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进华阳街道秀林家庭农场,绿油油的桃树长势喜人,油桃、水蜜桃挂满枝头,工人们正在忙着采摘装箱。“今年桃子口感很好,客户反响不错,这两天订单比较多。”秀林家庭农场负责人杨德亮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4年出生的杨德亮是一个“桃二代”,也是一名“新农人”。他出生那年,父亲杨修林种下了第一棵桃树。从小杨德亮就跟在父亲身后装箱、卖桃,对家乡的桃子,他有着深厚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05年,从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杨德亮便帮父亲打理起百亩桃园。2017年,自信满满的杨德亮参加了江苏省第一届优质桃评选比赛,发现自己种的桃子跟同行一比较,差距很明显。经过市场调查、多方咨询,杨德亮决定对桃园进行创新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8年,杨德亮从父亲手中接过桃园,第一件事情就是砍掉了10亩老桃树,对桃树品种“更新换代”,这惹得杨修林又生气又心疼。“当时我们农场长了6年的树都没别人2—3年的树大,改造的第一步就是改土,然后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模式、树型,提高桃树产量。”杨德亮说,父亲杨修林因为这片桃园获得过“种桃大王”的美誉,并被评为全国劳模,但父亲面对技术的不断更新,有些缩手缩脚,固步自封。

杨德亮不断学习新技术并结合农技人员的指导,仅仅花了两年时间,新种的桃树就开始有了效益。桃园升级到第二年时,新桃树的产量已经跟原先4—5年树龄的桃树产量差不多了。2023年,杨德亮采购了小型拖拉机、履带式升降平台、遥控割草机、风送式打药机等设备,同时对土地进行平整、规划,为后续的标准化、机械化种植打下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德亮说,机械化采摘节省了20%的人工成本。现如今,杨德亮还依托华阳街道桃业协会、句容市华阳福桃专业合作联社,带领桃农一起拓展出了新技术引领、新平台拓展、新模式增收的路子。他建成了新品种试验示范园30亩、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50亩、避雨栽培大棚15亩,还对周边的桃树种植户进行免费培训,传授种桃经验和技术,年培训1000人次以上;带动周边50多名农户栽上新桃,尝到了农业致富的甜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德亮告诉记者,以前桃农卖桃吃了很多东奔西跑的苦,现在不一样了,华阳街道不仅开办“福桃文化节”、在句蜀路两侧建造桃销售亭给桃农们提供集中售卖服务,还邀请专业人员为桃农的果园拍摄照片、视频等进行线上推广。桃农也学着把自家桃园景色、田间管理等做成小视频发在网上。华阳福桃的名声响了,桃农的钱袋子变鼓了。

通讯员:唐探 周茉

编辑:侍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