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脑中风包括脑梗、脑出血等,是现代人群一大健康杀手。据统计,我国脑中风患者已达3000万人,患者进入慢性期后的偏瘫肢体功能重建,一直是世界级医学难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徐文东教授、顾玉东院士领衔的多学科团队花费20多年,紧盯肢体功能恢复这一方向,持续深入研究,提出了中国源头创新的偏瘫治疗方案。

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北京颁发,该团队开展的《创建外周—中枢通路修复肢体运动障碍的重大技术突破及理论创新》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近十年来外科医学领域少见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悉,该项目由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团队共同完成。静安区中心医院作为第二完成单位,体现了十多年医联体建设的成绩。

让“瘫痪手”成为“可用手”

50多岁的陈师傅是上海一家老字号酒店的高级厨师,因长期工作劳累,出现了脑出血,在医院ICU住了一个多月,虽然生命无忧,却遗留了偏瘫后遗症——右手肩膀无法抬起、胳膊不能伸直、手掌无法打开。由于最拿手的颠勺炒菜动作无法完成,陈师傅只能离开工作岗位,不仅家里收入大幅下降,还需要老伴长期照顾,生活无法自理。

一年前,陈师傅碰巧在电视上看到徐文东团队的“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术”可以恢复手功能,于是前来面诊,并在全面检查和评估后接受了这一手术。

术后,徐文东悉心安排了康复团队,给陈师傅进行全程康复训练和指导。术后1个月,他手的肌张力降下来了;术后3个月,肩膀能抬起来了;术后6个月,胳膊能伸直了。在做了一年多的康复训练以后,陈师傅的手能够自如地打开、握拳,终于能够再做出自己的拿手菜。回归工作后,家里不仅如释重负,经济来源也有了保障。复诊时,陈师傅感激地说:“是徐文东教授团队给了我重新生活的机会!”

徐文东表示,脑卒中发病率正在变得年轻化,

正值壮年的患者一旦患病,对事业和家庭影响很大。对于这些病人,我们要更加用心,用最好的技术让他们尽快恢复功能,帮助他们回归生活和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师傅接受的手术名叫“左右颈七交叉移位术”,是华山医院的世界首创。传统对于偏瘫肢体的治疗方法一直注重如何恢复损伤的半球,而该团队经过长期研究首次提出,如果避开损伤半球,转而开发健侧半球的潜能,可以通过“左右颈七神经交叉移位”的显微外科手术,将瘫痪上肢的神经连接至同侧健康半球,能够实现给偏瘫肢体“换大脑”。

这一全新理念应用于临床实践后取得了巨大成功,患者多年的“瘫痪手”在术后成为“可用手”,这一标志性成果2018年发表于国际医学界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是该刊发布的第一篇中国学者独立完成的外科新技术原创论著。NEJM每年评选10篇“颠覆性的、具有最重要医疗意义”的“最受瞩目研究”。该成果位列2018年“最受瞩目研究榜”榜首,标志着我国在这一医学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

中国原创技术走向世界

德国人桑德拉的儿子菲莱克斯出生时脐带绕颈造成大脑缺氧,生下来不久后被诊断为脑瘫,左侧上下肢呈痉挛性偏瘫。左手臂轻度屈肘、屈腕、拇内收畸形,左手完全丧失抓握能力,生活起居依赖于母亲桑德拉的悉心照料。桑德拉在德国想尽办法,多方求医,只能实施康复保守治疗及肉毒素注射治疗,改善不明显。

她关注医学领域知识,查阅发现中国上海的最新研究,随即联系了德国诸多医院。德国医生告诉她,要么去美国治疗,要么就去找手术的首创者——华山医院团队。“这是能救我儿子的唯一希望,既然是中国医生的首创,手术一定要到中国来做!”桑德拉说。

桑德拉母子抵达上海后,徐文东教授团队马不停蹄进行全面评估,制定手术方案。手术历时约3小时,术中出血仅25毫升,非常成功。

在病房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菲莱克斯恢复平稳,术后第2天就可以下地了,而且左侧上肢肌张力下降明显,痉挛程度大幅改善。术后第4天,菲莱克斯原本屈曲挛缩的左手臂可以主动伸直了,原本僵硬的手腕和手指也可以慢慢张开了。术后一周,徐文东团队为菲莱克斯制定了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小菲莱克斯的左手功能持续改善,健康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这一中国原创技术问世至今,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以及各国顶级医疗机构的进修医生越来越多,中国原创的手术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广泛推广,造福全世界的广大偏瘫患者。

推动脑科学理论的发展

这一“左右互换”的独特手术方式,还为窥探大脑的奥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传统认为,成年人的大脑是基本固化的,一侧大脑控制对侧的肢体。徐文东教授团队发现,“换中枢”这一方式,可以诱导成年人的大脑不再固化不变,转而出现大范围的“功能重组”,即“脑可塑”,从而实现“一侧大脑半球同时独立支配双上肢”,并且发现了脑可塑的“关键期”。这些成果也大大推动了脑科学理论的发展。

目前,徐文东团队已经建立了从术前评估到手术方式、术后康复等在内的系列标准,发表了临床实践指南。此外,还研发了专用手术器械,开发了配合神经移位手术的医工结合的高功能假肢及外骨骼设备,由此建立了覆盖“伤、病、残”等常见病种,并联合治疗及康复的“肢体功能重建”新学科。以全国学会为载体,该团队已经建成了全国联合治疗康复网络和专病联盟,将“中枢—外周—中枢”等多种手术和康复新理念推广到全国。

据悉,该成果此前已获得第一个医学类上海市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及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最新技术已通过多种途径推广到全国,并下沉到区县级医院,造福全国偏瘫患者,产生了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效益。

记者:郁婷苈

资料:华山医院、复旦大学

编辑:史笑雨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