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改革开放开始,中央领导集体的构成有了一定变化。1980年9月,陈永贵辞去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相比于同年卸任的其他几位中央领导干部,其实陈永贵辞职还要晚几个月。在他之前,汪东兴、陈锡联、纪登奎和吴德,都在1980年离开了中央舞台。

与其说是主动辞职,其实在1976年后,这几名干部或多或少有过一些失误,1980年离任在情理之中。但陈永贵的心理压力,也许比上述几人更大:他并未得到明确信号,下一步的任职问题应该如何抉择?直到1980年下半年,陈永贵终于做了决定,他回家后突然对儿子陈明珠说:我看明白了。你来替我写个东西,我自己递上去,再等人找我就不好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明珠并不认同父亲的看法,但还是非常尊重陈永贵,按照他的意图写好了辞职信。陈永贵是1975年上任的“农民副总理”,经过学习已经能自己看许多文件,但要写出措辞严谨的辞职报告,还需要借助儿子帮忙。1980年9月,他的辞职申请被组织接受,全国人大上正式公布了这一免职决定。

此前陈永贵能成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主要原因是领导“大寨农业模式”的突出成绩,他是全国学习的模范典型。计划经济时代,陈永贵和大寨被中央寄予厚望,希望能在各地进行复制,带领我国广大农民吃饱饭。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工农业生产模式也在发生重大转变。大寨模式的一些弊端被媒体报道出来,逐渐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农业发展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若只是如此,陈永贵作为主管农业的副总理,及时调整思路和工作方法,仍然可以正常干下去:毕竟国家面临转型,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党政干部也都是从旧有模式干过来的,并非只有陈永贵特殊。然而陈永贵非常依赖大寨模式,思想上不能接受这一成绩被否定。中央开会时,陈永贵屡屡提出不同意见,甚至质疑改革开放的国策,这令他站在了许多同志的对立面上,处境比较尴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关键的是,陈永贵对小平同志有一定的看法。从1977年小平同志复出之前,他便表示过反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公成为党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事业起步,陈永贵却仍坚持旧观点,与小平同志有过几次意见冲突,沟通气氛不是很融洽。陈永贵到北京工作比较晚,几年下来也是有朋友的:华国锋、李先念、纪登奎等人,都跟他私交不错。但随着大寨模式受到的批评越来越多,加上1980年上半年诸多领导干部离任,使他感到“孤立无援”,连一些身边的普通工作人员都换了。陈永贵的思虑越发沉重,工作也不顺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自感“得罪”了人,结局恐怕还不如之前离开中央的干部,因此在心理斗争许久后,1980年下半年终于决定辞职,希望晚年能够回山西大寨务农,过些平淡踏实的日子。不过中央虽接受了陈永贵的辞职申请,却还是把他留在了北京:由于陈永贵的身体状况一般,此时又上了年纪,组织决定维持他的生活条件和待遇,在北京为陈永贵一家安排了住房及后勤服务人员,并帮助解决其子女的就业、上学等问题。

陈永贵对此非常感激,尤其是曾经与他有过分歧的小平同志,完全没有针对他。组织的做法和态度,超出了陈永贵的预期。也正因如此,“闲不住”的陈永贵,又在1983年大大方方地向组织提出申请,希望能安排一些具体的工作来干,发挥余热。考虑到陈老的实际情况,组织批准了这个请求,让陈永贵到京郊当农场顾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永贵十分开怀,他并不爱做自己不擅长的中枢领导工作,而与农田、农具打交道,才是他晚年的乐趣所在。对于这个工作安排,组织显然是用了心的,很照顾陈永贵。1986年3月,原国务院副总理陈永贵同志患癌辞世。对于新中国的农业发展,他在一定时期内有过显著的贡献。