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丁盛与韦国清两位将军,曾非常熟悉。他俩在广州军区共事过几年,一个是大军区司令员,一个是军区第一政委,属于军政搭档关系,工作上配合得不错。其实韦国清的总体军队资历,要远在丁盛之上,从55年授衔就能看出端倪:韦国清是开国上将,丁盛只是少将,解放战争中韦国清曾担任粟裕手下的苏北兵团司令员,当时丁盛还只是东北野战军的一名师级干部,差距不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建国后丁盛“赶”上来了,因为军事指挥才能出众,加上62年反击作战时的重大贡献,丁盛很受中央军委器重,逐步提升到广州军区司令员的位置上,跟韦国清“平起平坐”。韦国清政治工作经验很丰富,与战将丁盛相得益彰;但就私人关系而言,两人倒也谈不上多么好,丁盛不擅长同事关系的维护,两人共事期间,基本停留在“君子之交”的层面,客客气气却也没有深交。

1973年丁盛奉调前往南京,改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而韦国清则在几年后进京,升任全军总政治部主任。但二人的后期发展,有很大差别,主要是丁盛在1976年卷入“两案”,不光前途没有了,甚至还被隔离审查数年、开除党籍军籍。1982年丁盛虽然获得自由,名誉和个人待遇却都受到重击,他决心在晚年“恢复清白”,为此专程去北京中枢部门申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盛有一定信心,毕竟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是自己多年前的老搭档。要处理这些历史问题、案件问题,总政治部是直接经办部门,韦主任的话语权可是不小。并且韦国清还担任着副国级领导职务,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党政军地位都很高。然而出乎丁盛意料的是,他这次来北京,根本就没能见到韦国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韦国清知道丁盛来了,但他没有出面,而是让下属工作人员接待了丁盛。丁盛见到的最高级别干部,是总政的一名处长。对方出于礼貌和工作流程,看了丁盛带来的申诉材料,但随后便告知丁盛:生活待遇方面,是可以谈的,有可能会酌情提高;但关于案件和党籍问题,就不要谈了。这位处长的意思是,丁盛的问题经过多年审查已被组织定性,是相关集团“从犯”,只是念及过往功劳免予起诉而已,请他不要再纠结于此。

这个意见,其实就是韦主任要表达的,只不过让处长说了出来。韦国清政治上很成熟,处理此类事情非常有经验。76年8月丁盛曾与上海的一些人私下见面,引发了很不好的后果,他们落网后,证词都对丁盛不利,直接导致丁盛被撤职审查。韦国清看过卷宗多次,认为即便亲自接待了老搭档,结果也不会有什么实质变化。所以韦主任希望减少尴尬、也是在避嫌,便安排部门内的下属去和丁盛沟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不能不提:韦国清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已经跟中央进行过谈话,即将卸任总政治部主任一职。事实上,1982年9月韦国清离开了总政治部,也就是丁盛来京后的几个月。如此个人背景下,韦国清有可能去管一桩难以处理的旧案吗?即便碍于战友情,真的过问了这件事,卸任之前恐怕也处理不完,将棘手的问题留给下一位总政治部主任,显然是不合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丁盛没能达成目的,十分不甘;但他的个人待遇有所改善,恢复到了正师级标准。话说回来,丁盛此行争取到的生活补贴及医疗待遇,受益于一个人,并非韦国清。抗战时丁盛在晋察冀军区战斗过,那里的“一号首长”是聂荣臻元帅。聂帅欣赏丁盛的才能及军功,虽然不很了解76年跟丁盛有关的事情,但老帅为人宽厚,批示相关部门在生活方面照顾一下丁盛。因此总政治部才开了绿灯,为其提升相关待遇标准。

为了恢复党籍和名誉,丁盛一直没有放弃努力,此后十几年又来过北京多次,最后一次是在1998年,但仍然未能成功。由于年老体衰,当时丁盛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经常生病住院,第二年便病逝于广州,享年8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