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渐近

水稻的田间管理进入关键时期

在南安市洪濑镇大洋村

植保无人机

以其高效、精准的喷洒作业

为水稻的丰收插上了科技之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日下午,阳光洒满大洋村的高标准农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映入眼帘。村党支部书记戴卿奕带领南安市新农人服务团队,准备开始一场特殊的田间作业——无人机喷药。

经过精心配药、分药和设定航线,无人机在技术人员的操控下,迅速飞至指定位置,开始了定速巡航作业。雾状的生物制剂随着气流精准地喷洒在稻田中,既保证了喷洒的均匀性,又避免了重复喷洒或遗漏的现象。

“我们下午3点开始配药,共配药400公斤。一架无人机每趟载药水30多公斤,共飞了10多趟。距离较近的,一趟大概5分钟就能喷完;远一些的,要10多分钟。”戴卿奕说,经过2个小时的努力,这片80多亩的高标准稻田终于喷洒完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洋村水稻种植面积广,传统的管护方式耗时长、难度大,而植保无人机的引入,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据服务团队负责人陈双树介绍,相比传统人工方式,无人机喷药具有诸多优势。首先,无人机喷药省去了大量的人工成本,特别是对于年龄较大、体力较差的劳动者来说,无人机作业更加安全、轻松。

陈双树说,使用无人机喷洒80多亩稻田仅需2小时,而传统人工方式则需要10个人用10台喷雾机,一天都不一定能完成。

此外,无人机喷洒的药剂也更加均匀、全面,减少了药剂的浪费,还没有时间限制。陈双树介绍,使用无人机,不仅时间快,喷洒时间选择也多,凌晨、傍晚和下半夜等均可完成喷药。

记者了解到,这是南安市新农人服务团队首次来到洪濑镇开展无人机喷洒作业。此次正值水稻开花挂穗,服务团队用了比较全面的药,包括粒粒饱、叶面肥等,可以让水稻叶子光滑又滋润,增加营养,帮助开花等,大幅度提升产量,一亩产量可达700公斤到750公斤。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洋村此次引入植保无人机进行水稻病虫害防治作业,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也为当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机械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戴卿奕说,此次大洋村大力提升千亩农田改造。接下来,村里将以农田灌排机械化、田园化、生态化为抓手,打造五彩稻田、多彩菜园,发展景观农业、研学体验、科普教育、观光采摘、生态康养,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为美丽乡村带来美丽经济。

一田两用稻螺共生 特色种养促增收

“放螺了,放螺了!”19日,在南安市眉山乡太山村农田土地开发基地,一筐筐田螺在农户的投放下,缓缓没入稻田,遍布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的稻螺种养面积共12亩,这一次共投放了30公斤田螺,到9月就能收获了,预计能增加收入7200元。”太山村村委会副主任叶贻治介绍,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太山村与南安市洪濑镇顺和家庭农场合作,由他们提供优良水稻种子并育秧。为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太山村在农业技术人员帮助下,因地制宜探索出“水稻+田螺”种养模式,发展特色综合种养产业。

据悉,稻螺共生是一种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水稻和田螺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水稻的根系为田螺提供了栖息和觅食的场所,而田螺的排泄物则为水稻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肥料。”叶贻治告诉记者,这种共生关系不仅能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还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THE END

来源:海丝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