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早期京剧杰出的改革家——王鸿寿

我在北京李洪春老先生的寓所,谈起他的师承王鸿寿。李老很激动地将其师的艺术成 就对我侃侃而谈。现将李老的谈话要旨,整理如下:

王鸿寿,艺名三麻子,梨园行尊他为“三老板”,安徽怀宁人。是晚清民初京剧界的杰出改革家。他的传人林树森、周信芳等人的表演派路,基本上就是王鸿寿的舞台面貌。

李洪春老先生说:“在王鸿寿编演关公戏以前,京剧舞台上已有关羽形象。但那时的关公是作为神灵加以偶像化的处理,一般是居中干唱,象庙里的泥塑菩萨一样正襟危坐,不得随意动作。起打时不耍花刀,只是双手平伸大刀,一动不动地慢慢走到敌方前面,用手一抹就算是杀人了。如果哪个演员擅自舞弄大刀,便视为亵渎神灵,犯了大忌。这种偶像化的处理,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大的缺陷,谈不上塑造活生生的关羽形象。王鸿寿在这种情况下,立志改革,大胆创新,致力于刻画关羽鲜明的个性,使关羽完全的人格化。他不仅讴歌了关羽的豪情胆气,也不掩饰关羽的骄横狭隘的短处。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记得他在北京广德楼戏院首演《走麦城》关羽战死的剧目时,剧场因纸楣着火,引起了火灾。他为此遭到社会上保守势力的攻击与诬陷,使他蒙受到名誉和经济上的巨大打击。但他不气馁,坚持继续演出《走麦城》,终于战胜了保守势力,破除了迷信。这出戏也成为观众爱看的保留剧目。单从此一例,便可看出王鸿寿先生不屈不挠、忠于艺术事业的无畏精神。”

李洪春接着说:“为把关羽的艺术形象塑造得髙大些,王鸿寿融合了京剧中的老生、武老生、武生、武净等四个行当的特色为一体,创立了一种新的行当——红生。因此人称“红生”为“四不象”。单从“四不象”的词义来看,是个贬义词,包含有不伦不类的意思。其实王鸿寿是个四行俱精的全能艺术家,只有这样,他才能将不同行当的精华集中于一个角色,而又不囿于任一行当的窠臼。如今京剧领域中,关羽那种浑厚无比的气质已成为定型,这不能不归功于他的艺术创造。”

李洪春先生说:“王鸿寿大胆革新关公的表演艺术,是以他的十分厚实的艺术功底为基础的。他在北京时,常和谭鑫培同台演出,十余岁便在太平天国军中编演剧目。以后在沪、 津、京演出,倍受观众欢迎。他能戏极多,嗓子和做工都有独到之处。有人认为他之所以创 造“四不象”的红生艺术,是因为他的艺术条件所囿,其实这是对他的污蔑。”

“先谈谈他嗓子上的功夫和唱腔方面的造诣吧。王鸿寿为后代留下为数不多的唱片,从这些唱片中我们可以听到他那高亢的歌喉。《徐策跑城》中“忽听家院一声禀”的这句【高拨子倒板】与周信芳的唱法不同,他以急速的喷口,走高腔,最后还上翻,升了一个调门唱嘎调。仅从唱片中这句【倒板】,就可见王鸿寿唱上的功力。接下去唱的【跺板】也是一气呵成,字字玑珠,口齿毫不含糊,足见他的唱腔艺术是相当精湛的。”

“声腔艺术上,王鸿寿最善于徽调,在他的擅长戏中,以【高拨子】和昆腔的【梅花板】最见胜。京剧自四大徽班进京以来,柔合了南、北二路的腔式,形成了西皮与二黄,丰富了京剧的音乐艺术。在京剧中最善于运用高古浑厚的【高拨子】及吹腔【梅花板】者,要数王鸿寿了。他在这方面充实和发展了京剧的声腔艺术,是有杰出贡献的。如此说来,王鸿寿是否只能唱徽调,而皮黄不精呢?并非如此。繁重的皮黄唱工戏,他照样唱得非常出色。代表的剧目有全本《黑驴告状》即《打棍出箱》、《太白捞月》等,都唱做俱佳。就是他编演的不少红生戏中,也不回避皮黄唱段。”

“关于翻打,王鸿寿有着极深厚的功底。他原先在徽班里学的是武丑,开口跳,岂能不精翻打?他的开蒙老师是同光时代的名丑米喜子。王鸿寿是在武丑的底子上发展成为武生、 老生,乃至红生的。他的戏路子很宽,靠把戏《挑华车》、《长板坡》都是拿手戏。他演的短打武戏《恶虎村》中,以足尖接住酒坛的绝招,曾轰动剧坛。《恶虎村》中有满台飞坛的情节,王鸿寿不用手接,都是以脚套住对方抛来飞坛的坛口,再行摔出。一次,他的下手武行故意同他作难,不按原来规定,胡乱投掷酒坛,不管酒坛来自什么方向,他都照样以脚尖接住坛口,没有一下失手,足见他的武功之过硬。在另一出《兴瓦岗》的戏中,王鸿寿扮演混世魔王程咬金,出场时有一组亮相动作,是别人来不了的绝招----耍眼珠。他先以左手画圈, 左眼珠随其左手转动;又以右手反方向画圈,右眼随其右手转动;而后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画圈,两眼同时作反方向的转动;最后他两手分别指向上方和下方,而左右眼也成为一上一下。这套绝技我还从未听说有第二人会使哩。他把眼珠的功夫也应用到关羽戏中,在关羽背 刀亮相时,往往使用“斗鸡眼”,使人物别具风釆。程咬金在这出戏里还有一番趟马的身段,后来他将这种趟马式,略加改变,配合马童的筋斗,便化作了气概非凡的关羽趟马式。谁会想到,象关羽那优美身段之中还包含着从武丑中吸收的身段呢!”

“王鸿寿生于清朝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死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旧历 年初一。他去世之前,因档部患漏疮,这是顽症需动外科手术,手术后在家休养,剧场老板 为了赚钱,再三邀他登台演出。出于无奈,在刀口伤尚未愈合的情况下,勉强演出了。起初,贴演些比较省力的文戏,剧场老板见他台上精神还好,为了追求更多的票额,未征得他本人的同意,竟擅自贴出全本《走麦城》的戏报。这是一出唱、念、做、打并重的戏,一经贴出公告,就不便回戏,只能坚持上戏。正因为他带病上场,为了不流露病容,就得处处卯上, 比平时演出更使劲。那天给他配戏的盖叫天,在演完关平卸妆时说:‘今天三老板的圆场跑得特别溜,连我也几乎跟他不上!’那时王鸿寿已经是七十六岁高龄的老者了!可是, 这一场的劳累,使他的手术缝口崩裂,发炎肿胀,终于成了致命的创伤,在大年初一与世长辞!他一生的演出生涯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表演艺术。尤其是他的改革精神,至今仍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洪春先生最后说:“王鸿寿是个全能演员,他一生编演过许多剧目。如太平天国时演出的四十本《洪杨传》;还有以现实为题材,编演过时装戏;他编演的关公戏,几乎包罗了关羽的一生事迹。这些成就的取得,是需要髙深的文化底蕴和超凡的胆略胆识的。可以这样说,王鸿寿是京剧界杰出的改革家。他与伟大的京剧先辈如谭鑫培、汪笑侬、王瑶卿等人一样,为发展京剧表演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一位功业卓著的艺术巨匠。”

(原载《戏文》1984年第六期第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