗卫生健康工作的帮扶力度和范围,在项目现有基础上,整合青岛医疗资源对口医疗援助桑珠孜区,搭建起跨越山海的“健康天路”。“我们将在桑珠孜区中心医院和乡卫生院医护人员的帮助下,更大范围开展骨关节病筛查、治疗工作,提高重点人群关节病早诊率和治疗率,逐步建立并形成规范化、长效化的骨关节病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工作机制。”邵纬说。(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