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于是之出演毛主席,毛主席看后让人给编剧带个话:我提点意见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有计划将长征搬上舞台的人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李伯钊,他曾是该剧院的院长。

作为一位曾亲身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李伯钊早就有了将这段历史搬上舞台的想法。然而,机会一直未到,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李伯钊才得以重启这个计划。他联合人艺的于村(当时是话剧团团长)和海啸,共同创作了一部三幕九场的歌剧,名为《长征》。

然而,李伯钊的最大贡献并非仅限于这出歌剧本身。他提出了一个创新性的想法,在歌剧中加入了毛主席的形象。毕竟,红军的长征胜利不可忽视毛主席的指挥。当时毛主席老人家仍在世,他对自己的形象出现在舞台上,究竟持有何种态度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1951年初,歌剧《长征》的剧本成功完成,贺绿汀和梁寒光负责作曲,导演团队由李伯钊、焦菊隐和刘郁民组成。

尽管李伯钊提议在歌剧《长征》中加入毛主席的形象,但选择谁来扮演毛主席成为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由于各方面的硬性条件太多,无形中限制了很多人能够出演这一角色。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向李伯钊提出建议:

“最近剧院准备上演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里面饰演程疯子的演员表现得相当不错。”

当时,饰演程疯子的正是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于是之。

提到于是之,现在的年轻人多数不甚了解,然而一提起《茶馆》中的王利发,很多人会心一笑。

原来是他。

在八零年代和九零年代的中学课本中,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的片段常常出现。每当学生们阅读这篇文章时,都会想起那部改编自同名话剧的电影《茶馆》,而饰演剧中王利发的正是于是之。

当时,于是之的演技已经非常娴熟。

然而,回溯到建国初期,于是之年仅20多岁,演技仍在不断打磨中。李伯钊决定亲自去观看一下,是否适合让他来扮演毛主席这一重要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趣的是,当时有人推荐于是之来演毛主席,主要是因为一起偶然发生的小事。

当时,于是之正在拍摄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扮演着程疯子的角色。这一角色主要反映了在旧社会下备受压迫的曲艺人员,因为长期的折磨而精神几近崩溃的形象。然而,在新社会里,他得到了治疗,焕发出新的生机。

对于扮演这样性格复杂的角色,年轻的于是之内心并不十分自信。

当时,《龙须沟》的导演焦菊隐提醒他:

“演员体验生活时,应该普遍深入这一阶级阶层中去观察体验,不要指望一下子找到典型,应该先找到类型,再形成典型。”

既然“程疯子”是民间艺人,于是之决定去找一些民间艺人交流。为了更好地演绎这个角色,他记录了一本厚厚的笔记本,最终总结出一个结论:

“这个程疯子可能是个旗人子弟。”

“旗人子弟”是指清王朝时期的满族人。在清朝建立初期,有八个旗,构成了清军最强大的战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子弟逐渐腐化堕落,不再是昔日的精英。

尽管清朝已经灭亡,但这群八旗子弟仍然保持着过去的习惯,依旧过着奢华的生活,提笼架鸟,抽大烟,与人见面时拱手作揖,说话带有独特的腔调。

为了更好地扮演“旗人子弟”,于是之剃去了前额的头发,留下了背头的发型,使得前庭显得更加饱满。经过化妆后,于是之拍摄了一组定妆照。

在那个年代,照片的质量相对较差,但其中一张于是之的定妆照让所有人一看都觉得像是毛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张照片后来被送到李伯钊面前,李伯钊不由得拍案叫绝:

“太像了,真是太像了。”

就这样,饰演毛主席的艰巨任务落在了于是之的肩上。

于是之最初接到这个通知的时候,也感到有些吃惊。要知道,当时他年仅24岁,表演经验相对不足,更为关键的是,他将要扮演的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毛主席,这无疑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

然而,歌剧《长征》毕竟是一部群像戏,毛主席的戏份虽然重要,但在九场戏中,只有第六场稍稍出现那么几分钟,台词也只有一句:

“同志们,祝你们成功!”

尽管戏份短暂,但这短短几分钟的戏,却是不易演绎的。

对于观众来说,并不关心是谁来演绎毛主席,更关注的是毛主席是否出现。当毛主席的形象一出现在舞台上,立刻会引起全场观众的关注,因此任何失误都不能容忍。

一旦确定了角色,于是之几乎立刻投入到对毛主席生活的深入研究中。当时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毛主席演绎的样板,一切都要依赖于于是之自己的理解和表现。

李伯钊也尽其所能地协助于是之搜集资料。他拿出毛主席写给丈夫杨尚昆的信封,让于是之研究毛主席的书法。此外,他还提供了两本东北版的《毛泽东选集》(解放前版本,当时尚未正式出版),并交给于是之一些毛主席的生活照片。

1951年4月21日,话剧《龙须沟》演出结束,北京人艺正式宣布歌剧《长征》剧组正式组建,并公布了演员名单。于是之的名字排在最前面,明确表示他将出演毛主席。

尽管一开始,于是之还能从容地面对这一任务,但一旦名单公布,他本能地感到了紧张。在自己的演员日记中,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有一种像是惭愧的感觉油然而生,在这个任务面前觉得自己距离角色是何其远啊!”

从那一天起,于是之开始撰写演员日记,时刻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对于饰演毛主席这一角色,他非常重视。当时他还未加入党,但他打算通过这个机会向党表达自己的决心:

“扮演毛主席对我是一个学习任务,我将随着对角色的深入,随时检查自己的思想。我已经申请入党了,争取在这次工作中被批准入党。”

然而,由于此前无先例可循,于是之只能自己摸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世界范围内,最初并没有特型演员的概念。直到1928年苏联电影《十月》上映,才正式有了特型演员的说法。当时列宁还在世,苏联选了一个与列宁相似的演员来扮演,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从那时起,苏联开始选用与原型相似的演员来饰演政治任务。

于是之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希望通过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来入手。然而,导演焦菊隐告诉他:

“这些应该放在最轻的位置上,最主要的,还是表现毛主席的气魄、了解他的思想,体会他的想法,只要这些做到了,外在动作是很快就能找到的。”

从那天开始,于是之更加发奋刻苦地阅读毛主席的文章,翻看毛主席的纪录片。

为了更好地演绎毛主席,人艺还特意借来一部纪录片,记录了毛主席亲自去火车站接宋庆龄先生参加新政协的影像。

纪录片中有一个极短的片段,展示了毛主席走路时的形象。为了学好这一动作,于是之付出了日以继夜的刻苦努力。

当然,如同千人千哈姆雷特,对于于是之在院子里大步行走的表现,观众也有不同的看法。一部分人认为他模仿得很像,而另一部分则认为他缺乏精神,显得病恹恹的样子。

另外,还有一段珍贵的录音,记录了毛主席在1949年新政协上的讲话声音。然而,由于当时没有录音机,所谓的声音实际上是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制作的一张唱片,只能用留声机播放。

借助这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之日以继夜地联系,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果。不过,更让他激动的是,他通过这次机会见到了毛主席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1年5月24日,毛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来自西藏的代表。当时北京人艺负责军乐队搬走,人艺领导设法将于是之塞进队伍中,以便他能近距离看到毛主席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