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37个国际禁毒日即将到来之际,6月21日,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2021—2023年办理毒品犯罪案件、强化禁毒综合治理工作情况,并发布典型案例。

据介绍,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的同时,坚持能动履职,落实最高检“七号检察建议”,推进寄递安全问题治理,深入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努力提升全社会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取得较好成效。三年间,该院提起公诉的毒品犯罪案件共19件27人,均获有罪判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发布会显示,

毒品犯罪呈现以下特点↓↓↓

常规毒品呈跨区域贩运趋势,涉冰毒犯罪为主。三年间,以冰毒、海洛因、大麻等为代表的常规毒品犯罪共10件16人,涉冰毒案件8件13人,占比最高。毒品贩卖跨区域流动明显,从外地购买毒品至上海贩卖的案件增多。

境外软件成毒品交易新阵地。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毒品交易阵地已从国内软件转向境外软件,并使用虚拟货币结算,部分软件具有在通讯中实现用户匿名、信息端对端加密、聊天信息定时销毁等功能,导致犯罪记录调取难、数据信息恢复难、资金流向追查难,为侦查取证带来挑战。

非接触式毒品交付成为主流。随着寄递、外卖跑腿等物流业态迅猛发展,除部分在熟人间、吸毒人员圈内发生的传统毒品交易仍采取面对面交付方式外,大部分毒品案件,尤其是新型毒品案件,已形成寄递为主的非接触式交付模式,占比达63%。

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存在滥用迹象。非法使用和贩卖麻精药品,依法构成相应的毒品犯罪。部分社会公众对麻精药品的毒品属性缺乏认识,存在从境外或境内无资质的个人处随意买卖后滥用的情况;部分不法分子利用麻精药品的药品属性掩护毒品犯罪意图,或将其作为实施违法犯罪的工具,给他人“下药”,进而实施其他不法行为。

面对不断变化、情势复杂多变的毒品犯罪新挑战,静安区人民检察院一方面准确把握新毒情形势,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科学把握刑法、禁毒法和相关司法解释关于毒品案件办理工作的标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毒品犯罪案件;另一方面,持续强化检察担当,加强与公安、禁毒、邮政管理等部门联动配合,强化法治宣传,推动禁毒工作诉源治理。

下一步,静安区人民检察院将持续发挥检察职能,依法严厉惩治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滥用犯罪,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毒案件,同时,着力打好“治罪+治理”组合拳,协同相关职能部门深化诉源治理,进一步教育引导社会公众牢固树立远离滥用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的意识,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静安、法治静安建设贡献检察智慧和力量。

记者:张琦

图片:任超

视频:任超

编辑:陈攻

通讯员:苏双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