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百里玄策

唐太宗去世后,有14位异族君主石像为其陪祀,其中有一位是印度国王阿罗那顺,他是被大唐一个低级官吏王玄策俘虏来的。

只能怪这位印度国王手贱,竟然截杀了王玄策带出来的使团,逼的王玄策临时拼凑了一支外军,杀到天竺,灭其国、虏其王。

但是他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

一、唐代中印交流

643年,正三品上护军李义表、黄水县令王玄策,受大唐委派访问印度。

其实从630年玄奘入印到643年王玄策访印,中印民间的交流都是比较友好和平的,双方互派使臣。

与之前不同的是,当时中印交流或走新疆、中亚,再南下印度,很少直接走吐蕃高原入天竺的。而王玄策他们,走的是吐蕃那条路。

为什么会这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竺人

原来,当时唐朝和吐蕃已经结成姻亲,所以王玄策一行选取了吐蕃高原路献。这是王玄策第一次出使吐蕃, 645年,他们到了王舍城,登上了耆阇崛山,在那里立碑;同年2月11日,在摩诃菩提寺立碑,然后回国,此行共历时44个月。回国后,王玄策升为太子右率府长史。

到了647年,唐太宗让王玄策再次带队,组建了第三波访天竺使团。只不过这次访问目的不明,有人认为是为了和天竺合兵夹击吐蕃,有人认为是太宗为了不老药。就这样,王玄策使团一行30人带着礼物,再度出发上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人

二、风云突起

王玄策使团,经吐蕃至泥婆罗(尼泊尔),然后入天竺。但此刻的戒日王朝发生了政变,王玄策一行被卷入其中。

戒日王朝的国王尸罗逸多死,权臣阿罗那顺占据首都曲女城篡位。《资治通鉴》中记载“帝那伏帝王阿罗那顺”,可见阿罗那顺已经篡改了王朝国号。这位阿罗那顺纵兵劫掠,携带珍贵礼物的王玄策一行,也成了劫掠目标。使团一行30余人,除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力战突围北逃外,其余或战死、或被俘,礼物全部被夺,“其臣阿罗那顺自立,发胡兵攻玄策;玄策帅从者三十人与战,力不敌,悉为所擒,阿罗那顺尽掠诸国贡物”。

在逃亡路上,王玄策了解了天竺局势,老国王死后,戒日王朝已经四分五裂,阿罗那顺成为霸主,就是他纵兵劫掠。在北逃路上,王玄策和蒋师仁商议了一番,使团被洗劫,使命没完成,灰头土脸空手而归,哪有脸面见天子啊,不如学班超,果断拼一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辗转几个月,衣衫褴褛几乎乞丐的王玄策二人,抵达吐蕃西南,两个人亮出大唐使者的身份,拿出大唐天子符节,要求吐蕃赞普(吐蕃王)、泥婆罗王、章求拔王(今天西藏日喀则一带)等藩王出兵襄助。

当时的赞普松赞干布可是西南雄主,东边想打大唐,20万吐蕃兵曾进攻唐朝安西都护府,但被侯君集、牛敬达5万唐军给击败;随后唐军追杀松赞干布,可受不了高原气候,结果铩羽而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安西唐军

吐蕃东侵遭到遏制,唐吐和亲后,便致力于向温暖的南亚发展。戒日王时期,天竺领土和吐蕃相当,但天竺气候宜人,农业高度发达,戒日王号称有战象6万,铁骑10万,步兵20万,总兵力达40万,这种军容一定程度上威慑住了松赞干布,加上松赞干布怕唐朝干涉,所以南下之事迟迟不能进行。但吐蕃势力已经介入南亚,吐蕃和天竺两股势力就围绕泥婆罗国展开交锋,致使泥婆罗王位更迭、政变频发,最后泥婆罗还是变成了吐蕃的藩属,吐蕃在泥婆罗有驻军,却也无力再向南亚进发。

面对南进的困境,王玄策主动向吐蕃借兵,相当于给了松赞干布南下的借口。松赞干布十分兴奋,马上命令吐蕃和吐蕃附属国泥婆罗、章求拔三国组成联军,其中吐蕃兵1200人、泥婆罗兵7000人、章求拔2000人,由王玄策带队南下天竺。“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之讨中天竺,(章求拔国)发兵来赴,有功,由是职贡不绝”。

总兵力1万多的联军,由一个外人指挥在客场作战,对战的是号称有40万兵力的天竺军,这场战争,松赞干布甚至都不看好。松赞干布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就是想试探天竺军的战力,同时展现对大唐的善意,如果王玄策赢了,自然有吐蕃的功劳;如果败了,一方面对大唐有了交代,一方面还可以向天竺解释是王玄策擅自做主。

