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今年2月中山路钟鼓楼正式亮灯以来,市民及游客朋友纷至沓来,用影像记录下古朴庄严、典雅华丽的钟鼓楼建筑。

6月22日,记者从业主单位获悉,中山路钟鼓楼项目于近日完成验收流程,标志着这座备受瞩目的南宁地标性建筑正式完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山路钟鼓楼项目完成验收

当日上午,记者在共和路民族大道路口看到,坐落在繁华大道旁的钟鼓楼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飞檐翘角勾勒出光阴的轮廓,灰墙黛瓦写满岁月悠长。

钟鼓楼具有独特的结构设计,底座呈正方形,高约24.5米,建筑面积约2549平方米。楼上为三层亭阁形,下大上小,形似宝塔状,三层瓦檐均为青色琉璃瓦,每层瓦面四角的雀尾均雕塑着栩栩如生的飞龙。

楼下的东南西北面是四个拱门,有题额四块,东面“宣和”、南面“通明”、西面“应候”、北面“拱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南、西、北面各有一个拱门

钟鼓楼的南面有阶梯,可拾级而上。楼上的三层木结构阁楼均使用进口印茄木,由安徽的古建筑专业木匠用榫卯结构建成。阁楼内悬一口大钟,钟身上刻有“风调”“雨顺”等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面有阶梯,可拾级而上

钟鼓楼建于明代,曾经是著名的南宁八景之一,据《邕宁县志》记载:明朝嘉靖十年(1531年),南宁卫明威将军军政掌印佥事王佐铸了一口大铜钟,重两千斤,悬挂在平楚楼上,钟鼓楼因此得名。原钟鼓楼的铜钟现在安置于南宁人民公园镇宁炮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阁楼采用印茄木按榫卯结构建成

据悉,在钟鼓楼项目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展现了科技文化相互赋能的时代魅力。

例如,建设过程中采用BIM技术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在条石和青砖的铺排时提前使用软件排版,确保倾斜角度的准确。为了保证城墙四面青砖拱的圆弧,工程团队人员提前在软件上把3个圆心找出,在现场按1∶1比例做出实体钢筋圈支撑,之后再在模板上砌筑青砖拱。针对木结构施工,在工厂加工构件时,将所有的构件在加工图上进行编号和命名,并配上三维效果的加工图,便于后期拼组。

数百年来,巍巍钟鼓楼与邕江之畔的南城门相互守望,如城中脊梁一般,屹立在古邕州的中轴线上,迎送着一个又一个的日月交替。

1931年,因为共和路拓建,钟鼓楼被拆除。2022年,南宁市启动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项目,重建之后的钟鼓楼,将作为中山路新的形象入口,让500年前的古城生活场景再现南宁,塑造新时代南宁人的城市记忆。

未来,钟鼓楼将以全新姿态展现在南宁市民面前,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别样的文化体验,构建出传承和展示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来源 :南宁晚报

声明: 本内容来源于网络 以官方渠道为准 不信谣 不传谣

如有侵权留言删除 留言及评论等均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