历史车轮的拐向,让谁也想不到,这场战争的结局,王玄策居然成功灭其国、虏其王。别忘了,他指挥的是外军,还是在客场作战,而且身边没有唐军亲信。

难到王玄策是老天爷追着喂饭的那号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吐蕃贵族

三、一人灭国

王玄策并非冒然出兵,得到兵马后,王玄策分析了天竺局势。

首先,天竺承平日久,兵马不堪战阵,而己方核心为凶悍的吐蕃兵,他们都是松赞干布在统一战争中锻炼出来的,所以士兵属性上己方占优势。

其次,天竺虽然号称拥兵40万之众,但四分五裂,军阀割据,占据首都自立的阿罗那顺并不能统一全国,他的兵马还要防备地方反对派。

第三,王玄策出使过天竺,并熟读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对天竺各城风俗、地理、虚实都有了解,行军中,王玄策选择最佳行军道路,以获得补给,减少伤亡。

第四,王玄策本人有能力,汉唐文人可不是宋以后的软弱文人,汉唐官僚大多是上马治军杀人,下马理民行政的全能型人才,王玄策绝对有能力带领万人大军。

第五,诱之以利,王玄策出征前给联军许下愿望,天竺首都曲女城有金钱美女,破城之后任由联军自取,一下子激发了联军战斗力。

第六,团结大多数人,王玄策行军途中,对反阿罗那顺势力进行了拉拢,使得阻力大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军

按照《资治通鉴》说,王玄策进入天竺境内后,仅在茶镈和罗城遭到抵抗,然后联军破城。王玄策军进攻兵力为1万,天竺守城军3万,交战3天王玄策即破城,斩首3000,溺死1万,其余敌军皆溃散,贼首阿罗那顺逃跑。而后王玄策和薛师仁分兵追击,阿罗那顺搜罗残余兵力万人进攻薛师仁的偏师,结果再被击败,薛师仁斩首千人,阿罗那顺被生擒。

王玄策进军十分顺利,几乎就是一战灭了阿罗那顺。看看茶镈和罗城在哪里就能知道。

《旧唐书》中说,王玄策等人进军天竺国城,这个国城就是国都的意思,也就是曲女城。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曲女城旧名“拘苏摩补罗”,这个名称和茶镈和罗城读音相似,可能茶镈和罗城就是曲女城的读音。所以有理由相信,王玄策一举拿下了首都,擒了贼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将领

四、余波

阿罗那顺被擒后,其亲信扶植阿罗那顺妻、子在乾陀卫江组织抵抗。王玄策本着除恶务尽的原则,让薛师仁继续进军,颇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意思。在乾陀卫江之战中,阿罗那顺残余势力被彻底剿灭。此战王玄策俘虏了阿罗那顺妻、子和麾下1.2万人,牛马3万头。《新唐书》中记载了这一辉煌战绩:“余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

王玄策灭了阿罗那顺震惊了南亚,毕竟他都没有用真正的唐军,仅靠仆从国军队就消灭了天竺霸主。此事之后,南亚震惊于唐朝的强大,纷纷向唐朝派遣使者表示臣服,“天竺响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余所”。

王玄策回师路上,不仅没有遭到天竺各城邦领主伏击,反而受其礼遇,东天竺王尸鸠摩送牛马3万以及宝刀、弓箭等物劳军,“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军进攻天竺

回到吐蕃后,王玄策履行承诺,除了将主要战犯阿罗那顺和其亲人带走外,其余战利品全部送给了联军,当作答谢。

648年,王玄策携阿罗那顺等人入朝献俘。这种一人灭一国的功劳,放在宋以后那绝对是天大的功劳,封爵升官都不在话下,可当时是军力强盛的汉唐啊,尤其是武德充沛的唐初,他这点功劳还不够上档次,结果王玄策只是由从七品上的长史被提拔为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

文史君说

王玄策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霸气的外交官,在国外遭到非法暴行,既不喊抗议,也不寻求政治庇护,而是以实际行动维护大国尊严。王玄策一人灭一国,使南亚各国咸服,这固然是王玄策战功威慑的结果,更是盛世大唐强大国力的体现。诚如艾跃进教授所说,尊严只在剑锋之上。王玄策一战灭了天竺霸主,打破了西南地区的权力格局,天竺由此衰弱,再不敢和吐蕃争锋,吐蕃后防安稳,东进关中北上安西的野心又起,安史之乱后,吐蕃终于占据安西、河西,这也是王玄策灭国的余波。

参考文献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团队文史科普自媒体,全网主流平台文史类优质作者。让专业的历史更有趣,让有趣的内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内容请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